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妹与秦观
如我们上一讲所说,我以为苏轼苏东坡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男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过三位妻子的真爱,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化领袖,身边有着一大堆真心追随他、爱戴他的人。也就是说,他不仅得到过女人们的爱恋,也得到过男人们的爱戴,实在是个人见人爱的家伙。
在追随他、爱戴他的男人中间,有四位最有名,一个是黄庭坚,一个是秦观,还有两个分别是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位号称“苏门四学士 ”。在这“苏门四学士”里,那最有名的又要数秦观秦少游了,根据民间的说法,他不仅是苏东坡的学生,最后还娶了苏家的苏小妹,成了苏东坡的妹夫。
但事实上,要按照民间传说中人物关系的逻辑来看,秦观不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夫,而应该是苏东坡的姐夫。
有人听了这话会奇怪了,不是说秦观最后娶的是苏小妹吗?也就是说他老婆是苏东坡的妹妹啊,这当然应该是妹夫,怎么倒成了姐夫呢?
这就要说到苏小妹这个人和“苏小妹”这个称呼了。
一般的说法是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这纯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包括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也纯属是子虚乌有。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或者说,其中的虚实成分应该怎么来看呢? 0 l7 W' R: 文学史上评论《三国演义》有一个说法叫“七实三虚”,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国的事情与真实的历史比起来,有七分是真实的,而有三分则纯粹是虚构的。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民间传说的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那应该是“一实九虚”。也就是说,有九分确实是纯属虚构,但有一分还是有据可查的。这九分当然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姻缘故事,而这一分则在我们刚才所说的“苏小妹”这个名字和这个人上。先来看这一分实,也就是苏小妹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鲜明记载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书中第十一卷的一篇故事就叫“苏小妹三难新郎”,这篇话本小说里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因她父兄皆有才学,所以近朱者赤”。注意,“因他父兄皆有才学”就是说苏小妹是苏轼与苏辙的妹妹了。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有的人对此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的。因为据考证,苏轼和苏辙兄弟根本就没有妹妹。所以明朝单宇的《菊坡从话》就说:“人言无苏妹 ”,就是说根本就没苏小妹这个人。甚至连现代的《辞海》里也明确地说:“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苏洵)女,东坡(苏轼)之妹。”既然说她是 “相传”,是“文学故事人物”,也就是明确地说历史上是“查无此人”了。 但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是剔除文学创作,历史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就说过:“苏氏丞相子容妹……有词作行于世,或以为东坡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那就是说苏轼是有个妹妹的。而苏东坡在自己的一篇文章《祭柳子王文》中也曾经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就是说有两个好孩子,喊我舅舅,这是让我很高兴的事儿。当然喊舅舅那不一定就是妹妹,也可能是姐姐,那么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姐姐或妹妹呢?
经后人考证,喊他舅舅的这兄弟俩还真是他妹妹的孩子,不过这不是他的亲妹妹,而是他二伯父、苏洵的哥哥苏涣的幼女,小名叫小二娘,也就是说是苏轼的堂妹。她虽然也能算得上是个“苏小妹”,但所有历史典籍中并没有什么对她才学或才情的描述,更和秦观秦少游没有半点关系,所以她不应该是后人传说中所说的那个“苏小妹”。 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苏小妹”呢? 还有一个!
