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愁命短不愁穷——《慰安妇》
慰安妇:
日本《广辞苑》对“慰安妇 ”一词的解释为“随军到战地部队,安慰过官兵的女人”。而更多的学者给“慰安妇” 一词作的定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是日本军队专属的性奴隶。慰安妇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时,日本政府及其军队强迫各国妇女充当日军性奴隶的制度。
慰安妇制度的提出,据当时日军官方的说明是为了减少因性侵犯而带来的性病问题, 并抚慰日军因战败而产生的沮丧情绪。
2012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指示美国所有文件和声明禁用按日语直译的“慰安妇”一词,将其改为“被强迫的性奴”,以此要求日本正视二战期间的性暴行。此后,韩国政府也表示考虑采用类似称呼取代“慰安妇”。2012年12月6日,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张宪文在《南京大屠杀全史》出版发布会上郑重提出,“‘慰安妇’的称呼是从日本军人角度而言的,而受害国妇女大多为被诱骗或强迫而沦为日军发泄性欲的对象,因此,所谓日军‘慰安妇’实为日军‘性奴隶’,应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强征的中国、朝鲜等国“慰安妇”改称为“性奴隶”。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三十二》

看完纪录片《三十二》,热泪盈眶,悲愤不已,于是放着《天之痕》来写这篇文章,刚才看到一小段的时候,莫名的就想哭,忍耐了一小会儿,还是哭了出来,没有声音的那种哭泣,我按下了暂停键,缓冲着我的情绪,看着这位老人在房屋旁颤颤巍巍的走着,孤独和凄凉映照在这土房子周边,而看到她我充满着敬畏。
韦绍兰老奶奶每三个月能从政府那里拿一百多的低保,如此之少,老奶奶在纪录片里说道:“拿着这些钱,去买白菜,五块钱就能买很多。”而现实是似乎她也只能买白菜这样的食物,因为她没有更多的钱去消费。
纪录片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讲的是她一个人,后半部分就涉及了一些她儿子的那部分。两部分都让人看得人心里很愁闷,就仿佛这忧愁是一点点塞在你的脑中,你无法也不想在短暂的时刻中把这种情绪抽离,于是这种情绪就在我的身上蔓延,眼泪就在这样的情绪里不自觉的流了出来,我记得上次因看屏幕上的内容哭泣还是去看《失孤》,刘德华先生把一个丢失孩子的父亲的绝望、失落、悲伤、愤怒和倔强的情绪演的很好,我已经忘却是在哪个情节里让我心生哭泣的念头,但是这部纪录片的所有内容都能让我为之动容。
时间就这样在这位老人身上无情的碾过,日本鬼子依旧没有承认这一犯罪的事实,日本人是戴着面具且彬彬有礼的畜生,有时我从个人的角度上看,一个在我心中这样“凶残的民族”,又为何会出现中岛美雪、村上春树、太宰治、三岛由纪夫、东野圭吾、小泽征尔、久石让这样的人。每想于此,我都无法给自己一个很好的解释。
我不知道拍这种纪录片在拍摄的过程中是不是一条过,希望是如此,因为我实在不想看到这位老者在一遍遍的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这无疑是让她一次次的揭开自己的伤口,而这种伤害已经伴随着她们的一生。
老人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生命来看。”换作任何一个人说这句话,我可能没有太大的触动,但是当我听到她讲,我这刚收住的眼泪怕是得重新决堤。我开始反省,有时候,我也会偶尔跟自己埋怨下,生活有些苦痛与不容易,但是与这位老奶奶比起来,我真是太过于矫情。当我看到老奶奶颤巍巍的挑着水桶,小心翼翼的一勺一勺的把两个桶的水盛到它可以承受的重量然后回家时,我看着心中为之焦急,她的动作根本快不起来,13年拍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她已是89岁的高龄。作为一名观众,我被这位导演拍这样的纪录片感到肃然起敬。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到这部纪录片,内心里却是非常沉重的,就像在提醒我们当下的人要铭记这些悲惨的过去,不能忘记这场战争中受伤的国人。
纪录片的前部分是在描述这位老人的日常,洗衣、做饭、上街买日用品。
她说:“当年我从那里逃出来回家后,被丈夫嫌弃。”邻居说:“这不是她的错,这是鬼子的错。”丈夫认为她会变坏,但其实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本鬼子。她也企图自杀过,也在某一刻的难以忍受的过程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被邻居救了,后来老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日本人的,老人生下了他后,丈夫一直不认这个孩子。
她在采访的人面前说:“我很羡慕我的丈夫那么早的死去,而她却要孤独的凄凉的存活在这世间。”老人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一层接着一层,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惨痛回忆鲜活的书写在她脸上。我看到有个镜头是老奶奶坐在床上吃橘子,我想她的牙应该已经掉光了,因为她在抿着牙龈慢慢的吞咽着,就像生活对她如此不公,她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开始提到了他的儿子,村里周围的女人没有一个愿意嫁给他,觉得他是日本人,嫁给他会让自身的名誉遭到诋毁,我想这样的举动无非是给这位老奶奶的伤口上撒盐,因为儿子是这位老人生活在这世上唯一的寄托,而罗善学(老人的儿子)的唯一亲人就是她的母亲。他这一生都被身边的人嫌弃和侮辱,他四岁的时候在池塘里垂钓龙虾,身边的四个小朋友觉得他的杆子不错,想拿走,他不愿意,结果那四个人说他是日本人。后来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们给小朋友讲日本侵华的历史,我想对于这个身份,他内心里也是特别痛苦的。可是,作为一个无辜的孩子,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从他出生到这个世界起,他就被身边的人说着:“你是日本人。”但是他永久的生活在我们中国的国土上。现在这位老人已经七十二岁了,我不知晓此刻他和他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生存状态,但我想,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
纪录片中唯一一次有笑容的镜头是老奶奶提到当年有位老人教她和一群小朋友唱歌的时候,老人在讲到当年学唱的时候一些趣事,动情的笑了,这也是她唯一一次在镜头上流露出的笑容。
老人说:“人生啊!只愁命短不愁穷。”这句话打动了我,不管遭遇过什么,或者说现阶段的日子有多么不堪,我们都应该好好的活下去。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在正确的时间做一些错误的事情。
我希望日本人能认清自己当年犯下的毫无人性的错,也希望这些被伤害的老人能被这个社会善待,还有罗善学。面对镜头罗善学说:“现在他还尚且能够自给自足,如果老了呢!”他说:“如果以后病了,自己就直接喝药自杀。”他这么坦然和淡定的说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内心咯噔了一下,政府是不管这些人的生存境况吧!
不管如此,我希望当下的人要铭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我辈当谨记、当自强。
在文章结束的时候,我提一个细节,老人去给他的丈夫上坟,走到坟头跟前她说:“我来看你了。”我又被这句话感动了,老人做其它事情的时候动作或许没有那么快,但是当她在拔除丈夫坟前的草时,却是那样的强劲和“快速”,随后她就在那上香、烧纸钱给她的丈夫,他的丈夫尚且还有人为他上香除草,以后等他的儿子过世后,谁为他们三个人上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