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也不一定能读好大学
随着今年高考录取工作的结束,有关高考的话题热度渐减。由于帮朋友推销一款专业志愿填报软件,我从高考前就开始忙碌,忙着了解软件的有关功能及应用,忙着制作和分发宣传名片,忙着向高三学生家长讲解有关软件的一切,包括家长的疑问。高考结束后,我陆续接到一些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微信,并帮助几位学生推荐了学校和专业,对志愿填报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希望跟大家分享和交流,欢迎拍砖!!
高考是牵动千家万户的重要日子,而志愿填报更是我们一生中除择偶外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件大事,正所谓“三年寒窗苦,一表见分晓”,每年6月7-8日一过,志愿填报就开始上百度热搜,热度一直持续到本一录取工作结束,之后才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志愿填报之所以受关注,一是它的重要性,它决定了青年学子们首先选择哪个窗口看世界,对他们未来的知识构建、思维视野、能力素质、就业职业、发展领域和人脉关系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这个阶段绝对不可以随意对待;二是它的可选择性,学校所处档次、招生简章、历年投档线、地理位置、优势专业、学术氛围、国际交流等都成为考生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考生高考分数、全省排名、个性特点、能力特长各有差异,选择自然不同,而所有这些决定了志愿填报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个阶段耗心、耗时又耗力。
正是因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和可选择性,带火了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因为当年本人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时候,唯一的参考资料是《招生之友》(一本杂志),对当时我家条件而言价格不低,学校又没有强制订阅,填报志愿的时候才临时借同学的来看,仓促之中很快就定下学校和专业,结果自然是落榜,当年我超过二本30分的成绩硬是连个大专都没考上,而我并不是个例。所以当听朋友说她在做高考志愿填报软件的时候,我觉得是件有意义的事儿,因为考生真的需要它。高考志愿填报软件的核心在于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在我看来就是对事物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而后提取出有用信息的一项技术,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历年录取分数(位次)、提档分数(位次)、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历年录取分数(位次)、提档分数(位次)、报考人数、录取人数等等,这些信息如果单靠人脑去接收、去分析,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成为一盆浆糊,所以我觉得高考志愿填报软件是个好东西。但是不少志愿填报APP和培训机构是来趁风的,他们并没有在信息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上下功夫,他们只是看中了这块肥肉,想要在这块市场上分一杯羹,北京新京报曾经对当前志愿填报的市场乱象进行了报道,曝光了当前市场上存在的收费数百上千上万不等,软件含金量参差不齐等乱象。
志愿填报软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志愿填报参考信息分析软件。五六年前,我曾经用另外一个志愿填报软件帮我堂弟报过志愿,当时我还在上学,由于认识不深,没有考虑太多,直接从软件查询结果里筛选出了专业和学校,甚至没有分析该学校近几年录取分数变化曲线,我记得那个软件里当时也没有分析,只能称作数据库,最终我堂弟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有些遗憾。所以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这次我认真地研究了有关志愿填报的关键点,试着根据考生成绩多次模拟填报,坚持跟考生和家长反复沟通,最后反馈填报方案及推荐依据,由考生和家长定夺。通过实操训练,我深深地认识到:志愿填报软件只是我们填报志愿的利器,它只能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数据分析,而且这个要求不能太复杂,但是志愿填报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除了前面提到的因素外,还包括全省高考人数变化、各高校在本省录取人数变化、招生政策变化等等,这么复杂的分析软件做不了,所以不能把志愿填报软件当做神一样寄予太高的期望,它没有读心术,不能知你所知、想你所想,不能说我高考分数是多少,你帮我推荐志愿吧,然后志愿推荐不准就说是软件不靠谱,这样对开发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当然,也有些软件信息库里的信息不全就推广应用,这对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就我今年接触使用的这个软件来说,它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个别专业只有2016年录取情况,再早就没有了,还有一些学校国外合作办学的部分专业数据不全,招生政策有变化的专业数据不全等等,如果仅以此软件里的信息为参考,我们会陷入死胡同,所以我在用这个软件的时候,同时还参考了网上的其它信息。
