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行(5)A Passage to Taiwan—— 中正纪念堂
我是中午左右到的台北。台湾的旅店都是下午3点才能check-in,于是就先寄存行李,出去逛。旅店提供的地图和景点指南很有用,后面几天一直随身携带还带了回来。出门不远就是台北现代艺术馆,我在里面消磨了些时间,有个镜厅我很感兴趣,在里面以无极桩的姿势站了很久:一来是因为累了,这样可以解乏,二是因为人很难从各个角度看到自己,我很想好好看看我的背影和侧背影。^_^
从艺术馆出来按图索骥,发现中正纪念堂地铁就到,甚是方便,就决定先去那里。台北捷运的有些站名还是蛮有一些历史印记兼极深的儒家文化影响的。我作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游客当然要拍张照片。
中正纪念堂本不是我旅游的重点,没想到竟在那里耗了一个下午。南京曾是民国旧都,多少前朝的痕迹,所以我对台湾整体的民国风格,以及前朝历史人物的遗迹都不算陌生。 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看惯了中山陵的人来说,中正纪念堂的建筑和风格也是很熟悉的。蓝顶白墙的建筑和大牌坊,与中山陵挺像的。不同的只是这里还飘扬着青天白日旗,在中山陵只有在建筑的墙上或棺椁大堂里才得见。在大溪旅游时,看到老街上有个国民党基层党支部,蓝底白字的标牌,那时我竟然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国民党的主色调是蓝色的。台风将至,天空层云密布,色调灰沉。这是我喜欢的样子,配纪念堂这样的建筑真是和谐。
纪念堂的两边是民族宫殿风格的国家大剧院和国家音乐厅。这样布局,倒挺经济实惠的。
民国时代是中国最后儒风彰显的时代,当年人们的措辞造句都颇具此意境。这些在台湾还有体现。中山陵上的“天下为公”体现出来些思维特色,但就语言本身倒是一般,但中正纪念堂的后门牌坊“大孝门”,无论从思维到语言都挺example。我没搞明白,干嘛用“大孝”这个词,蒋公是个公认的孝子,不过作为一个党和国家的代表,这里的“大孝” 大约是尽忠党国的意思吧。忠烈祠牌坊处的三个题词也很传统很中国,让我想起在马来西亚时,一看到那种“忠贞浩气”之类的题词就能判断是啥墓园了。我们的题词估计总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之类的。写得这里,我想起在胡适故居看到夫人房间里有人给夫人题的词,原文没记住,是八个字的文绉绉的懿德母范之类的美言,我当时竟然没克制好,很不礼貌地笑了起来。大概只有在中国大陆之外才能看到这么真正典雅古范但的确夸张的表达式了。
中正纪念堂的台阶比中山陵可差远了,大约是四层楼的高度。爬上去就到了大厅。此时正值卫兵交接仪式,人们都堆在那里摄影拍照。有个小朋友骑在爸爸脖子上看,爸爸问他这些人在干什么,他说“抓小偷。” 童言童语的世界,总是那么可爱。仪式结束,人群散去,我才可以好好看看那个坐像和四周的景象。一直以来,我们基本是没有看过蒋公的雕像的,这里的坐像如此笑容可掬更是前所未见。中华民族喜欢神话领袖,国民党也一样,原来台湾到处是蒋公雕像,现在都汇集到大溪的主题公园去了,我在旅游杂志上看到他的各种站像坐像都是笑容可掬的样子。其实,我一直觉得他心底还是个蛮天真蛮理想的人,当然胡适先生要更理想主义得多。坐像上方上书“伦理、民主、科学”,基座上是蒋公的遗嘱, 这仅仅是个政治遗嘱,自然少不了豪言壮语意识形态,抛开政治层面不谈, 人总是会有自己的理想与愿景,终究是希望归葬故乡的。
纪念堂的另一部分是展览馆,陈列蒋公的生活工作物品,也有不少文稿,有意思的是,展览馆和其他民众活动场所,展览室,与商品部同在一个建筑内,但互不干扰。估计这是台湾的设计理念,因为在国父纪念堂参观时,就有介绍,纪念堂应该也是公众活动的场所,这样才符合理想。我在展厅里慢慢晃悠,一个一个展品文件看过来,花了很长的时间。通往展厅的楼道上有几幅蒋公自省贴和养生贴。他虽号称自己是基督徒,其实就他所受的传统教育和文化熏陶而言,他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天地人文。在士林官邸看他的书架,全是中文古籍。
