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唱片店
查看话题 >taklip太离谱 - 如何选购黑胶唱机
提起黑胶唱片,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想必就是年代感。 诚然,黑胶唱片作为20世纪音乐史上的重要发明到如今数字存储盛行的21世纪确实不再被大众所认知与热爱。 甚至对于如今的绝大多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诞生的消费者而言,黑胶唱片的情怀价值甚至高于
一、旧黑胶时代
黑胶的诞生和发展其实是同步在英国和美国两家电台的。发展的方向和技术各不相同,现代的黑胶其实应该算作两者的综合体。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音乐载体风靡几乎整个20世纪。在此期间黑胶可谓是市场上最重要的音乐载体,直到1984年 CD 诞生。
1. 密纹唱片 Long Play Record
最初的黑胶唱片由树脂等分子材料制成,但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的保存过于短小。
直到1931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在实验室中开发的试作品:每分钟33 ⅓转的密纹唱片(即我们之后常称之为LP:Long Play Record),而在当时唱片的普遍转速为每分钟78转。

密纹唱片大大延长了播放时间。
同时其制作材料使得唱片纹路颗粒变得更为细腻,使更为微小的振动也能录制下来,使模拟重放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2. 粗纹唱片 Standard Play Record
与美国人不同的是,1945年英国台卡公司采用加重材料的方式构建原78转唱片,以此扩展高频录音范围。这类唱片也就是我们说说的粗纹唱片(Standard Play Record),简称 SP。
这种改进虽然在高频的延展上得以提升,获得了更好的高频细节与延展性,但是未能解决时间录制短的痛点。
1948年开始,33 ⅓转的密纹唱片在材料技术的发展下,能够制作更加质密的纹理。将单面可录音时间延长至30分钟,正因如此黑胶唱片也开始被称之为“LP”(Long-Play)。
3. CD 光盘对黑胶唱片的更替
CD 光盘对黑胶唱片的更替,其实是作为商业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讲是必然之路。

体积小、存储时间更长、成本更低、保存更简单这些方便商家与消费者的利好条件,使得 CD 在上市后快速占据了市场的份额。
然而采用二进制数字式的记录方式的 CD ,究其根本其记录的内容与模拟录音的母带有了本质性的差异。构建的数字瞄点在还原物理信号时,音频信息的丢包基本成了直到现在也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4. 唱机的发声原理以及构成
黑胶唱片和唱机的发声原理是利用唱片机唱头上的唱针在黑胶唱片的纹路中进行物理滑行,通过同步模仿这种高低起伏的纹路,来记录唱片的声音曲线。通过唱头的信号转换最终收集完整的音频信号。
5. 关于留声机的小插曲
说起黑胶转盘,似乎很多人的大脑中的第一反应是这样一台机器。

更准确的说这类机器应该叫做留声机,或者说是经过不断改进后的留声机。
说起留声机,我们自然会想到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然而我们图中所看到的留声机严格来说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版本,我们的大发明家所制造的第一代留声机还是依靠锡箔圆筒上篆刻波形来记录声音的。

而这种更为熟知的留声机类型其实是从1885年美国发明家奇切斯特·贝尔和查尔斯·吞特发明了采用一种涂有蜡层的圆形卡纸板来录音的留声机装置。并直到1891年伯利纳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发明了我们熟知的黑胶唱片雏形的方法为止。

留声机本身,以比较含糊的归类可以归为一台自带单声道的全频扬声器系统+黑胶转盘(或者锡箔筒状波形)的组合设备。与黑胶唱盘的本质区别是黑胶转盘只专精于读取黑胶唱片的音源,而留声机可以将读取处理的音源信息进行简单放大。
留声机仅仅能够通过一直全频段的单元发声,所以没有办法展现立体声音乐,喇叭状的扩声器为的是将较小的声音进行反射放大。因为对于留声机来说没有设计更大的功率进行声音放大。
至于为什么没有设计更大功率和立体声的留声机?首先增加电路结构会增加电与磁的串扰,增加对黑胶读取的干扰;其次,增加了本身设计的成本。再有,多卖几件东西总比只卖一件要有的赚。
二、黑胶转盘的技术选择
从大体外观上看,唱机由黑胶转盘、唱头、唱臂组成。
黑胶唱机 = 黑胶转盘 + 唱头 + 唱臂。
刨去控制着压力及轨迹的唱臂不说,我们聊聊两个与黑胶唱片直接接触第一线的组成部分:转盘、唱头。