再说一说填报志愿时我见到的几种师、长类型。一是剥夺孩子选择权的师、长。有的孩子高考失利,成绩较平时差的较多,家长生气,认为我辛苦供你读书,你不争气考了那么差的成绩,我怎么能放心让你自己选择学校和专业,家长理直气壮,孩子不敢言语。我很诧异,这种家长怎么能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只凭自己的经验和想当然就决定孩子后半生的路。品学兼优的孩子也有逃不过厄运的,高考成绩一出来老师就帮他想好了学校,老师为何如此热心,为了学校和自己的名誉而已,曾经有一位同学,听别人说他非清华、北大不走,已经复读多年,每每都是和清华、北大失之交臂,但是后来跟他聊过才知道,是学校老师帮他报的志愿,他开始确实想去清华、北大,可一次又一次被拒后,他觉得无所谓了,除了清华、北大全国高校任他挑,他还有啥不满足的?可是,他的几年青春回不来了。。。。二是请教家里已有的大学生。有的家长没有上过大学,但供出几个大学生,或者家族里出了几个大学生,觉得志愿填报有什么,让孩子的姐姐、哥哥帮他填报。这样不是不行,只是他们是掌握海量录取信息还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深度研究?最终不过是鼓励弟弟、妹妹们报考他们所在的学校或专业,这样整个家族的就业面、知识面和人脉关系会比较单一。三是请教有见识、有成就的亲属。这个和第二种类型差不多。四是完全放任孩子盲目选择。孩子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宽度有限,再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的认识、定位不清,所以他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难免会犹豫不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志愿指志向和愿望,是考生个人意愿的表达,不是家长和老师意愿的表达,所以考生要参与志愿填报的全过程,充分表达个人的想法、期望。同时,还需要家长、老师等长者的建议和意见,家长和老师都是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长者,而且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和人生,认清我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最后还要借助招生数据库(软件、书籍和网络资源),从不同角度分析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信息,缩小选择范围,选出符合多个要求的高校,再进一步查询各个高校有关信息,一一甄别,确定录取的可能性有多大,最后确定填报顺序。我今年主要给两个考生推荐志愿,从前期与考生沟通,到搜集资料、筛选学校和专业,再到征求考生及家长意见,及最后确定方案,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真心感觉累,难怪本地委托(八线小城)填报志愿要收费1000元。所以奉劝考生要及早准备,别等到开始网上填报志愿了,才找中介机构全权委托,每个档次只有3天左右时间,这样太不现实。很幸运的是,我今年帮助的两个考生(都是少数民族)均被第一志愿录取,一个高考成绩比投档线高了7分(包括5分政策加分),另一个高考成绩比投档线高了6分(包括5分政策加分)。
最后总结一下,志愿填报很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考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志向等选择学校和专业,要正确使用有关数据信息,全面考虑影响录取的因素,希望每一个考生都能如愿以偿。
高考是牵动千家万户的重要日子,而志愿填报更是我们一生中除择偶外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件大事,正所谓“三年寒窗苦,一表见分晓”,每年6月7-8日一过,志愿填报就开始上百度热搜,热度一直持续到本一录取工作结束,之后才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志愿填报之所以受关注,一是它的重要性,它决定了青年学子们首先选择哪个窗口看世界,对他们未来的知识构建、思维视野、能力素质、就业职业、发展领域和人脉关系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这个阶段绝对不可以随意对待;二是它的可选择性,学校所处档次、招生简章、历年投档线、地理位置、优势专业、学术氛围、国际交流等都成为考生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考生高考分数、全省排名、个性特点、能力特长各有差异,选择自然不同,而所有这些决定了志愿填报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个阶段耗心、耗时又耗力。
正是因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和可选择性,带火了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因为当年本人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时候,唯一的参考资料是《招生之友》(一本杂志),对当时我家条件而言价格不低,学校又没有强制订阅,填报志愿的时候才临时借同学的来看,仓促之中很快就定下学校和专业,结果自然是落榜,当年我超过二本30分的成绩硬是连个大专都没考上,而我并不是个例。所以当听朋友说她在做高考志愿填报软件的时候,我觉得是件有意义的事儿,因为考生真的需要它。高考志愿填报软件的核心在于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在我看来就是对事物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而后提取出有用信息的一项技术,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历年录取分数(位次)、提档分数(位次)、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历年录取分数(位次)、提档分数(位次)、报考人数、录取人数等等,这些信息如果单靠人脑去接收、去分析,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成为一盆浆糊,所以我觉得高考志愿填报软件是个好东西。但是不少志愿填报APP和培训机构是来趁风的,他们并没有在信息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上下功夫,他们只是看中了这块肥肉,想要在这块市场上分一杯羹,北京新京报曾经对当前志愿填报的市场乱象进行了报道,曝光了当前市场上存在的收费数百上千上万不等,软件含金量参差不齐等乱象。