首先要来看,苏洵到底有没有女儿?事实上是有的,还不止一个。北宋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在为苏洵写的墓志铭上就说苏洵“三女皆早卒”,也就是说他有过三个女儿,不过死得都蛮早的。其中最小的这个女儿,小名叫做“八娘”,就是她,又被叫做苏小妹。 可有人反对说,这不对,因为这个八娘比苏轼还大着一岁呢,怎么着也应该叫苏大姐,或者小姐姐,而不是苏小妹吧? 这就牵扯到一个误区了,那就是后人看待“苏小妹”这个名字的时候,往往是拿苏轼和苏辙兄弟来作参照系的,也就是说因为她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她才能叫苏小妹。当然这是由于话本故事流传的影响,话本里就说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我们想也不想,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成了一种潜意识,认为苏小妹当然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可事实上,我们从生活的常识出发,知道一个家庭中若有几个女儿,那么最小的女儿当然是可以被称之为“小妹”的,哪怕她还有弟弟,在父母的口中,或者在家庭其它长辈成员的口中称其为“小妹”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八娘是苏东坡的姐姐,她也是可以被称为苏小妹的。这也就是说,“苏小妹”这个称呼乃至“苏小妹”这个称呼所指的那个人物原型,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历史上就是没有过。
当然喽,如果这个八娘只是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苏轼的堂妹小二娘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有关她的任何的生活信息,我也就不会纠缠于到底有没有过真实的“苏小妹”了。关键是这个苏小妹与民间传说里的那个苏小妹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有的人会问了,到底什么联系啊?她是不是真的跟秦观秦少游谈过恋爱,或者至少有过什么关系,以至于后人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演绎出了“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
那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个故事了。
我们刚才说了,有关这个传说记载得最清楚的就是冯梦龙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这个新郎就是秦观。话本里说,苏小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的才艺还是她父亲苏洵在偶然间发现的。说有一次,苏洵写首诗写了一半,正好家里来客人,就奔客厅去了。这苏小妹进了父亲的书房,见桌上有首写了一半的诗,拿起笔来,手上下笔刷刷刷,很轻易地就把诗给写完了。写完就跑出去玩了。
说这苏洵苏老泉先生送完客人回屋一看,咦,这是谁给自己的诗接的龙啊?再仔细一读,合仄押韵,诗意绝妙,把自己前半首诗的意思演绎得恰到好处,心得话肯定是两个聪明的儿子写的,可叫来儿女们一问,才知道竟是苏小妹的杰作。这一下苏洵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这时候苏小妹不过才十岁,而且没人刻意教过她写诗,怎么一下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要不怎么说遗传基因很重要,你看这苏家个个都是才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那是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里他们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当时蜀中的才女,就连这十岁的苏小妹也是无师自通。苏洵很感慨,也很喜欢,从此就着力培养苏小妹,后来也就有了名满天下苏门小才女。
粗看起来,关于苏小妹的这段人物出场好像不过是小说家的演绎而已,但事实上这里头潜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为什么小说家们会创造一个苏小妹这个文学人物的重要原因。我个人以为,苏小妹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那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那绝对是有着鲜明的历史人物原型的,这论据就在于对于苏小妹这种才学与才情的交待上,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只有“苏小妹”才是这个民间故事中唯一的“一实”之处.
事实上,苏轼的那个姐姐八娘,也就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苏小妹就是小说里的“苏小妹”的原型,最重要的论据就是小说中有关苏小妹才情的描写完全符合八娘的实际情况。 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一百三十记载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这短短的一句话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第一,是有苏小妹这个人的,你看他明确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了嘛。注意曹学佺的这本书并不是笔记小说,而是一本野史类的书籍,所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第二,说苏小妹“幼而好学”,这也说明她“幼已经学”,那么跟谁学,谁教她呢?答案自然就是苏洵对这个聪明的小女儿,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培养。第三,“ 慷慨能文”,这就是培养的结果、“幼而好学”的结果了。古书中对女子的记载一般是很少的,能在史书中被提到的女子往往就不是一般的女子,再说她“慷慨能文 ”这就是很高的评价了,说明这个八娘、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在当时、在当地那应该是很有名的。你看,这三点信息与小说家笔下的苏小妹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这个曹学佺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是不是只是一个孤证呢?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它里头就提到“或以为东坡女弟”“有词作行于世”。这个“女弟”的说法看来不太正确,但这个“有词作行于世”的苏洵的女儿应该指的就是八娘了,因为在苏洵的女儿里,提到有才学只有八娘这位苏小妹。要知道能在男尊女卑的那个封建社会“ 有词作行于世”那对于女人来说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儿,在宋代,我们掰着手指头数数,“有词作行于世”的女人也不过就李清照、朱淑真寥寥几个。那说明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可不是一般的好。
那么,会不会张邦基的说法也有问题,也不能让人确信呢?因为他毕竟是南宋人,而且他说“或以为”,也就是语气也不是那么肯定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与三苏同时代而且关系又极为密切的一个人的记载,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司马光在为苏轼母亲写的墓志铭《苏主簿夫人墓志铭》里说:“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也就是说八娘像她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一样,也是擅于文采的。程夫人我们都知道,那是蜀中有名的知识女性,苏轼、苏辙兄弟的启蒙老师就是这位程夫人,能教出这两位大文豪来,那她的才学还得了啊!这苏小妹像她一样,那就说明苏小妹也一定是个杰出的知识女性。还有一个最最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苏洵自己的记载了。这老爹对自己女儿的记录总是最可信的吧!苏洵在他的《自尤》诗里说:“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看来明人曹学佺的“幼而好学、慷慨能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毫无来由的说法,这根本就是对苏洵这段话的简单总结和直接引用。这作爹的说自己的女儿当然得透着谦虚,所以苏洵只说“为文亦往往有可喜”。但是要知道,能被苏洵看得上眼的,那写文章的水平在当时当世至少也应该算是名家了,况且是“往往有可喜”这不正和小说中苏洵发现女儿才情、杰作时的惊喜是相吻合的吗?
