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笔记2
p23-26 儿童对不安定环境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牵扯到成年人的反应。 也许,情况是这样:儿童早期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可以习得的?最本质的在于儿童的眼中如何去解释这个事情。解释→造成反应→习得→成为习惯→影响成年? 偏爱喜欢的东西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 大脑觉得去认知很麻烦,不愿意再高度的活跃? (另一个原因,应当也是真正的需求不再于此。) 感觉这几点很少有什么新的东西,自己思考的,感觉前人也已经说了。 “只是这种现象在成年人身上表现更特殊,此种人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得好像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难临头。……他的安全需要往往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会寻求一位保护人,或者一位可以依赖的更强大的人,或许是一位搞独裁的‘元首‘” 有的人年龄在成长,但是行为或许还是在停留在以前,他无法成长,因为没有突破小时候的牢笼?→知道自己成年人,求自己社会化也是在模仿小时候的种种反应? 寻求依附,也许就是大脑之中所看到的希望,虽然大脑懒惰,但是却对这种充满了希望的,有自己偏好倾向所达到高度的东西,而喜欢? 可能性→对可能性的研究,或许能够解释一下,传播学,个人领袖所起到的作用。 p26—28 “这类人用各种各样的礼节仪式,清规戒律和程式将自己围起来……” 总感觉生活的很多人都是这样,重要的是那个度吗。 “在存在着对法律,秩序,社会权威的真实威胁的社会环境中,对安全的需要可能会变得非常的急切。” 不仅仅是一种环境,更多是安定,和混乱所带来的各种反应,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心理上的安定。 4归属和爱的需要 “类似的清醒曾经发生在士兵之间,他们被共同的再来危险推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亲密的弟兄关系。” 爱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应当列为平行,感觉不像是一级一级。可以列做一种写作分析,社会分析好像有点机械。
p28-29 “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 “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 “依靠人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理想化虚假自我,非常自然,轻松地取得成就区分开是很有帮助的” 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和他人对于“我”的认识,究竟有多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不是导致我们在人际交往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各种良好的关系的必要原因? 自我的认知,会导致他人对自我认知发生改变吗?而他人的认知又对自我产生多大的影响。 p29—30 “这种倾向可以说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一切。” 如果真的可以的话,我相信真的可以。我想这或许确实是本书的一个却要的目的,不过前面的种种辩思确实有的让人费劲,让人觉得有点‘机械‘。不过,我相信肯定有人做到了这种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者。而本书最主要的是服务于大众之间的,社会的。所以无可厚非。 理想,或者说是‘自我实现‘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定义,就是说,这种欲望是从哪里来的? 很多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欲望,这可能才是很多人的症结点。 1“在这一层刺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2“自我实现需要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明显的出现,通常要依赖于前面所说的生理,安全,爱和自尊需要的满足。” 那如上如何确定需要? 2让我觉得自我实现者,是满足者,是谦和的人,确实也是成功者,但是诗人艺术家或许不在此行列。 “基本需要的满足有一些直接的先决条件,包括无损于他人的前提下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而基本需要显然本身就是唯一的目的。” 更像古希腊合格的公民了。如果这些条件要一一满足,这世界上确实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成功,这样这本书服务的范围更少了,社会性,社会中条件更好的部分人。 “假如我们没有忘记,认知能力(感性和理性学习)是一整套适应性工具,它们除了其他的功能之外……它们所遭遇的任何威胁,对其自由运用的任何剥夺或阻碍……威胁着所有这些基本需要,” 太过于小看于人类的执念了吧。或许研究的还是或许普遍的成功者。一般意义上的。对于真正极少数的,适用于能够将底层脱离的人,并没有太过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