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漫记:张掖,卧游三千世界 方知此梦是真空
【因为不想暴漏隐私,所以涉及到人和事的部分,能简单就简单。】 看电影《后会无期》的时候,曾被里面的一句台词打动——“告别的时候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你不知道多看的这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多说的这一句话,可能就是最后一句话”。 此次河西走廊西行活动招生对象面向全上海的高考应届毕业生,也就是最后一批90后高考生,在经历了面试选拔和准备会后,20名被选中的高考应届毕业生整装待发。 从认识这群孩子们的第一天起,我就想象着我们在机场告别的画面,是相拥依依不舍?还是含蓄的挥挥手再见?事实证明,都没有,集体照一拍完,就各自散开了,我与他们,甚至连一句“再见”都没说出口。 以此,记下此行的人与景。 DAY 1、张掖湿地公园 出了张掖机场大厅,虽没赶上艳阳高照,但抬头还是天高地阔,群山延绵,云层重重。此时的上海正是40°的高温天,而张掖时阴时晴,温度只有15-21°,所以,免不了朋友圈炫耀。 恰逢正午时分,去酒店路上堵车严重,车上的好奇宝宝们提问: “师傅,为什么现在这个点堵车这么严重啊?” “啊,现在是我们的下班高峰期,所以堵车,我们中午都要回家的。” ……从上海来的一车人哑然失笑。 按照行程规划,我们在雨中游览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路上,当地向导说,今年的张掖特别奇怪,雨水比往年任何时候都多,很多年都没这样了,硬是把自己活成了江南模样。 出发前,我特意把纪录片《河西走廊》完整的看了一遍,也恶补了许多河西走廊文化。 张掖——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河西四郡之一,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其意为“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单从字面意思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身为君王的雄心壮志。 关于张掖,有句诗词让我印象深刻:“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此行实地感受了一把诗中意境,有图为证:




当我看着人工精细化打理过的花花草草和湖泊,正以为这和江南的湿地没什么区别时,道路两边任意生长的芦苇便会借助风力戳我两下,似乎在提醒我:嘿,这里,是塞上江南,虽然你眼前有荷花绿草,但远处却是祁连雪山啊~ 我们常说,风景在别处。的确,在干燥著称的大西北,市中心有这样一大片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的湿地公园,着实算一大特色。比较遗憾的是,因为下雨,没能看到雪山、蓝天、白云、绿草、荷花融为一体的画面。 晚上的开营仪式,我收货了三枚妹子和两枚男孩纸,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年龄分布在97-99之间。三枚妹纸,一个文静,一个毒舌,一个乖巧;两枚男孩纸,一个谨慎惜言,一个是好奇宝宝。慌乱中,我拍下了他们尴尬羞涩的表情,作为小队的第一张集体照,以便脸盲的我第二天辨认。 带比我小十岁的孩子,或者说成年人,我是第一次体验。他们不会像我去年带的那些12岁以下的孩子那样调皮,但同时他们也不会像那群孩子那样乖巧。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是成年人,完全具备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能力。那天晚上,我默默祈祷这几个学生在接下来的8天中,能够和我、和团队和谐共处,不要出现刺头或者失群者。 这天晚上的7:45分,我拍下了窗外的景色,赤白的天空,太阳依旧耀眼,第一次来大西北感受国内的“时差”,深觉有趣并感慨高中地理知识派上了用场。

DAY 2、观寺之旅 河西走廊的特色,除了厚重的历史感,还有伴随着历史更迭的佛教文化。所以,第二天,我们一行人便先后参观了大佛寺和马蹄寺,最后落脚在七彩丹霞。 ①、张掖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里面最大的观赏点大概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卧佛了,因为寺内不允许拍照,网上找了一张图:

卧佛为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全身长34.5米,肩宽7.5米,光耳朵就有2米多长,可并排坐上8个人,据寺内导游讲述,佛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临终前的情景,如来佛两眼半睁半闭,嘴唇微启,神态祥和,彷佛正在酣睡。四周塑有大佛十大弟子的举哀群像。这些弟子,表情有的悲戚,有的欣喜。其实,佛祖涅槃还会复生,有的弟子不明就里,只好悲伤;有的弟子知道结局,当然欣然。 大佛殿后是藏经阁,阁内珍藏有大量的明清佛经,保存完好。其中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是大佛寺的又一项“中国之最”。这部经卷是由明朝书画名家,用金、银粉末(泥金)书写绘制而成的孤本佛经,美仑美奂,是佛教典籍中的稀世珍宝。