所以总的来说,小说中对苏小妹的描写,除了将其身份降了一级——把她从苏轼的姐姐降为苏轼的妹妹之外,基本上完全是按生活中真实的苏小妹来演绎的,所以说这个冯梦龙笔下的苏小妹应该是有着生活原型的,是一处具有“实写”风格的文学创作。 到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苏小妹这个人物并非就是完全的子虚乌有,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个娶了苏小妹的秦观要按现实中的排行算,就应该是苏轼的小姐夫,而不是妹夫。 可是人物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故事呢?
冯梦龙的小说里说苏小妹渐渐长大,名满京华,连王安石都来为儿子向苏小妹求亲,可苏小妹根本就看不上,为了不得罪这位当朝宰相,苏洵只得说女儿虽然才学好,但长得丑。虽然小说最后也说明这只是托辞,其实小妹长得并不丑,但也没说她长得有多漂亮,这也就是说苏小妹长得怎么样并不是关键,而她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才气才是她能获得美满爱情的关键。
说苏小妹读了秦少游的诗很是喜欢,苏洵知道了小妹的心思就打算把苏小妹嫁给秦观。秦观未得功名之前,就化装成一个疯道士趁苏小妹到庙里上香的时候来考察这位未来的老婆,看她是不是真的是个知识女性,因为这种才女才是秦少游这种才子所追求的对象。苏小妹面对疯道士刁难她的对子,随机应变,完美地回击了秦大才子的挑衅,当然这时候她并知道这个疯道士就是她要嫁给的老公!后来她知道了,就在洞房花烛夜的当晚,给秦少游出了三道难题,答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
秦观什么人,“苏门四学士”,当世有名的大才子啊!心得话,怎么能让一个女人给难倒呢?当即就摆开架势接招。果然不愧是大才子,前两题不花多长时间就迎刃而解了。可是最后一个对子,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看上去简单,可要对得俗容易,要对得雅致精巧就不容易了。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这新郎官抓耳挠腮过不了关,旁边这偷看的苏轼苏东坡也跟着着急。毕竟还是苏东坡比较聪明,他看秦观边想边走到院子的水缸边儿,就扔了块石子到水缸里,秦观受这一激,立马想出了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与上联果然是一幅绝对,因此上,苏小妹就欣然撤去“围城 ”,就放秦观进洞房、进婚姻的“围城”里去了。
我想,当秦少游掀起了苏小妹的红盖头的时候,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算是修成了正果。就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冯梦龙的说法是“自此夫妻合美,不在话下。”其实是一个意思。但就像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只能在童话里一样,秦观与苏小妹的幸福生活也只能在故事里。
封建时代的女子哪有故事里的苏小妹这么幸运,事实往往是,不到被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刻,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是会嫁给痛苦还是会嫁给幸福,连苏小妹这样的才女也不例外。所以南宋那个有名的才女朱淑真就因为所嫁非人,也就是嫁给了痛苦,才写下了有名的《断肠集》。生活中的苏小妹,也就是苏轼的姐姐八娘,虽然没有留下一本《断肠集》,但她的命运比那个留下《断肠集》的朱淑真还要惨。 根据苏洵的《族谱亭记》和《自尤》诗两篇作品可以知道,苏小妹被嫁给了他的表哥程之才。这个表哥虽然名叫程之才,其实一点儿都没才,更不要说像秦少游那样有那么大的才了,以至于婚后两个人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这夫妻俩若没有一丝一毫的共同语言,这样的婚姻那真的是“死水微澜”了。因为苏小妹与程之才夫妻间没什么感情,所以公婆对苏小妹也不好。
后来苏小妹生下一子,生下孩子后自己却染上了病,但程家居然不给她医治,苏洵知道后很生气,就把小妹接回娘家调养。过了一段时间,程家居然又以其“不归觐”为由,把苏小妹的孩子给抱走了。这爷爷家要抱孙子走,外公也没办法,苏小妹情急之下,旧病复发,三天后就病逝了。苏洵因为这件事与程家断绝来往,并后悔地说:“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就是说这门表亲间的婚事我开始就不情愿,无奈亲戚的面子难驳,这才铸成了如今的大错!
