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 我不相信这种爱情。
什么是“话”?什么叫“听”?归根究柢,没有爱,一切都是空言。没有爱,只成了鸣的锣响的钹。——《胭脂扣》
很喜欢李碧华的作品,她的文风有一种不一样的诡丽,写鬼也好,写人也罢,除了女性特有细腻外,还带着一丝丝诡异的绚丽。
整个故事讲的是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恨纠缠。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候的妓院叫做大寨,那时候的头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足以让万千恩客一夜之间散尽家财。如花便是如此的一个头牌,十二少便是如此的一个恩客。但,封建时代的家长,自视清白人家,祖宗三代,有纳妾之风,无容青楼妓女入宫之例,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
这是我们在粤语长片中时常见到的情节,永远不可能大团圆。到了后来,那妓女多数要与男主角分手,然后男主角忧郁地娶了表妹——也许他很快便忘了旧情,当作春梦一场。“地老天荒”?过得三五年,他娇妻为他开枝散叶,儿女绕室,渐渐修心养性,发展业务,年事日高,含饴弄孙,又一生了。谁记得当年青楼邂逅的薄命红颜?
最终,如花与十二少相约赴死,奈何如花魂断,十二少偷生。
但我觉得,书精彩就精彩在这里,这便是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丶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的美丽。
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会被人歌颂,那是因为稀少。太难得了,才会被留传,告诉你这才是爱情本来的模样,相信它的美好与纯粹。
爱情太过绚烂与狂热,总给人以无限的迷茫与妄想,如同渡边淳一《失乐园》写的那样,两个人因为爱情都抛弃自己的家庭,不顾周遭的目光,最后却又被社会的压力击垮,服药自杀。
爱情太过美好与简单,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冲动,如同很多韩剧女主与前段时间很火的《我的前半生》,我真的很难认同如此的一种价值观,你一个女孩子只要努努力就会有一个多金有钱又魅力十足的男一号和一个待人温柔又不离不弃的男二号陪在你身边,最重要的是,你无论怎么对他们,他们都原谅你,忠心耿耿像个骑士。很多时候,我看到就想说,拜托,电视拍拍的,别真信。
《胭脂扣》就恰如两者的结合,一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遇见一个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故事就由此展开。就如如花所说,自幼就在大寨里长大,学的是人情世故,看的纸醉金迷,不会开心与生气,只懂得哄得男人开心的法子,直到遇见了十二少,她才是真的成了一个女人,有了感情。
但它又像刀,把爱情活生生的破开,让你看到它血淋淋的样子。
十二少爱如花么?爱。他用各种方式讨如花的芳心,还送她从未有人送过的大金丝床。为了她离家出走,寄居在倚红楼旁的房子里。为了她放弃南北行少东家的身份,去拜一个梨园的戏子为师。
但他真的爱么?如果是真的爱,为什么会依旧吸大烟,让如花去接客来养他。为什么最后一起赴死之时,他退缩了。
我觉得说到底,他爱如花,但他更爱自己原来锦绣无忧的生活罢了。
如花是个理想主义的女人,她有着可以玩弄男人于股掌的手段,有令人魂牵梦绕的万种风情,但也终究敌不过爱情里的“我爱你”,文中仿佛用苦等着的五十三年表现着她对爱情的忠贞。
文中的一段对话颇具意味。
“他住到你寨里,方便吗?”
“他没住下来,根本没这规矩。他另租房子,就在中环摆花街。”
“那你洗尽铅华,同他相宿相栖去?”
“没有。”
“二人难道不肯挨穷?”
