秩序
“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____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翻开多年前的枕边书,也可以说是我的哲学启蒙书——《沉思录》,这句话进入我的眼睛: “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伴随音乐,我的心像是被轻轻撞击一下。不知从何时起,我渴望的生活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秩序。 有秩序的东西常常能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净”。表现在日常上,喜爱整洁,经常清洁住所。过一种有秩序感的生活使我感到踏实,也是获得精神能量的重要方式。 那究竟什么是有秩序的生活?如果要深入地思考下去,除了从根本上消除物质上的匮乏感,还需要的恐怕就是那句“心灵的井然有序”了。
由于人本身是一种“可见的实体”,所以不得不承认,物质上的匮乏感确实会很大程度上的阻碍人精神的充足。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物质匮乏感很严重的人。我的家庭,往上了比较确实不富裕,但往下比较,也并非有多穷困潦倒。实际上,由于父亲有一份稳当的工作,我得以度过愉快的童年,虽然少年时期遭遇家庭变故,成年之后曲曲折折,也算是安全地活到了现在。但讲到物质的匮乏,却是贯穿于整个成长时期。从小没有零花钱,舍不得购买自己想要的零食,上学后只是固定的、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费用,最关键的是,家庭告诉自己,我拥有的很少。所以我其实是很想“得到”。这种欲望在成人之后,不知何种原因被隐藏起来,变成了一种虚伪的较真,变成加诸在自己精神上的好强,想变好、想成为力量强大的人,并崇拜那些吹嘘自己的人。经历了一些挫折后,或许又天生敏感,发觉异样,认识到这种种欲望只是伪装,于是在人生恰巧遇到佛教的转角处,选择去直面自己的假装,弄清自己生命的真伪。 这一兜兜转转,终于又回到原点——正视自己,直面欲望。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填充匮乏的洞,那它会一直在那里,无法为打造心灵的坦途提供基础。
完全无法预料自己未来会走向何处,未知的可能性一边让人恐惧,又一边带来隐隐的期待。会想象,是在热闹空虚的世俗生活中聊此一生吗?或是会遇见一个又一个拐角,虽历经巨变,却可以多看看这世界的其他角落?还是最终如自己所料,得以换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去追寻生命的另一层意义。 我不知道。 这样想来,生命好似真的很漫长,也可以做很多事。再者,人的一生如果可以有那么多可能性,那今日也无需恐慌什么,悠悠然往前走,任时间一秒一分地踱过去。 我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百年之后再来回看今天的“不知道”,不知会作何感想?
前一阵看一个豆友在她的动态里讲,大意是,不管今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都会很满足。这是一种内心很充足的体现,是对生命的自信。相比我说的“不知道”,这种“不管”才是更好的状态。当然,这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这样的精神状态,应该是在心灵中搭建起了稳固的体系,并很难崩塌。而我想要构建的“秩序”,应该就是这样的。心灵被打碎之后,需要一点点汲取能量使它们重新愈合,当新的体系建好,宁静便会充满。
给自己时间、勇气、力量和耐心,去凝聚、搭建,想必总有一天,这个世界在我眼中不会是碎片,而是完整的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