从苏洵的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已经意识到近亲结婚不是什么好事儿了,这苏洵钟爱的才女苏小妹就是给这近亲结婚给害死的。早知道,像小说里那样,嫁给江苏高邮的秦少游岂不是好! 可惜,苏小妹结婚的时候,事实上秦观这时候才六岁,他还根本不认识苏家的任何人,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蜀中,有一位比他大十三岁的苏小妹,会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里,会和他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如果有来生转世,我想苏小妹一定是会愿意遇见秦观、爱上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最有名的词句了。我觉得这就像是为他和苏小妹写的,他们俩之间在活着的时候没有一朝一暮的相会,在死后却被民间传说赋与了上千年的情缘,这样的情,才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了! 所以让我们祝愿,祝愿所有美丽聪慧的“苏小妹”,不论生在何时,身在何处,都不要再错过她生命里的那位“秦少游”!说到许下美好的祝愿,我相信自有它冥冥中的力量。要不然李清照就不会遇见赵明诚,那一定是她前生许过的最痴心、最美好的愿望,而且那一刻一定有一颗流星划过,让那愿望终于在来生得以实现
以上选自http://bbs.ahys.gov.cn/viewthread.php?tid=508571
关于他们婚姻的美好向往
苏小妹渐渐长大了,仍是十分顽皮。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题,苏小妹有才,人聪明,又不拘小节,顽皮甚至耍赖,长得又不是十分出众,要找到一个十分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比较难。
先是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洵冷冷他说:“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貌,论才气,王雱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秦少游是今天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元祐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作了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苏家主办。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度过,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个题目才准新郎官进洞房。
第一道诗谜是:
铜铁投烘冶,缕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第一句“铜铁投入烘炉中冶炼,就是“化”的意思。第二句缕蚁爬上雪白的粉墙含有“沿”的意思,“沿”与“缘”相通。第三句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义,那就是“道”。
第四句天地宇宙中间的,就只有“人”了。四句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
秦少游略有思考便想通了此节,不禁哑然失声。原来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风流少年秦少游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下,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一块心病着实越来越深,那天终于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在庙门前等着,苏小妹的轿子一到,秦少游就上前去求道:“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苏小妹在轿子里立即拒绝:“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说道:“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苏小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跟着说:“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边答边想,听这道人的口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从他化缘的语言看也颇多才思,苏小妹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如何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赶紧走上一步,苏小妹豁然觉得这人就是秦少游,香也不愿进了,示意丫环转身就走,秦少游追着说:“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撒手宝山?”苏小妹心中烦恼,愤愤地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边说边一阵风似的起轿回府,秦少游终于见到苏小妹,觉得她还不算丑,特别是气质高华,清奇逼人,好不高兴,苏小妹回到家中却是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考一考秦少游,报一箭之仇。
秦少游少年时期是在扬州等地歌妓场中混过的,在风月场中脸皮早已修炼得比牛皮还厚,想通了那一“诗谜”,提笔就回了一首: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诗中每句句首的字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全诗也隐含着道歉的口气,苏小妹看了芳心窃喜,一喜丈夫才恩敏捷,二喜他终于向我认错。
