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生活太累?试试这个方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个故事。
《相约星期二》的主人公,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1994年被查出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逐渐失去活动能力。在意识到自己即将走向死亡后,他和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周星期二为米奇上一堂课,一共上了14周,最后一堂课就是他的葬礼。
讲课的内容来自被困在轮椅上的莫里对人生最后的思索和独白,有一次,米奇问老师:“您觉得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情?”
“与生活讲和。”莫里答道。
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不是仗剑走天涯的好汉,而是懂得与生活讲和,与自己和解,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很大的勇气。莫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明白了这一点,他就是一个另人钦佩的英雄。
村上春树写过一篇短文《再袭面包店》:
一位刚结婚的丈夫,夜里饿醒了。而家里任何食品都无法消除这种饥饿感。丈夫想起多年前也曾出现过这种感觉:当时,他和女朋友一贫如洗。有一天饿得不行了,就去抢一家面包店。
成功了吗?并没有!
在他们下手前,店主把面包送给了他俩。作为条件,店主要求两人陪他听一张唱片。打劫变成了交易——听歌换面包。
饿的人吃到了面包,喜欢音乐的人分享了所爱的音乐,犯罪消失于无形,不是皆大欢喜吗?并不是。
事后没多久,男主和女友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而打劫不成的阴影一直如魔咒般潜伏在他心里,
直到这次新婚夜里,他突然饿醒。
妻子说,“要消除心魔,只有再抢劫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
然后,一直困扰他的饥饿感神奇地消失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荒诞,但如果用“六大原生影响力”中的一个——承诺一致性来解释,就非常合情合理。
何谓承诺一致性?就是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作出艰难的选择,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然后自发地寻找理由,来说服自己把这个承诺继续下去。之所以称为“原生影响力”,就是因为这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影响力,一旦发生,就不太受大脑的控制。如果行为无法与之前的承诺达成一致,就会变成一个缺失埋藏心里,直到最终爆发。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生活在压力、焦虑、痛苦和疾病困扰中的人们。我发现很多时候他们的痛苦来自于同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一直在责备自己。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责备自己很蠢,或者有人认为自己很差劲。
一个经常这样责备自己的人,注定会活在痛苦之中。因为他(她)还没有学会接纳自己,也没有学会爱自己。事实上,这些人其实很努力,也做得很好,但是他(她)仍然对自己缺乏信心。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会幸福呢?他(她)的内心每天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去应对自己的责备,必然要消耗很多的心理能量,而能量不足的时候,他(她)的身体与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已经发生过的不愉快,是没办法改变的。但如果意识到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一直是负面的,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这就是“活在当下”,即抛开过去的经验。
据说佛在第一次看到鲜花与第五百次看到时的感受相同,这是一种随时调整自己活在当下的能力。时刻观想自己的真实感受、内在期待和渴望,有助于自己活在当下,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