我觉得,仅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蒋公中正就是个传统的中国江浙男人,受的是老式教育,从的是老式伦理,日子过得也节省(浙江人嘛)。写字用毛笔,文稿改了又改。除了那些华丽的,用来照相的工作服和勋章,他的衣着很简朴,有些破损的鞋袜衣裤,除了中山装就是长袍。无论从任何历史照片看,都没见他穿过西装。有个展室布置成了他的工作室,里面有个蜡像,也是笑容可掬的。民国时代的办公室风格也是简朴的。南京的总统府就可见一斑——一人一个小房间,陈设简单,总统副总统的办公室门对门,楼下是文书稿件等一般人员的办公室或工作室。相比之下,台北的这个模拟办公室可称得上宽敞华丽了。蒋公本人其实就是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的缩影。进门的地方是副油画,他和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火车上。原照片在国父纪念堂里有。在这里变成了大油画,年轻的蒋介石被画得更漂亮了些。他也曾是个勇敢的,充满革命理想的,意气风发的青年人,谁没有年轻过呢?
展览馆墙上有关于内战的大事记,基本没有什么差别。我看到他1948年就下令转移故宫的文物到台湾了。关于我对此的感慨以下省略N字。
这里顺便提一下台北的故宫,因为不打算单开贴写。台北故宫规模之小让我毫无准备,就我背后那两栋房子。展品多是清代那些做工精致,价值连城但没有灵魂的东西。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青铜馆里的各种先秦时代的兵器和物品。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是清代的翠玉白菜,不感兴趣,离上博的镇馆之宝差得十万八千里。看完后我不禁想说,“能换个镇馆之宝伐?”
从艺术馆出来按图索骥,发现中正纪念堂地铁就到,甚是方便,就决定先去那里。台北捷运的有些站名还是蛮有一些历史印记兼极深的儒家文化影响的。我作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游客当然要拍张照片。
![]() |
中正纪念堂本不是我旅游的重点,没想到竟在那里耗了一个下午。南京曾是民国旧都,多少前朝的痕迹,所以我对台湾整体的民国风格,以及前朝历史人物的遗迹都不算陌生。 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看惯了中山陵的人来说,中正纪念堂的建筑和风格也是很熟悉的。蓝顶白墙的建筑和大牌坊,与中山陵挺像的。不同的只是这里还飘扬着青天白日旗,在中山陵只有在建筑的墙上或棺椁大堂里才得见。在大溪旅游时,看到老街上有个国民党基层党支部,蓝底白字的标牌,那时我竟然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国民党的主色调是蓝色的。台风将至,天空层云密布,色调灰沉。这是我喜欢的样子,配纪念堂这样的建筑真是和谐。
![]() |
![]() |
![]() |
![]() |
![]() |
纪念堂的两边是民族宫殿风格的国家大剧院和国家音乐厅。这样布局,倒挺经济实惠的。
![]() |
![]() |
民国时代是中国最后儒风彰显的时代,当年人们的措辞造句都颇具此意境。这些在台湾还有体现。中山陵上的“天下为公”体现出来些思维特色,但就语言本身倒是一般,但中正纪念堂的后门牌坊“大孝门”,无论从思维到语言都挺example。我没搞明白,干嘛用“大孝”这个词,蒋公是个公认的孝子,不过作为一个党和国家的代表,这里的“大孝” 大约是尽忠党国的意思吧。忠烈祠牌坊处的三个题词也很传统很中国,让我想起在马来西亚时,一看到那种“忠贞浩气”之类的题词就能判断是啥墓园了。我们的题词估计总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之类的。写得这里,我想起在胡适故居看到夫人房间里有人给夫人题的词,原文没记住,是八个字的文绉绉的懿德母范之类的美言,我当时竟然没克制好,很不礼貌地笑了起来。大概只有在中国大陆之外才能看到这么真正典雅古范但的确夸张的表达式了。