当即又传出一首诗谜,并声明全诗打四位历史人物,必须一一注明谜底。诗谜是: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少游学富五车,想都未想就猜出:第一句强爷胜祖是孙权,第二句凿壁偷光的是匡衡,第三句由丝缕缝线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自然就是“子思”,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门闾,自然是望,那就是太公望。
秦少游顺利过关,这一场考试,对秦少游来讲就好象是行军打仗,每解一题就前进一步,这时已走到苏小妹的闺阁外面,苏家父子和众多的宾客都凝神静气等着那最后一道难题。闺房的窗户慢慢打开一道缝,露出苏小妹的纤纤素手,递出一张纸来,仆人马上接过递到秦少游手上,只见上面写道: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苏轼在旁看了,暗暗发笑,伸出一个指头,指着“雨”字,秦少游心领神会,立马答出: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今夜断然不雨”表面是接月明星稀而来,但实际隐含了“云雨交欢”的意思,还有“雨”与“语”谐音,也就有今夜不和你说话的意思。秦少游以“明朝一定成霜”作答,“霜”与“双”谐音,既然成双就一定云雨。
纸条一递进去,房门打开,苏小妹含笑和羞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入内,自然是巫山梦里,云雨交欢。
另有一则关于苏小妹在洞房之夜刁难秦观的轶事。
秦观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
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苏小妹三联三难秦少游
宋嘉佑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拜访苏轼时,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住了。苏小妹不但精通诗词歌赋,而且联对、针线女红无一不精,只是在“三苏”的光耀下传世之作不多,鲜为人知。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决意将一生的痴情尽付于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风和雨顺秋方实,郎情妹意渠自成。在一个帘卷西风、菊绽东篱的深秋季节,秦少游与苏小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进了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绝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们又在这里继续演绎着承接历史的经典故事。
聪慧机敏不让须眉的小妹决定在入洞房时和少游一比才智高下。一来可以与心上人切磋切磋,二来也想看看情郎的窘态。于是小妹一进洞房便命丫鬟嫣红将门关上,吟出一下联请少游对出上联:
“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
秦少游接对深为小妹对自己一往情深所感动,不禁脱口而道:
“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小妹闻听少游吟出的上联,知道没有难住情郎,便亲自开门,招呼少游坐在桌前,嫣红上好酒菜便关上房门悄然离去。少游端起酒杯欲与小妹交杯,小妹轻启朱唇:“秦郎若要交杯,仍须对我一联,不知愿否?”
少游深知小妹脾性,既有此意,不对不休。遂站起一揖:
“请小妹出联。”
“酒过三巡,交杯换杯干杯,杯杯尽在不言中。”
这下可把少游难住了。此联意在说酒,实为喻情,妙在意会。若对此联,不仅要工,还要符合此景此意。少游沉思良久,不得而对。小妹见他不语,也不去打搅他,只是五指在桌上点了一下。少游回过神来,看看满桌的佳肴,恍然大悟,立时对道:
“菜过五味,形美色美鲜美,美美都在心中留。”
少游以菜喻人,赞不露形,已羞得小妹伸过手臂,以袖遮面,喝下了这杯沁透心脾的交杯酒。
待嫣红撤下酒席,已月上中天。少游执手小妹,四目相对,喜不自胜。小妹含羞说道:“红帏帐前,与郎执手,若要同寝,再对一联。”
少游知道事不过三,何况已对出二联,一股豪气顿生:“有劳小妹赐联”
“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小妹一口气吐出八个“小”字,机警赞己,傲性微露,少游不由蹙起了眉头。他来回踱步,苦吟不出,不禁暗自焦急。小妹见三更鼓罢,月移西楼,也心生悔意,只是不住地用温情的目光看着少游。少游见小妹不住偷瞧自己,顾盼含情,粉面娇羞,不由心动,随口对道:
“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小妹细品此联,觉得少游在点明决心娶自己为妻之际,又自喻世间少有,不坠男儿之志,芳心大悦,便熄烛松帐,成就了一桩千古良缘。
据传新婚之后不久,苏小妹再到庙里进香还愿,寺僧与苏家兄妹原就极熟,寺僧这时故意问苏小妹:“新婚滋味如何?”苏小妹笑而不答,但索纸笔挥洒数字,然后将纸条亲自粘贴在大钟里面,对寺僧说,欲知究竟,一看便晓。那和尚只好把光头伸进钟内,只见纸上写着:“如此这般。”乐得陪同来的秦少游哈哈大笑。
秦少游曾在歌妓堆中“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自有各种调动女人积极性的手段。
秦少游会作词,他的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词如其人,秦少游的这种气质也深受苏小妹的喜爱,可惜天妒其缘,婚后只有几年,苏小妹就撒手尘寰。当时秦少游在外做官,政治上失意,被贬在外,听到这一消息,悲痛地写下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来秦少游又以一个叫徐文英的女子为妻,这是后语。
以上选自百度.
