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
查看话题 >最美的小事,在这里发生
十年前,我们立志要在上海做一个为独立音乐发声的音乐节。在这个时候,我们遇到了朱家角。
彼时的朱家角,用岁月静好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里散发着江南特有的温婉气质,被千年遗风浸润的水木清华,悄然印嵌着这座青溪古镇所经历的岁月变迁。再没有一个地方,像朱家角一样,留存如此之多的旧梦,让老一辈人眷恋。
于是我们萌发了做一个古镇音乐节的念头。
音乐之于朱家角,并不陌生。
“栀子花开来六百头,门前头看见一个姐丫头,别的啥也不讲究,讲究两根四拨头…”
流传于江南地区的田山歌,早已陪伴角里老一辈人度过无数春秋。
禅声与巴赫,则是音乐大师谭盾为朱家角带来的另一种声音。他在圆津禅院隔水相望的对岸,用经文和水声,叩响了朱家角亘古不变的时空。
而我们要做的,是另外一个梦。
这么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从都市“逃离”的年轻人,在朱家角安下小窝。他们沉醉于这里的光阴似水,恣意着年华的大好春光。这批古镇的新居民,开起了酒吧,做起了民宿,当然,还有他们少不了的音乐。
几乎每个酒吧,每个旅社,每个茶馆,都可以看见年轻人,穿着粗布衣,带着帽子,手里抱着吉他,在没有生意的时候,呼朋唤友,谈论音乐,理想,还有所谓的远方。
所谓的远方,其实并不遥远。
我们就在这个镇子里,把它变成现实。
第一届音乐节是在一种粗放的形式下诞生。
相比现在用重金包装出来的音乐节,这个音乐节单纯到极致。
金属架子支撑起来华丽的舞台,巨大的三角蓬,闪闪发光的背景、震耳欲聋的音响、五颜六色的灯光在人群上方肆意扫射,充满仪式感的图腾接受成千上万人的顶礼,喷射而出的火焰像一只巨大的舌头舔舐着朝圣的教徒。
对不起,这里统统没有。
我们压根没想过做一个制式化的东西。我们要的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从这块土壤中发芽,生长,和古镇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热爱音乐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仍能清晰感受到的方向。
我们把演出的地点藏进了古宅,隐入了古镇,尽量不去打扰古镇的日常。
我们把空出来的房间打扫干净,玻璃瓶里放着刚开的花,留给乐队。
我们把整理了院子里的草,修剪了茂盛的树,留给观众,和过来筑巢的鸟。
我们搭起了简易的舞台,有时候上面摆满了乐器和设备,只能放下给乐队的椅子。我们如此吝啬,是因为我们舍不得占用其他地方,那里有树,有草,有亭子,有构成这段美好时光一切不可或缺的因素。
镇里的年轻人,成为了音乐节最早的观众。大多数人还搞不清音乐节这个新生事物的时候,他们已经懂得什么时候鼓掌,什么时候叫好,什么时候凑到舞台前,一边舞蹈一边唱。
这些年,来来去去无数支乐队,背着行囊,抱着吉他,和观众混在一起,好奇的打量着这个地方,然后唱完去镇上一杯接一杯的喝酒。我们无意说他们的名字,只想说,多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终于成为国内独立音乐的中坚。
当然,现在时代变了,音乐节目越来越多,音乐平台越来越多,音乐节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习惯用互联网沟通,开始习惯于流媒体分享,也开始习惯于谈论概念,新潮。
正如这个不断扩张的世界,越来越庞大,人心,也越来越大。
但这个音乐节,还是老样子。
十年前,我们在这里寄放了时光,是因为这里有最美的日落,这里有最美的人,希望有一天,这里也有最美的音乐。
我们把时光放在这里,正是希望如果有一天走得太远,还能回来。看厌了这个世界的繁华,就回来听听角落里那个小小的声音。
我们依然在做我们开头说的事情。
为独立音乐发声。
用独立音乐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
今天,我们仍然在这里。
和这个古镇一起。
以坚定的姿态自然生长。
第十一届朱家角水乡音乐节
用美好的小事
记录美好的时光。
Zhujiajiao Music Festival 2017
第十一届朱家角水乡音乐节
古镇/世界音乐/电音/16支乐队/市集
Old Town / World Music / Electronic music/ 16Bands / Creative market
COMING SOON
![]() |
2007年,音乐节摄影师记录下河道中的船夫 |
彼时的朱家角,用岁月静好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里散发着江南特有的温婉气质,被千年遗风浸润的水木清华,悄然印嵌着这座青溪古镇所经历的岁月变迁。再没有一个地方,像朱家角一样,留存如此之多的旧梦,让老一辈人眷恋。
![]() |
朱家角夜景(2009年) |
于是我们萌发了做一个古镇音乐节的念头。
音乐之于朱家角,并不陌生。
“栀子花开来六百头,门前头看见一个姐丫头,别的啥也不讲究,讲究两根四拨头…”