好马配好鞍,有了黑胶唱片自然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它的黑胶转盘。
对于黑胶转盘的选择其实参数较多,其中最直观的两点:转盘转动方式,唱头读取方式。
1. 转盘转动方式
a. 第一种转动方式—轮动
b. 第二种转动方式—带动
c. 第三种驱动方式—直驱
2. 解决震动方式
三、黑胶唱头的技术选择
从读取唱片信息的原理上来说,唱头分为两大阵营:速度型唱头与幅度型唱头。
前者取决于针尖的振动频率而后者取决于振动的幅度。究其根本都是将通过唱针刮擦密纹纹理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信号的换能装置。

最常见的如动铁式、动磁式和动圈式三种唱头,较为高级的如光电式唱头和更为普罗大众接受的陶瓷式。
- 动铁式(Moving Iron 缩写为 MI)
- 动磁式(Moving Magnet 缩写为 MM)
- 动圈式(Moving Coil 缩写为 MC)
- 光电式(Photoelectric 缩写为 PE)
- 陶瓷式(Piezoelectric Ceramic)
这几个技术并不是按照场景区分的,区别其实是制造商的成本问题。并不能说哪种是最好的技术,都是利用势能的变化进行信息的转换。当然,值得更高级其实也只是读取更灵敏,对黑胶伤害稍小一点点。
四、针压与针尖
1. 针压

五、洗碟机的作用
六、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争
请查看原文:
七、后黑胶时代:HiFi 与黑胶的回暖
为什么在数码时代还要玩老东西?
主要是因为那种空灵感和现场感是现在的 CD 无法取代的。

如果你听过了 LP,你将会对现在的 CD 的尖利粗糙的数码声不能忍受。而现代的 CD 为了尽量减弱数码声而开发了众多的电路和录音模式,但是仍然是不能和 LP 相匹敌。
抛开各种技术参数不谈,在发展至今的各种音乐记录载体中唱片、磁带、CD 中,LP 的音质接近原声,是爱乐者所追求之境界。众多重量级演奏家、指挥家、大乐队及歌唱家等作品大多数均以黑胶唱片作为首次发行,只要保存得当,寿命长久。

目前,黑胶唱片是稀有物品了,尤其是数十年前的名盘,更是珍品。

虽然黑胶(LP)能够给予我们更好的音源,然而后续的器材搭配也同样是能否将你所喜爱的黑胶转盘得以最完整诠释的重要指标。根据不同的喜好去选择相匹配的功率放大设备,并根据不同的功放机特性选择与之匹配工作的扬声器也同样是黑胶系统能否完美运作的重要参考。
本篇内容原本是包含了剩下部分给大家做参考。
可能是跟豆瓣从创建以来给用户推广的理念有关,这里用户忠诚度很高,很少夹杂软文或广告,更多是用户内心在其它平台不能够获取的知识或是不愿意分享的小丢丢,都可以在这里表达。
所以个人做内容这些时间以来,唯独「豆瓣」是最能感触是个尊重原创优质内容的平台。
但个人想更多的分享自己对产品/内容的理念,让更多人知道有个「taklip太离谱」是在用心做内容的平台,只盯着这块一亩三分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自己的app出来之前,更多的妥协无耐的需要给公众号微博这类商业化平台。
如果各位觉得「taklip太离谱」的内容还值得再往下看,请转到「taklip太离谱」公众号,如果能在那里关注并转发,那真是最好的鼓励。
谢谢,希望理解。
原文在「taklip太离谱」公众号分两期发布,可以参考以下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