终于被这样的爱情故事感动,这样的美好向往,这样的良人.如果真的能在现代,该是多么弥足珍贵.不知道为什么,通常什么"看了你一定落泪的 爱情故事"之类的现代言情,反而打动不了我,却在看到这样一种虚构的爱情向往,为千年前的莫名而暗生情愫,望斥诸于文字,而不忘.
在追随他、爱戴他的男人中间,有四位最有名,一个是黄庭坚,一个是秦观,还有两个分别是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位号称“苏门四学士 ”。在这“苏门四学士”里,那最有名的又要数秦观秦少游了,根据民间的说法,他不仅是苏东坡的学生,最后还娶了苏家的苏小妹,成了苏东坡的妹夫。
但事实上,要按照民间传说中人物关系的逻辑来看,秦观不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夫,而应该是苏东坡的姐夫。
有人听了这话会奇怪了,不是说秦观最后娶的是苏小妹吗?也就是说他老婆是苏东坡的妹妹啊,这当然应该是妹夫,怎么倒成了姐夫呢?
这就要说到苏小妹这个人和“苏小妹”这个称呼了。
一般的说法是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这纯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包括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也纯属是子虚乌有。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或者说,其中的虚实成分应该怎么来看呢? 0 l7 W' R: 文学史上评论《三国演义》有一个说法叫“七实三虚”,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国的事情与真实的历史比起来,有七分是真实的,而有三分则纯粹是虚构的。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民间传说的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那应该是“一实九虚”。也就是说,有九分确实是纯属虚构,但有一分还是有据可查的。这九分当然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姻缘故事,而这一分则在我们刚才所说的“苏小妹”这个名字和这个人上。先来看这一分实,也就是苏小妹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鲜明记载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书中第十一卷的一篇故事就叫“苏小妹三难新郎”,这篇话本小说里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因她父兄皆有才学,所以近朱者赤”。注意,“因他父兄皆有才学”就是说苏小妹是苏轼与苏辙的妹妹了。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有的人对此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的。因为据考证,苏轼和苏辙兄弟根本就没有妹妹。所以明朝单宇的《菊坡从话》就说:“人言无苏妹 ”,就是说根本就没苏小妹这个人。甚至连现代的《辞海》里也明确地说:“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苏洵)女,东坡(苏轼)之妹。”既然说她是 “相传”,是“文学故事人物”,也就是明确地说历史上是“查无此人”了。 但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是剔除文学创作,历史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就说过:“苏氏丞相子容妹……有词作行于世,或以为东坡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那就是说苏轼是有个妹妹的。而苏东坡在自己的一篇文章《祭柳子王文》中也曾经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就是说有两个好孩子,喊我舅舅,这是让我很高兴的事儿。当然喊舅舅那不一定就是妹妹,也可能是姐姐,那么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姐姐或妹妹呢?
经后人考证,喊他舅舅的这兄弟俩还真是他妹妹的孩子,不过这不是他的亲妹妹,而是他二伯父、苏洵的哥哥苏涣的幼女,小名叫小二娘,也就是说是苏轼的堂妹。她虽然也能算得上是个“苏小妹”,但所有历史典籍中并没有什么对她才学或才情的描述,更和秦观秦少游没有半点关系,所以她不应该是后人传说中所说的那个“苏小妹”。 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苏小妹”呢? 还有一个!
