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笔记之一:世界插画大展·国际安徒生奖(终身成就)50周年展


创始于1956年,每两年颁发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被公认为童书界的“小诺贝尔奖”,历任桂冠得主都对童书创作做出了实至名归的长久贡献,且具有划时代意义,堪称终身成就奖。虽然大奖本身与安徒生没有直接关系,但这项全球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传扬了安徒生童话的精神。
“国际安徒生奖”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Her Majesty Queen Margrethe II of Denmark)赞助,历届桂冠得主皆由女王颁赠铸有安徒生头像的奖牌。不过,这一大奖的主办方并非丹麦,而是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 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性儿童文学交流平台,“国际安徒生奖”在创办之初只设有作家奖项,但随着图画书创作成为视觉思考的重要探索,越来越多的艺术学院学生受其吸引参与其中,绘本也随之蓬勃发展,所以自1966年起增设画家专项奖,即“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国际安徒生奖”创设的宗旨,在于推动儿童阅读,提升文学和美学的艺术境界,建立儿童正面的价值观,促进世界和平。所以这项大奖的得主,不仅要在艺术领域有傲视当代的成就,他们的创作也必须能对世界儿童产生健康、积极的精神鼓舞。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也期望借由该奖鼓励童书创作,让童书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并进一步促进优秀童书的翻译,达到世界交流的目的。
此次展览首度完整结集展出1966-201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的经典作品,带领我们跟随着25位大师的脚步,比如永远的“野兽国国王”莫里斯·桑达克、世界上最酷的猩猩“”威利之父安东尼·布朗、澳大利亚国宝创作巨擘罗伯特·英潘等,畅游在精致艺术的海洋中,全身心地感受美好的绘画世界带来的深刻感染力与影响力。

1966
Alois Carigiet 阿洛伊斯·卡瑞吉特(瑞士)
——阿尔卑斯山的少年牧歌

卡瑞吉特(1902-1985)生于瑞士格劳宾登州的小村特伦(Trun)。在初涉美术并学习了一定技巧后,他前往巴黎和苏黎世修习了平面设计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他一直活跃在设计界,设计了许多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古典海报。
卡瑞吉特的绘本之路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5年,他受瑞士作家赛琳娜·柯恩斯(Selina Chonz)的邀请,为其所写的故事绘制插画。卡瑞吉特几经斟酌,终于完成了成名作:《赶雪节的铃铛》(Schellen Ursli)。这本书于当年出版,其英文版于1950年出版,成为全球畅销50万本的经典名著。
卡瑞吉特擅长使用自然流畅的线条、鲜艳而浑厚的色彩,勾勒浓浓的阿尔卑斯风情。他与柯恩斯继续合作绘本《莉娜和野鸟》(Florina and Wild Bird)、《大雪》(The Snowstorm),这一系列被称为卡瑞吉特的“瑞士三部曲”。
卡瑞吉特曾说,他的创作是抽象时代中的“叙事性艺术”(narrative art),而他在《赶雪节的铃铛》中塑造的小男孩乌利,则像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一样,成为无数孩子的共同回忆。
阿洛伊斯·卡瑞吉特是首位荣获国际安徒生插图奖的画家。