“不是不肯,是不敢。”
多么一针见血。挨穷不难,只要肯。但你敢不敢?二人形容枯槁,三餐不继,相对泣血,终于贫贱夫妻百事哀,脾气日坏,身体日差,变成怨偶。一点点意见便闹得鸡犬不宁,各以毒辣言语去伤害对方的自尊。
于是大家在后悔:我为什么为你而放弃锦衣玉食娇妻爱子?我又为什么为你而虚耗芳华谢绝一切恩客?当你明知事情会演变至此,你就不敢。
如花虽温十二少,但她“猜、饮、唱、靓”,条件齐全,慕名而来的客人,还是有的。某些恩客,刻意不追究如花的故事。如花的故事,延续着。
说到底,人性都是自私的,一个有着渴望将他人占为己有的欲望,便想一同死去,结果自己只身离去,在阴间苦等无果,落得来生折寿七年还是成为妓女的代价;一个想着金钱与女人都在手里,不愿放弃可以继承的万贯家财又想一切如他心意,最后落得家财散尽,妻离子散,苟且偷生的下场。
书中对十二少如此写道,他太老了,混在人丛,毫无特征,一眨眼便过去。世上一切的老人和婴儿,都是面目模糊的——因太接近死亡的缘故。
这个爱情故事,悲凉而凄美,热烈又浓重。
但,对不起,我不相信这种爱情故事。我不信——它从没发生在我四周任何一人身上。
孩子鲜蹦活跳,大人心安理得。他们都把精神心血花去打扮孩子,因而忽略自己之仪容气质,不必再致力于吸引、猜疑。完全脚踏实地。渐渐各自拥有一个肚腩。——爱情有好多种。这不是最好的一种,但,这是毫无疑问的一种。
两个人白头偕老,但不保证永结同心——人人都是如此啦。由绚烂归于平淡,或由平淡走向更平淡,都是如此,不见得有什么不好。他是她永久的夫。她是他永久的妻。
如此这般,细水长流。
最后说说,对于书和电影的感触,觉得电影的《胭脂扣》之于书都逊色了不少,从情节的把控上,整体节奏拖沓,看了大半昏昏欲睡;情感上描绘的也不细腻,让人看不到整个时代的背景,很多倾向的是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描写,并且对于人物行为与整个故事走向的把控也没有明确的方向;相对于结局而言,电影里如花与十二少相互遇见了,最后如花也将胭脂扣还给了十二少,告诉年迈的十二少我不会再等,你不必再追,而这段情节在书里是没有的,书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突然间戛然而止,一切就跟一场梦一样。
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吧,书就像一副刺绣,设计精美,线条严密,上面的故事你需要细细留意才能品尝出其中的美和味道,突然间刺绣的女工被银针扎破了手指,鲜血滴在上面,看着实在可惜,但确是毁了,这幅刺绣便就此停住,所有的故事都停留在了流血的那一刻。
电影呢,更像漫画,快速翻阅便能看懂整个轮廓,然后又偏偏怕你看不懂,重点部分还标红标粗。
如果时间有限,电影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看看张国荣和梅艳芳的演技。如果你想看的是故事,那还是好好的捧起书看一看吧,时间不多,一个下午足够了。
江小少
每周三周日更新
很喜欢李碧华的作品,她的文风有一种不一样的诡丽,写鬼也好,写人也罢,除了女性特有细腻外,还带着一丝丝诡异的绚丽。
整个故事讲的是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恨纠缠。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候的妓院叫做大寨,那时候的头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足以让万千恩客一夜之间散尽家财。如花便是如此的一个头牌,十二少便是如此的一个恩客。但,封建时代的家长,自视清白人家,祖宗三代,有纳妾之风,无容青楼妓女入宫之例,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
这是我们在粤语长片中时常见到的情节,永远不可能大团圆。到了后来,那妓女多数要与男主角分手,然后男主角忧郁地娶了表妹——也许他很快便忘了旧情,当作春梦一场。“地老天荒”?过得三五年,他娇妻为他开枝散叶,儿女绕室,渐渐修心养性,发展业务,年事日高,含饴弄孙,又一生了。谁记得当年青楼邂逅的薄命红颜?
最终,如花与十二少相约赴死,奈何如花魂断,十二少偷生。
但我觉得,书精彩就精彩在这里,这便是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丶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的美丽。
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会被人歌颂,那是因为稀少。太难得了,才会被留传,告诉你这才是爱情本来的模样,相信它的美好与纯粹。
爱情太过绚烂与狂热,总给人以无限的迷茫与妄想,如同渡边淳一《失乐园》写的那样,两个人因为爱情都抛弃自己的家庭,不顾周遭的目光,最后却又被社会的压力击垮,服药自杀。
爱情太过美好与简单,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冲动,如同很多韩剧女主与前段时间很火的《我的前半生》,我真的很难认同如此的一种价值观,你一个女孩子只要努努力就会有一个多金有钱又魅力十足的男一号和一个待人温柔又不离不弃的男二号陪在你身边,最重要的是,你无论怎么对他们,他们都原谅你,忠心耿耿像个骑士。很多时候,我看到就想说,拜托,电视拍拍的,别真信。
《胭脂扣》就恰如两者的结合,一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遇见一个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故事就由此展开。就如如花所说,自幼就在大寨里长大,学的是人情世故,看的纸醉金迷,不会开心与生气,只懂得哄得男人开心的法子,直到遇见了十二少,她才是真的成了一个女人,有了感情。
但它又像刀,把爱情活生生的破开,让你看到它血淋淋的样子。
十二少爱如花么?爱。他用各种方式讨如花的芳心,还送她从未有人送过的大金丝床。为了她离家出走,寄居在倚红楼旁的房子里。为了她放弃南北行少东家的身份,去拜一个梨园的戏子为师。
但他真的爱么?如果是真的爱,为什么会依旧吸大烟,让如花去接客来养他。为什么最后一起赴死之时,他退缩了。
我觉得说到底,他爱如花,但他更爱自己原来锦绣无忧的生活罢了。
如花是个理想主义的女人,她有着可以玩弄男人于股掌的手段,有令人魂牵梦绕的万种风情,但也终究敌不过爱情里的“我爱你”,文中仿佛用苦等着的五十三年表现着她对爱情的忠贞。
文中的一段对话颇具意味。
“他住到你寨里,方便吗?”