首先要来看,苏洵到底有没有女儿?事实上是有的,还不止一个。北宋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在为苏洵写的墓志铭上就说苏洵“三女皆早卒”,也就是说他有过三个女儿,不过死得都蛮早的。其中最小的这个女儿,小名叫做“八娘”,就是她,又被叫做苏小妹。 可有人反对说,这不对,因为这个八娘比苏轼还大着一岁呢,怎么着也应该叫苏大姐,或者小姐姐,而不是苏小妹吧? 这就牵扯到一个误区了,那就是后人看待“苏小妹”这个名字的时候,往往是拿苏轼和苏辙兄弟来作参照系的,也就是说因为她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她才能叫苏小妹。当然这是由于话本故事流传的影响,话本里就说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我们想也不想,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成了一种潜意识,认为苏小妹当然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可事实上,我们从生活的常识出发,知道一个家庭中若有几个女儿,那么最小的女儿当然是可以被称之为“小妹”的,哪怕她还有弟弟,在父母的口中,或者在家庭其它长辈成员的口中称其为“小妹”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八娘是苏东坡的姐姐,她也是可以被称为苏小妹的。这也就是说,“苏小妹”这个称呼乃至“苏小妹”这个称呼所指的那个人物原型,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历史上就是没有过。
当然喽,如果这个八娘只是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苏轼的堂妹小二娘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有关她的任何的生活信息,我也就不会纠缠于到底有没有过真实的“苏小妹”了。关键是这个苏小妹与民间传说里的那个苏小妹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有的人会问了,到底什么联系啊?她是不是真的跟秦观秦少游谈过恋爱,或者至少有过什么关系,以至于后人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演绎出了“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
那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个故事了。
我们刚才说了,有关这个传说记载得最清楚的就是冯梦龙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这个新郎就是秦观。话本里说,苏小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的才艺还是她父亲苏洵在偶然间发现的。说有一次,苏洵写首诗写了一半,正好家里来客人,就奔客厅去了。这苏小妹进了父亲的书房,见桌上有首写了一半的诗,拿起笔来,手上下笔刷刷刷,很轻易地就把诗给写完了。写完就跑出去玩了。
说这苏洵苏老泉先生送完客人回屋一看,咦,这是谁给自己的诗接的龙啊?再仔细一读,合仄押韵,诗意绝妙,把自己前半首诗的意思演绎得恰到好处,心得话肯定是两个聪明的儿子写的,可叫来儿女们一问,才知道竟是苏小妹的杰作。这一下苏洵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这时候苏小妹不过才十岁,而且没人刻意教过她写诗,怎么一下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要不怎么说遗传基因很重要,你看这苏家个个都是才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那是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里他们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当时蜀中的才女,就连这十岁的苏小妹也是无师自通。苏洵很感慨,也很喜欢,从此就着力培养苏小妹,后来也就有了名满天下苏门小才女。
粗看起来,关于苏小妹的这段人物出场好像不过是小说家的演绎而已,但事实上这里头潜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为什么小说家们会创造一个苏小妹这个文学人物的重要原因。我个人以为,苏小妹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那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那绝对是有着鲜明的历史人物原型的,这论据就在于对于苏小妹这种才学与才情的交待上,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只有“苏小妹”才是这个民间故事中唯一的“一实”之处.
事实上,苏轼的那个姐姐八娘,也就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苏小妹就是小说里的“苏小妹”的原型,最重要的论据就是小说中有关苏小妹才情的描写完全符合八娘的实际情况。 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一百三十记载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这短短的一句话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第一,是有苏小妹这个人的,你看他明确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了嘛。注意曹学佺的这本书并不是笔记小说,而是一本野史类的书籍,所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第二,说苏小妹“幼而好学”,这也说明她“幼已经学”,那么跟谁学,谁教她呢?答案自然就是苏洵对这个聪明的小女儿,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培养。第三,“ 慷慨能文”,这就是培养的结果、“幼而好学”的结果了。古书中对女子的记载一般是很少的,能在史书中被提到的女子往往就不是一般的女子,再说她“慷慨能文 ”这就是很高的评价了,说明这个八娘、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在当时、在当地那应该是很有名的。你看,这三点信息与小说家笔下的苏小妹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这个曹学佺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是不是只是一个孤证呢?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它里头就提到“或以为东坡女弟”“有词作行于世”。这个“女弟”的说法看来不太正确,但这个“有词作行于世”的苏洵的女儿应该指的就是八娘了,因为在苏洵的女儿里,提到有才学只有八娘这位苏小妹。要知道能在男尊女卑的那个封建社会“ 有词作行于世”那对于女人来说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儿,在宋代,我们掰着手指头数数,“有词作行于世”的女人也不过就李清照、朱淑真寥寥几个。那说明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可不是一般的好。
那么,会不会张邦基的说法也有问题,也不能让人确信呢?因为他毕竟是南宋人,而且他说“或以为”,也就是语气也不是那么肯定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与三苏同时代而且关系又极为密切的一个人的记载,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司马光在为苏轼母亲写的墓志铭《苏主簿夫人墓志铭》里说:“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也就是说八娘像她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一样,也是擅于文采的。程夫人我们都知道,那是蜀中有名的知识女性,苏轼、苏辙兄弟的启蒙老师就是这位程夫人,能教出这两位大文豪来,那她的才学还得了啊!这苏小妹像她一样,那就说明苏小妹也一定是个杰出的知识女性。还有一个最最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苏洵自己的记载了。这老爹对自己女儿的记录总是最可信的吧!苏洵在他的《自尤》诗里说:“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看来明人曹学佺的“幼而好学、慷慨能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毫无来由的说法,这根本就是对苏洵这段话的简单总结和直接引用。这作爹的说自己的女儿当然得透着谦虚,所以苏洵只说“为文亦往往有可喜”。但是要知道,能被苏洵看得上眼的,那写文章的水平在当时当世至少也应该算是名家了,况且是“往往有可喜”这不正和小说中苏洵发现女儿才情、杰作时的惊喜是相吻合的吗?
