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皇制是日本的不稳定因素!
天皇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皇室也是令世界上其他国家皇族钦羡不已的传奇,因为它自建立以来历经千年而不绝。对于这个家族而言,无疑是幸运的,但对于日本国而言却未必,因为它常常成为日本动乱的诱因之一。
在胡言乱语讲道理之前,咱们先摆事实,说证据,免得空谈误国。天皇是古日本列国大和国的国君,同秦国一样,在历代天皇的苦心经营下,大和国横扫六合,席卷天下,统一了日本国。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天皇却并不愿意和秦朝皇帝一样,顺其自然地没入历史的烟尘之中,供后人凭吊。而是像幽灵一样在日本的天空中飘荡了上千年,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它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搞鬼”!
在日本历次的改朝换代中,几乎无不看到这位“大和王”的影子。
一、源平合战
首先,天皇掌握实权的日本律令制国家灭亡之后,如同秦亡后的楚汉争霸一样,日本也爆发了名为“源平合战”的内战。在前任天皇的鼓动下,平家兴兵作乱,讨伐并剿灭了拥立现天皇的源家,于是数年血战,无数日本人死亡,最终天下易主。
二、南北大战
其次,平家掌握天下后建立镰仓幕府,引起了天皇家族的不满。终于在后醍醐天皇的幕后运作下,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成功的“倒幕运动”, 镰仓幕府垮台。但日本并没有进入太平盛世,而是转入了天皇和另一个武士集团“足利幕府”之间漫长的争霸时代,即日本的“南北朝”时期。
三、疯狂上洛
再次,日本“南北朝”以足利幕府的完胜告终,东瀛进入了“室町幕府”时代。可惜这是一个注定不被祝福的年代,动荡和不安一直与它如因随行,它的末期就是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受天皇和征夷大将军的邀请,“上洛”成为各路诸侯最时兴的流行词。所谓“上洛”,字面上就是“上路去洛阳”,洛阳长期是中国国都,在日本就演化成都城的意思,其实就是“出兵勤王”。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等一干大帅都抱着“解放”天皇的大志死在了半路上,更别说跟在他们之后的无数个小兵以及更多的无辜百姓了。
四、尊王攘夷
再其次,经过百余年的血腥内战,德川家康成为了天皇的新一任监护人,由此开启了德川幕府的时代。然而,德川家百战而得的天下,最终还是毁在了一位少年天皇手中,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明治天皇。在他的振臂一呼下,日本爆发了“尊王攘夷”的“倒幕运动”,德川家康熬到头发花白才等来的天下也一下子白白了。
五、兵变侵略
最后,日本进入近现代史后,有关天皇的辉煌史还在继续,这一次,惊动了世界。明治维新后,日本进入文官主政的内阁时代。太平了没几年的日本,又开始想着对外扩张。宰相满足不了日本武士的痴心妄想,只有大将军才可以。于是,日本帝国陆军的部分“皇道派”青年军官以刺杀“天皇周围的坏人”为由,发动“二二六兵变”。兵变的结果是军部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再之后就是全面侵华战争,以及二战战败。
当然,上述事件不单单是天皇家族的一力之因,但无可否认的是,天皇确实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战乱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究其根本还是“大义名分”,就是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奉行“马上得天下,马上守天下”。改朝换代后的武士集团首领没有取代天皇成为新一代的君主,而是满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征夷大将军”,以为只要牢牢把住军权就可以高枕无忧。哪里知道,作为虚君的天皇没有实权,却有政治号召令。“奉天子以讨不臣”也是封建时代的大义所在,也成了日本叛乱势力常用并有效的借口。不同于“奉真主之命”“以耶稣基督之名”等虚无缥缈、大家都可用的口号,“天皇”的御旨更有力量。因为天皇是是实实在在的人物,他的态度是显而易见,并不像“天意”那样难测,所以也很好揣摩。天皇长期处于被政府架空的地位,心中难免怨恨,发布类似的叛乱命令也并非难事。即使天皇不下诏,铁了心跟政府走,根据其失权后上千年“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家风,逼迫、篡改诏书也是简单的事情。
日本一个家族世袭天皇之位的制度,导致新兴势力的领袖“征夷大将军”和他的马仔们不能像中国那样迅速转化为皇帝和官僚贵族,而只能永远作为军人存在,这就使得“君不君、臣不臣”。奉皇帝之命讨伐叛将自然比奉将军之命讨伐昏君,更加的合情合理,而且如果天皇都可以讨伐,那讨伐大将军不是更加没毛病。这样的“礼崩乐坏”,没有了“论资排辈”的官僚政治,那就只剩下一个逻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自为之”,这也是“马上守天下”的弊端之一。“马上守天下”的另一个弊端是军人干政,大将军做不了国家元首,他的军队自然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大将军通过军官控制部队,既然大将军可以不听天皇指挥,那军官不听将军指挥又有什么奇怪。军队私有,最后必将碎片化,成为各个小军官的私人武装也正常。此例一开,就成了一堆堆干柴,就等着天皇这一个火星,至于是将其及时扑灭,还是衍化燎原大火,那就要看最上头的那块火柴耐不耐烧了。
![]() |
在胡言乱语讲道理之前,咱们先摆事实,说证据,免得空谈误国。天皇是古日本列国大和国的国君,同秦国一样,在历代天皇的苦心经营下,大和国横扫六合,席卷天下,统一了日本国。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天皇却并不愿意和秦朝皇帝一样,顺其自然地没入历史的烟尘之中,供后人凭吊。而是像幽灵一样在日本的天空中飘荡了上千年,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它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搞鬼”!