中正纪念堂的台阶比中山陵可差远了,大约是四层楼的高度。爬上去就到了大厅。此时正值卫兵交接仪式,人们都堆在那里摄影拍照。有个小朋友骑在爸爸脖子上看,爸爸问他这些人在干什么,他说“抓小偷。” 童言童语的世界,总是那么可爱。仪式结束,人群散去,我才可以好好看看那个坐像和四周的景象。一直以来,我们基本是没有看过蒋公的雕像的,这里的坐像如此笑容可掬更是前所未见。中华民族喜欢神话领袖,国民党也一样,原来台湾到处是蒋公雕像,现在都汇集到大溪的主题公园去了,我在旅游杂志上看到他的各种站像坐像都是笑容可掬的样子。其实,我一直觉得他心底还是个蛮天真蛮理想的人,当然胡适先生要更理想主义得多。坐像上方上书“伦理、民主、科学”,基座上是蒋公的遗嘱, 这仅仅是个政治遗嘱,自然少不了豪言壮语意识形态,抛开政治层面不谈, 人总是会有自己的理想与愿景,终究是希望归葬故乡的。
![]() |
![]() |
![]() |
![]() |
![]() |
![]() |
![]() |
纪念堂的另一部分是展览馆,陈列蒋公的生活工作物品,也有不少文稿,有意思的是,展览馆和其他民众活动场所,展览室,与商品部同在一个建筑内,但互不干扰。估计这是台湾的设计理念,因为在国父纪念堂参观时,就有介绍,纪念堂应该也是公众活动的场所,这样才符合理想。我在展厅里慢慢晃悠,一个一个展品文件看过来,花了很长的时间。通往展厅的楼道上有几幅蒋公自省贴和养生贴。他虽号称自己是基督徒,其实就他所受的传统教育和文化熏陶而言,他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天地人文。在士林官邸看他的书架,全是中文古籍。
![]() |
![]() |
![]() |
![]() |
我觉得,仅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蒋公中正就是个传统的中国江浙男人,受的是老式教育,从的是老式伦理,日子过得也节省(浙江人嘛)。写字用毛笔,文稿改了又改。除了那些华丽的,用来照相的工作服和勋章,他的衣着很简朴,有些破损的鞋袜衣裤,除了中山装就是长袍。无论从任何历史照片看,都没见他穿过西装。有个展室布置成了他的工作室,里面有个蜡像,也是笑容可掬的。民国时代的办公室风格也是简朴的。南京的总统府就可见一斑——一人一个小房间,陈设简单,总统副总统的办公室门对门,楼下是文书稿件等一般人员的办公室或工作室。相比之下,台北的这个模拟办公室可称得上宽敞华丽了。蒋公本人其实就是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的缩影。进门的地方是副油画,他和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火车上。原照片在国父纪念堂里有。在这里变成了大油画,年轻的蒋介石被画得更漂亮了些。他也曾是个勇敢的,充满革命理想的,意气风发的青年人,谁没有年轻过呢?
![]() |
![]() |
![]() |
![]() |
![]() |
![]() |
![]() |
![]() |
展览馆墙上有关于内战的大事记,基本没有什么差别。我看到他1948年就下令转移故宫的文物到台湾了。关于我对此的感慨以下省略N字。
![]() |
![]() |
![]() |
![]() |
![]() |
![]() |
这里顺便提一下台北的故宫,因为不打算单开贴写。台北故宫规模之小让我毫无准备,就我背后那两栋房子。展品多是清代那些做工精致,价值连城但没有灵魂的东西。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青铜馆里的各种先秦时代的兵器和物品。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是清代的翠玉白菜,不感兴趣,离上博的镇馆之宝差得十万八千里。看完后我不禁想说,“能换个镇馆之宝伐?”
![]() |
![]() |
© 本文版权归 kaythomas69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