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滇讀詩記 之 廿七
今天的任務是閒閒逛逛。中午朋友相邀又去吃傣味。本地人引路自然是正宗的。距離總佛寺很近的街上。家家做飲食的都是寬大的庭院。小圓竹凳和小圓桌一擺。更顯敞亮。我唯一的要求是要有菠蘿飯。一桌飯菜裏最驚艷的是“青苔”。就是水裏長悠悠的青苔。不知怎樣的制法。顏色深綠。口感像紫菜和肉松的混合。用汪曾祺先生的話來說。這個菜格高。我以為是可入《山家清供》的。菠蘿飯果然不負所望。糯米糯軟而有韌勁兒。配料的菠蘿丁及各色谷物堅果和糯米咬合緊密。酸甜度亦極穩妥。沒有甜品常見過猶不及的小遺憾。


飯後去總佛寺。南傳佛教我知道得很少。只見金塔參差豁人眼目。殿堂空曠展人身形。護法諸神也親切滿含笑意。一切似乎都令人放鬆平靜。晚飯是和老同學一家再聚。傣味的燒烤有諸多菜色是漢族地區所無。今此一別。不知又是何日再會矣。
讀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一首:“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時來苟㝠會。婉孌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緜緜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陟千里餘。目倦川塗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慙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蹟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此詩乃淵明出外做官途中內心的掙扎。亦是《歸去來辭》之先導。前四句寫少年時不慕榮利。志趣高雅。《五柳先生傳》亦頗襲用此句。再用四句寫自家出仕。似乎也是一番向往。畢竟是世家子弟。往昔榮光既是壓力更是責任。然而一上船便覺諸般不適意。“眇眇”“緜緜”一對疊詞。更映襯心內之記掛。行役千里之後。最初之新奇已然消失。只剩下種種不適與不耐。“望雲”“臨水”對仗一組借魚鳥之自由。之衝破空間阻隔寫自己的無力。這樣魚鳥並舉亦漢樂府常用手段。最末幾句則已下定決心。歸去自是必然。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俞平伯先生的舊事。俞先生與學友一同赴美留學。上船即已不適。抵美後不過半年即匆匆歸國。對某些人來說。鄉思催迫。故土情重。實遠勝世間名利也。而我的明天。亦將開始返鄉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