另外,大佛寺内的两则楹联也比较有意思: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 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睡佛长睡睡千年常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佛教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对人世间的洞察以及刹那间的尘世顿悟,而大佛寺内的这两则楹联,上联将大佛寺的历史娓娓道来,下联的则欲说还休地为此地再添几分佛学意境,让前来观看的游客在似懂非懂中以为自己悟了道。 ②、马蹄寺临松薤谷


向导讲,五彩经幡,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共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 临松薤谷,单听名字,就是一个景色清幽的好地方。在感受了热情的肃南裕固族文化后,我们得以在此短暂逗留。在纪录片中,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的故事也让我对此地神往之。 郭荷,甘肃秦安人,儒学世家,明究典籍,特善史书,西迁张掖不再东返,成为河西望族。前凉之第六任帝王张祚不断登门拜访希望郭荷出山,协助他治理官学,郭荷推脱不掉被迫出山,但出山之后却被雪藏深宫陪太子读书。郭荷不悦,请辞回到临松薤谷,一年后去世。 郭瑀,公元350年前后来到张掖马蹄山,临松薤谷。郭瑀拜郭荷为师,成了入室弟子。郭瑀为师父守孝三年后,进入临松薤谷山野深处修学。郭瑀带领弟子在马蹄山开凿石窟,在这里安身传道授业解惑。 郭瑀去世后,弟子刘昞继续在深山讲学,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氏率领的北魏军队统一了北方,北魏政权建立后,为巩固政权推行汉化政策,将河西世家大族和工匠三万余众全部迁往帝都山西平城(今大同)。刘昞的弟子皆东迁。刘昞因年事已高不愿东迁而魂归张掖马蹄山临松薤谷。 我拿起手机,拍下了马蹄寺前摇曳的格桑花,把这张照片当作此行中的最爱。

③、七彩丹霞

到了此处,地理知识的匮乏就显露出来了,此前我一直以为丹霞是个地名,到了此地,我才知道是一种地貌(好在没有在人前暴露出来),并且这种地貌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 (地理科普: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剥离以及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山峰和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彩色丘陵则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因为缤纷的色彩而被称为彩色丘陵,它发育在侏罗纪与第三纪之间的白垩纪。) 黄昏时候的天气依旧不给力的阴沉,当地向导说,这种天气更适合观赏丹霞景色,但我总感觉在大西北,不见阳光蓝天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因为下雨天,雾气蒙蒙,除了为那么多层层叠叠的色彩感到诧异外,其它的没有给我太多震撼,但登上4号观景台后,七彩丹霞的磅礴气势就出来了,四周数十公里,七彩群山绵延,似一副天然的中国山水画,而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山脉时,我脑洞中竟然浮起赤练仙子从中跳出的画面以及毛爷爷那句名诗“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天知道这是什么联想力。


这里是第一次以小队为单位进行活动,完成了1号观景台任务,大家兴奋地计划着接下来的方向,在集体上下两回2号观景台时,因为游戏BUG加上19:30分最后一班游览车,游戏被迫终止。 也是在游戏环节中,我得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深入认识我小队队员们。一个团队中,总会有一个意见领袖,这时候,毒舌妹子和好奇宝宝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毒舌妹子负责军师角色,好奇宝宝充当团队领袖,另外三个作为协作者参与其中。 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参与(或者说智商不够玩游戏所以选择旁观),但从内心里,我并不希望他们为了追求游戏成绩一路拼命奔跑,我更希望的是,这些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队员,然后大家一起协作完成任务,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参与存在感。 也是丹霞景色游览途中,我与小队里的毒舌妹子有了短暂五分钟冲突。 大概原因是毒舍妹子虽然开朗机智,但一路上负能量不少而且脏话连篇,拍小队集体照时不但自己拒绝拍照而且怂恿小队队员一起拒绝。 我说:你再这样,把你拍照在家长群中了啊,让你妈妈看看~ 妹子:你发啊,我妈妈根本不在群里 我:…… 妹子:我要去我闺蜜小队里,原因我说了怕你伤心……因为他们队的小姐姐老师很好看。 人身攻击这事儿,毒舌妹子一路上就没停过,此刻大概无论我怼什么,以双方的脾气,矛盾很快会激化。于是我嫌弃的保持沉默,虽然有乖巧的妹子在旁边打圆场,但我还是无法理解一个18岁的女孩子怎么这么让我烦恼。五分钟后,我平复下心情,当做什么都没发生。毒舍妹子也凑过来说,老师,我怼你表示我喜欢你…… 晚上,跟其他小队老师一起讨论起毒舍妹子,一个面试过她的老师说,她妈妈很早就去世了,她爸爸也不怎么管的,我心里咯噔一下,难怪白天说到她妈妈时,她那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