志愿填报软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志愿填报参考信息分析软件。五六年前,我曾经用另外一个志愿填报软件帮我堂弟报过志愿,当时我还在上学,由于认识不深,没有考虑太多,直接从软件查询结果里筛选出了专业和学校,甚至没有分析该学校近几年录取分数变化曲线,我记得那个软件里当时也没有分析,只能称作数据库,最终我堂弟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有些遗憾。所以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这次我认真地研究了有关志愿填报的关键点,试着根据考生成绩多次模拟填报,坚持跟考生和家长反复沟通,最后反馈填报方案及推荐依据,由考生和家长定夺。通过实操训练,我深深地认识到:志愿填报软件只是我们填报志愿的利器,它只能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数据分析,而且这个要求不能太复杂,但是志愿填报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除了前面提到的因素外,还包括全省高考人数变化、各高校在本省录取人数变化、招生政策变化等等,这么复杂的分析软件做不了,所以不能把志愿填报软件当做神一样寄予太高的期望,它没有读心术,不能知你所知、想你所想,不能说我高考分数是多少,你帮我推荐志愿吧,然后志愿推荐不准就说是软件不靠谱,这样对开发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当然,也有些软件信息库里的信息不全就推广应用,这对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就我今年接触使用的这个软件来说,它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个别专业只有2016年录取情况,再早就没有了,还有一些学校国外合作办学的部分专业数据不全,招生政策有变化的专业数据不全等等,如果仅以此软件里的信息为参考,我们会陷入死胡同,所以我在用这个软件的时候,同时还参考了网上的其它信息。
再说一说填报志愿时我见到的几种师、长类型。一是剥夺孩子选择权的师、长。有的孩子高考失利,成绩较平时差的较多,家长生气,认为我辛苦供你读书,你不争气考了那么差的成绩,我怎么能放心让你自己选择学校和专业,家长理直气壮,孩子不敢言语。我很诧异,这种家长怎么能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只凭自己的经验和想当然就决定孩子后半生的路。品学兼优的孩子也有逃不过厄运的,高考成绩一出来老师就帮他想好了学校,老师为何如此热心,为了学校和自己的名誉而已,曾经有一位同学,听别人说他非清华、北大不走,已经复读多年,每每都是和清华、北大失之交臂,但是后来跟他聊过才知道,是学校老师帮他报的志愿,他开始确实想去清华、北大,可一次又一次被拒后,他觉得无所谓了,除了清华、北大全国高校任他挑,他还有啥不满足的?可是,他的几年青春回不来了。。。。二是请教家里已有的大学生。有的家长没有上过大学,但供出几个大学生,或者家族里出了几个大学生,觉得志愿填报有什么,让孩子的姐姐、哥哥帮他填报。这样不是不行,只是他们是掌握海量录取信息还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深度研究?最终不过是鼓励弟弟、妹妹们报考他们所在的学校或专业,这样整个家族的就业面、知识面和人脉关系会比较单一。三是请教有见识、有成就的亲属。这个和第二种类型差不多。四是完全放任孩子盲目选择。孩子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宽度有限,再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的认识、定位不清,所以他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难免会犹豫不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志愿指志向和愿望,是考生个人意愿的表达,不是家长和老师意愿的表达,所以考生要参与志愿填报的全过程,充分表达个人的想法、期望。同时,还需要家长、老师等长者的建议和意见,家长和老师都是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长者,而且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和人生,认清我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最后还要借助招生数据库(软件、书籍和网络资源),从不同角度分析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信息,缩小选择范围,选出符合多个要求的高校,再进一步查询各个高校有关信息,一一甄别,确定录取的可能性有多大,最后确定填报顺序。我今年主要给两个考生推荐志愿,从前期与考生沟通,到搜集资料、筛选学校和专业,再到征求考生及家长意见,及最后确定方案,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真心感觉累,难怪本地委托(八线小城)填报志愿要收费1000元。所以奉劝考生要及早准备,别等到开始网上填报志愿了,才找中介机构全权委托,每个档次只有3天左右时间,这样太不现实。很幸运的是,我今年帮助的两个考生(都是少数民族)均被第一志愿录取,一个高考成绩比投档线高了7分(包括5分政策加分),另一个高考成绩比投档线高了6分(包括5分政策加分)。
最后总结一下,志愿填报很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考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志向等选择学校和专业,要正确使用有关数据信息,全面考虑影响录取的因素,希望每一个考生都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