1968
Jiří Trnka 吉力·唐卡(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木偶动画开山巨擘

吉力·唐卡(1912-1969)在逝世的前一年获颁“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以表彰他对童书绘本的贡献。然而,在他精彩的一生中,比童书绘本更胜一筹的成就是木偶戏,而且他在捷克的木偶动画界享有开创性的崇高地位。
唐卡的父母分别是工匠和裁缝,他曾向操作戏偶的师傅学习,由此奠定了他从事人偶动画创作的确基础,也让他的作品无论在服装、骨装及动作上都独具风格。唐卡是布拉格工艺美术学校的毕业生,于1936年创建了一所木偶剧院,该剧院在二战爆发之后被解散了。战争期间唐卡做舞台设计和为儿童书籍绘制插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被指派成立捷克国家电影动画部门。 1946年,他与捷克早期的几位动画大师共同在布拉格电影工作室建立了一个动画工作室——Bratriv Triku(Trick Brothers,Jiri Trnka Studio的前身),并出任工作室的负责人。十年间几乎所有捷克的木偶动画作品都出自他旗下的工作室,迅速在世界动画界享有盛名。
唐卡自1937年投入绘本创作。他的画作有一股独特的抒情诗意,让人清楚感受到捷克传统的人文底蕴,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康卡的作品几乎没有缺席任何一个捷克儿童的成长,奥地利绘本大师莉丝白·茨威格(Lisbeth Zwerger)也是因为受到他作品的感召,才走上了绘本创作之路。唐卡毕生创作130余件绘本作品,在诠释经典之外,也曾自写自画,1962年创作的《魔门》(The Enchanted Gate)就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豆瓣译名:伊里·特恩卡

1970
Maurice Sendak 莫里斯·桑达克(美国)
——永远的野兽国国王

莫里斯·桑达克(1928—2012)1970年获颁“国际安徒生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插画家。他曾五度获得美国图书最高荣誉“凯迪克奖”,也是国际第二大儿童文学奖项——瑞典“林格伦纪念奖”首届(2003年)桂冠得主。
童年时期体弱多病的桑达克,在绘本创作中反映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不安、恐惧、挫折等复杂情绪,这在当时是颠覆性的革命。《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厨房之夜狂想曲》(In the Night Kitchen)、《在那遥远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这三部桑达克自己眼中的代表作起初毁誉参半。这几部作品的题材都是关于儿童的探险故事,情节都是主人公到一些危险而虚构的地方探险,并逐渐学习并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桑达克平时喜欢仔细观察嬉戏的儿童,并将这些观察写到自己的很多书里。作品《罗茜门上的标志》(1960年)就是这样写成的。
《野兽国》一度是图书馆禁书,后来却被改编成动画、音乐剧,成为备受推崇的经典。如今,售出近两千万本的《野兽国》,已成为全球无数儿童的共同回忆。桑达克设计制作插图的儿童书籍大约有80本,其中大约20本是他自己绘制的作品。

1972
Ib Spang Olsen 依卜‧斯邦‧奥尔森(丹麦)
——丹麦绘本的国宝天王

依卜‧斯邦‧奥尔森(1921—2012)出生于童话大国丹麦的哥本哈根,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丹麦艺术家。奥尔森从小就喜欢用铅笔素描日常生活。1942年正式踏入彩色的绘画世界。他认为游戏和想象力能让现实长出翅膀、打破界限。他的作品充满对生命的热爱与幽默感,富有想象力与启发性的教育寓意,还经常运用特殊的构图或开本来强化视觉效果。
丹麦对这位国宝级艺术家极为礼遇,1982-1990年,他曾担任丹麦文化部童书文化委员会委员,同时活跃于丹麦皇家艺术院的学术评议会,地位相当尊崇。 2012年1月15日,奥尔森辞世,丹麦媒体以“这一天,图画死了”(The day the graphics died)致哀。
豆瓣译名:依卜‧斯旁‧奥尔森


1974
Farshid Mesghali 法尔希德·马斯哈里(伊朗)
——史上最年轻的插画家桂冠得主

1974年,“国际安徒生奖”将插画家桂冠颁给当时年仅31岁的伊朗艺术家法尔希德·马斯哈里(1943—),这是第一位亚洲创作者获此殊荣,相当令人意外。如今,伊朗的童书插画、绘本在国际上的表现依然强劲,这主要得益于伊朗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打下的培育创作人才的扎实基础。
马斯哈里于1968年进入德黑兰的儿童及青少年智力发展协会,开始为童书画插画,并创作了多部获奖动画片。其中,与多位伊朗作家合作的插画代表作有1968年的《小黑鱼》(The Little Black Fish)、1970年的《贾姆希德王》(Jamshid King)、1973年的《蓝眼睛的男孩》(The Blue-Eyed Boy)等。1998年,他回到伊朗担任艺术顾问,目前定居于德黑兰的工作室,创作雕塑与装置艺术。