流传于江南地区的田山歌,早已陪伴角里老一辈人度过无数春秋。
![]() |
镇里的老人走上第一届音乐节的舞台演唱田山歌 |
禅声与巴赫,则是音乐大师谭盾为朱家角带来的另一种声音。他在圆津禅院隔水相望的对岸,用经文和水声,叩响了朱家角亘古不变的时空。
![]() |
水乐堂(谭盾) |
而我们要做的,是另外一个梦。
这么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从都市“逃离”的年轻人,在朱家角安下小窝。他们沉醉于这里的光阴似水,恣意着年华的大好春光。这批古镇的新居民,开起了酒吧,做起了民宿,当然,还有他们少不了的音乐。
![]() |
草堂(2009年) |
几乎每个酒吧,每个旅社,每个茶馆,都可以看见年轻人,穿着粗布衣,带着帽子,手里抱着吉他,在没有生意的时候,呼朋唤友,谈论音乐,理想,还有所谓的远方。
![]() |
2009年,万晓利在院子里席地而坐,面前还摆着酒瓶 |
所谓的远方,其实并不遥远。
我们就在这个镇子里,把它变成现实。
第一届音乐节是在一种粗放的形式下诞生。
![]() |
音乐节创始人张熹先生(右)和音乐总监Peter(中) |
相比现在用重金包装出来的音乐节,这个音乐节单纯到极致。
![]() |
2009年,乐队在河道上表演,桥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
金属架子支撑起来华丽的舞台,巨大的三角蓬,闪闪发光的背景、震耳欲聋的音响、五颜六色的灯光在人群上方肆意扫射,充满仪式感的图腾接受成千上万人的顶礼,喷射而出的火焰像一只巨大的舌头舔舐着朝圣的教徒。
对不起,这里统统没有。
我们压根没想过做一个制式化的东西。我们要的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从这块土壤中发芽,生长,和古镇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热爱音乐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仍能清晰感受到的方向。
![]() |
Jammala在逗一条闯进现场的小狗 |
我们把演出的地点藏进了古宅,隐入了古镇,尽量不去打扰古镇的日常。
![]() |
2009年,华阴老腔在草堂表演 |
![]() |
2012年,一名乐队主唱在院子里和志愿者打闹 |
![]() |
2012年,一名乐手在舞台上低头调音 |
我们把空出来的房间打扫干净,玻璃瓶里放着刚开的花,留给乐队。
我们把整理了院子里的草,修剪了茂盛的树,留给观众,和过来筑巢的鸟。
我们搭起了简易的舞台,有时候上面摆满了乐器和设备,只能放下给乐队的椅子。我们如此吝啬,是因为我们舍不得占用其他地方,那里有树,有草,有亭子,有构成这段美好时光一切不可或缺的因素。
![]() |
一个普通的演出日,乐队和院子里的观众 |
镇里的年轻人,成为了音乐节最早的观众。大多数人还搞不清音乐节这个新生事物的时候,他们已经懂得什么时候鼓掌,什么时候叫好,什么时候凑到舞台前,一边舞蹈一边唱。
![]() |
2009年,摄影师捕捉到观众配合着鼓声舞蹈的画面 |
这些年,来来去去无数支乐队,背着行囊,抱着吉他,和观众混在一起,好奇的打量着这个地方,然后唱完去镇上一杯接一杯的喝酒。我们无意说他们的名字,只想说,多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终于成为国内独立音乐的中坚。
![]() |
2016年,一位朋友在店里帮忙贴音乐节的海报 |
当然,现在时代变了,音乐节目越来越多,音乐平台越来越多,音乐节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习惯用互联网沟通,开始习惯于流媒体分享,也开始习惯于谈论概念,新潮。
正如这个不断扩张的世界,越来越庞大,人心,也越来越大。
但这个音乐节,还是老样子。
![]() |
2016年,来自中国台湾的独立音乐人在采访一名演出的乐手 |
十年前,我们在这里寄放了时光,是因为这里有最美的日落,这里有最美的人,希望有一天,这里也有最美的音乐。
我们把时光放在这里,正是希望如果有一天走得太远,还能回来。看厌了这个世界的繁华,就回来听听角落里那个小小的声音。
我们依然在做我们开头说的事情。
为独立音乐发声。
用独立音乐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
![]() |
2016年,朱家角当地乐队专场后在舞台上的合影 |
今天,我们仍然在这里。
和这个古镇一起。
以坚定的姿态自然生长。
![]() |
古镇上的石板路,音乐节的工作人员,年复一年的温习 |
第十一届朱家角水乡音乐节
用美好的小事
记录美好的时光。
![]() |
Zhujiajiao Music Festival 2017
第十一届朱家角水乡音乐节
古镇/世界音乐/电音/16支乐队/市集
Old Town / World Music / Electronic music/ 16Bands / Creative market
COMING SO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