“他没住下来,根本没这规矩。他另租房子,就在中环摆花街。”
“那你洗尽铅华,同他相宿相栖去?”
“没有。”
“二人难道不肯挨穷?”
“不是不肯,是不敢。”
多么一针见血。挨穷不难,只要肯。但你敢不敢?二人形容枯槁,三餐不继,相对泣血,终于贫贱夫妻百事哀,脾气日坏,身体日差,变成怨偶。一点点意见便闹得鸡犬不宁,各以毒辣言语去伤害对方的自尊。
于是大家在后悔:我为什么为你而放弃锦衣玉食娇妻爱子?我又为什么为你而虚耗芳华谢绝一切恩客?当你明知事情会演变至此,你就不敢。
如花虽温十二少,但她“猜、饮、唱、靓”,条件齐全,慕名而来的客人,还是有的。某些恩客,刻意不追究如花的故事。如花的故事,延续着。
说到底,人性都是自私的,一个有着渴望将他人占为己有的欲望,便想一同死去,结果自己只身离去,在阴间苦等无果,落得来生折寿七年还是成为妓女的代价;一个想着金钱与女人都在手里,不愿放弃可以继承的万贯家财又想一切如他心意,最后落得家财散尽,妻离子散,苟且偷生的下场。
书中对十二少如此写道,他太老了,混在人丛,毫无特征,一眨眼便过去。世上一切的老人和婴儿,都是面目模糊的——因太接近死亡的缘故。
这个爱情故事,悲凉而凄美,热烈又浓重。
但,对不起,我不相信这种爱情故事。我不信——它从没发生在我四周任何一人身上。
孩子鲜蹦活跳,大人心安理得。他们都把精神心血花去打扮孩子,因而忽略自己之仪容气质,不必再致力于吸引、猜疑。完全脚踏实地。渐渐各自拥有一个肚腩。——爱情有好多种。这不是最好的一种,但,这是毫无疑问的一种。
两个人白头偕老,但不保证永结同心——人人都是如此啦。由绚烂归于平淡,或由平淡走向更平淡,都是如此,不见得有什么不好。他是她永久的夫。她是他永久的妻。
如此这般,细水长流。
最后说说,对于书和电影的感触,觉得电影的《胭脂扣》之于书都逊色了不少,从情节的把控上,整体节奏拖沓,看了大半昏昏欲睡;情感上描绘的也不细腻,让人看不到整个时代的背景,很多倾向的是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描写,并且对于人物行为与整个故事走向的把控也没有明确的方向;相对于结局而言,电影里如花与十二少相互遇见了,最后如花也将胭脂扣还给了十二少,告诉年迈的十二少我不会再等,你不必再追,而这段情节在书里是没有的,书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突然间戛然而止,一切就跟一场梦一样。
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吧,书就像一副刺绣,设计精美,线条严密,上面的故事你需要细细留意才能品尝出其中的美和味道,突然间刺绣的女工被银针扎破了手指,鲜血滴在上面,看着实在可惜,但确是毁了,这幅刺绣便就此停住,所有的故事都停留在了流血的那一刻。
电影呢,更像漫画,快速翻阅便能看懂整个轮廓,然后又偏偏怕你看不懂,重点部分还标红标粗。
如果时间有限,电影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看看张国荣和梅艳芳的演技。如果你想看的是故事,那还是好好的捧起书看一看吧,时间不多,一个下午足够了。
江小少
每周三周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