1976
Tatjana Mawrina 塔吉娜·玛丽娜(苏联)
——俄罗斯民俗艺术炼金师

塔吉娜·玛丽娜(1900—1996)是“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历史上唯一的俄罗斯插画家得主。她长寿的一生横跨沙皇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三个时期、祖国悠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以及那惊涛骇浪的时代,交织成塔吉娜·玛丽娜从民俗艺术提炼养分、充满鲜活生命里的绘本图像。
玛丽娜毕生创作的童书插画多达两百余本,其中不少取材于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作品,比如,为童话诗《死公主和七勇士》《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以及浪漫诗《卢斯兰与鲁密拉》绘制插画。创作于1965年的《神奇动物》(Fabulous Beasts)、1969年的《ABC童话故事书》(Fairy Tale ABC)等作品,是玛丽娜的原创绘本,其中超美的大胆配色、具有装饰趣味的视觉元素、极富玩心的幽默感,都让她的图画变得更加令人惊艳。


1978
Svend Otto S. 斯凡·欧特(丹麦)
——斯堪的那维亚的自然主义者

斯凡·欧特(1916—1996)的画作有一种清新的气息:透明水彩的层次丰富微妙,一如北欧国度的冷冽空气,迎着森林中的雾气或暖阳,透出干净的光,写实场景也散发着空灵的艺术性。因此他常被称作“斯堪的纳维亚的自然主义者”(Scandinavian naturalist)。
1968年,斯凡·欧特为安徒生童话《枞树》绘制插画,这是他的第一部绘本。此后,他绘制了《拇指姑娘》《丑小鸭》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安徒生童话,结集为《孩子们的安徒生童话》(The children's Andersen)。欧特捕捉这些故事的精髓,画出或诗意,或神秘,或忧郁,或悲伤,或幽默的动人场景。他重视细节,理解孩子对魔法世界的好奇探索,总能把奇幻变得真实,满足每个小朋友的童话之梦。


1980
Suekichi Akaba 赤羽末吉(日本)
——再创日本传统新风的天才

1980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插画桂冠,首度颁予日本自学成才的插画家赤羽末吉(1910-1990)。日本儿童文学评论家鸟越信精准地评价了赤羽末吉的成就:让日本画的手法在现代的图画书中得到再生,让民间故事在现代得以复苏。
赤羽末吉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神田,在中国东北度过了长达15年的青壮年时光。他在大连居住过一段时间,也曾到过中国许多地方的城镇,还因受邀为成吉思汗庙创作壁画,深入过内蒙采访。
1947年, 赤羽末吉回到了日本。由于有过长年居住大陆的经验,使得他对日本岛国的风土特色,有了更深的体会。其时,他一边在美国大使馆文化部门工作,一边会利用假日 画些儿童读物的插图。每年冬天,他总会到日本东北的农村行脚、作画。在酷寒中,那如水墨般的美丽景致,给了他勇往直前的力量。因为,赤羽末吉知道,这些旅 人见闻,终将成为他日后描绘民间故事的宝贵资产。
49岁那一年,赤羽末吉和福音馆的编辑松居直相遇。松居直看过这位“独学画家”深具品味以及独创功力的画稿之后,二话不说,便问:“你想画什么样的书?”赤羽末吉想都没想,就答:“我想画雪国。”
就这样,过了两年,“大器晚成”的赤羽末吉完成了他的第一本绘本《地藏菩萨》(《かさじぞう》,1961)(福音馆出版)。以水墨渲染画出日本的民间故事。这部作品大胆地尝试了水墨技法,表现得既有飘逸的风情又不失人性的温暖,广受雪国儿童的喜爱。
自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出版了八十多本极具东方水墨画特色的图画书。他的经典之作《苏和的白马》原稿曾毁于一场火灾,重新绘制后,画作增加至23张,以横开本的形式,讲述了无垠的草原上,少年苏和心爱的白马在死后化为马头琴的凄美传说。这本书在日本畅销逾百万册,也成为赤羽末吉创作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


...to be continued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