在日本历次的改朝换代中,几乎无不看到这位“大和王”的影子。
一、源平合战
首先,天皇掌握实权的日本律令制国家灭亡之后,如同秦亡后的楚汉争霸一样,日本也爆发了名为“源平合战”的内战。在前任天皇的鼓动下,平家兴兵作乱,讨伐并剿灭了拥立现天皇的源家,于是数年血战,无数日本人死亡,最终天下易主。
![]() |
二、南北大战
其次,平家掌握天下后建立镰仓幕府,引起了天皇家族的不满。终于在后醍醐天皇的幕后运作下,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成功的“倒幕运动”, 镰仓幕府垮台。但日本并没有进入太平盛世,而是转入了天皇和另一个武士集团“足利幕府”之间漫长的争霸时代,即日本的“南北朝”时期。
![]() |
三、疯狂上洛
再次,日本“南北朝”以足利幕府的完胜告终,东瀛进入了“室町幕府”时代。可惜这是一个注定不被祝福的年代,动荡和不安一直与它如因随行,它的末期就是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受天皇和征夷大将军的邀请,“上洛”成为各路诸侯最时兴的流行词。所谓“上洛”,字面上就是“上路去洛阳”,洛阳长期是中国国都,在日本就演化成都城的意思,其实就是“出兵勤王”。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等一干大帅都抱着“解放”天皇的大志死在了半路上,更别说跟在他们之后的无数个小兵以及更多的无辜百姓了。
![]() |
四、尊王攘夷
再其次,经过百余年的血腥内战,德川家康成为了天皇的新一任监护人,由此开启了德川幕府的时代。然而,德川家百战而得的天下,最终还是毁在了一位少年天皇手中,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明治天皇。在他的振臂一呼下,日本爆发了“尊王攘夷”的“倒幕运动”,德川家康熬到头发花白才等来的天下也一下子白白了。
![]() |
五、兵变侵略
最后,日本进入近现代史后,有关天皇的辉煌史还在继续,这一次,惊动了世界。明治维新后,日本进入文官主政的内阁时代。太平了没几年的日本,又开始想着对外扩张。宰相满足不了日本武士的痴心妄想,只有大将军才可以。于是,日本帝国陆军的部分“皇道派”青年军官以刺杀“天皇周围的坏人”为由,发动“二二六兵变”。兵变的结果是军部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再之后就是全面侵华战争,以及二战战败。
![]() |
当然,上述事件不单单是天皇家族的一力之因,但无可否认的是,天皇确实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战乱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究其根本还是“大义名分”,就是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奉行“马上得天下,马上守天下”。改朝换代后的武士集团首领没有取代天皇成为新一代的君主,而是满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征夷大将军”,以为只要牢牢把住军权就可以高枕无忧。哪里知道,作为虚君的天皇没有实权,却有政治号召令。“奉天子以讨不臣”也是封建时代的大义所在,也成了日本叛乱势力常用并有效的借口。不同于“奉真主之命”“以耶稣基督之名”等虚无缥缈、大家都可用的口号,“天皇”的御旨更有力量。因为天皇是是实实在在的人物,他的态度是显而易见,并不像“天意”那样难测,所以也很好揣摩。天皇长期处于被政府架空的地位,心中难免怨恨,发布类似的叛乱命令也并非难事。即使天皇不下诏,铁了心跟政府走,根据其失权后上千年“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家风,逼迫、篡改诏书也是简单的事情。
![]() |
日本一个家族世袭天皇之位的制度,导致新兴势力的领袖“征夷大将军”和他的马仔们不能像中国那样迅速转化为皇帝和官僚贵族,而只能永远作为军人存在,这就使得“君不君、臣不臣”。奉皇帝之命讨伐叛将自然比奉将军之命讨伐昏君,更加的合情合理,而且如果天皇都可以讨伐,那讨伐大将军不是更加没毛病。这样的“礼崩乐坏”,没有了“论资排辈”的官僚政治,那就只剩下一个逻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自为之”,这也是“马上守天下”的弊端之一。“马上守天下”的另一个弊端是军人干政,大将军做不了国家元首,他的军队自然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大将军通过军官控制部队,既然大将军可以不听天皇指挥,那军官不听将军指挥又有什么奇怪。军队私有,最后必将碎片化,成为各个小军官的私人武装也正常。此例一开,就成了一堆堆干柴,就等着天皇这一个火星,至于是将其及时扑灭,还是衍化燎原大火,那就要看最上头的那块火柴耐不耐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