所以总的来说,小说中对苏小妹的描写,除了将其身份降了一级——把她从苏轼的姐姐降为苏轼的妹妹之外,基本上完全是按生活中真实的苏小妹来演绎的,所以说这个冯梦龙笔下的苏小妹应该是有着生活原型的,是一处具有“实写”风格的文学创作。 到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苏小妹这个人物并非就是完全的子虚乌有,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个娶了苏小妹的秦观要按现实中的排行算,就应该是苏轼的小姐夫,而不是妹夫。 可是人物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故事呢?
冯梦龙的小说里说苏小妹渐渐长大,名满京华,连王安石都来为儿子向苏小妹求亲,可苏小妹根本就看不上,为了不得罪这位当朝宰相,苏洵只得说女儿虽然才学好,但长得丑。虽然小说最后也说明这只是托辞,其实小妹长得并不丑,但也没说她长得有多漂亮,这也就是说苏小妹长得怎么样并不是关键,而她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才气才是她能获得美满爱情的关键。
说苏小妹读了秦少游的诗很是喜欢,苏洵知道了小妹的心思就打算把苏小妹嫁给秦观。秦观未得功名之前,就化装成一个疯道士趁苏小妹到庙里上香的时候来考察这位未来的老婆,看她是不是真的是个知识女性,因为这种才女才是秦少游这种才子所追求的对象。苏小妹面对疯道士刁难她的对子,随机应变,完美地回击了秦大才子的挑衅,当然这时候她并知道这个疯道士就是她要嫁给的老公!后来她知道了,就在洞房花烛夜的当晚,给秦少游出了三道难题,答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
秦观什么人,“苏门四学士”,当世有名的大才子啊!心得话,怎么能让一个女人给难倒呢?当即就摆开架势接招。果然不愧是大才子,前两题不花多长时间就迎刃而解了。可是最后一个对子,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看上去简单,可要对得俗容易,要对得雅致精巧就不容易了。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这新郎官抓耳挠腮过不了关,旁边这偷看的苏轼苏东坡也跟着着急。毕竟还是苏东坡比较聪明,他看秦观边想边走到院子的水缸边儿,就扔了块石子到水缸里,秦观受这一激,立马想出了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与上联果然是一幅绝对,因此上,苏小妹就欣然撤去“围城 ”,就放秦观进洞房、进婚姻的“围城”里去了。
我想,当秦少游掀起了苏小妹的红盖头的时候,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算是修成了正果。就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冯梦龙的说法是“自此夫妻合美,不在话下。”其实是一个意思。但就像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只能在童话里一样,秦观与苏小妹的幸福生活也只能在故事里。
封建时代的女子哪有故事里的苏小妹这么幸运,事实往往是,不到被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刻,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是会嫁给痛苦还是会嫁给幸福,连苏小妹这样的才女也不例外。所以南宋那个有名的才女朱淑真就因为所嫁非人,也就是嫁给了痛苦,才写下了有名的《断肠集》。生活中的苏小妹,也就是苏轼的姐姐八娘,虽然没有留下一本《断肠集》,但她的命运比那个留下《断肠集》的朱淑真还要惨。 根据苏洵的《族谱亭记》和《自尤》诗两篇作品可以知道,苏小妹被嫁给了他的表哥程之才。这个表哥虽然名叫程之才,其实一点儿都没才,更不要说像秦少游那样有那么大的才了,以至于婚后两个人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这夫妻俩若没有一丝一毫的共同语言,这样的婚姻那真的是“死水微澜”了。因为苏小妹与程之才夫妻间没什么感情,所以公婆对苏小妹也不好。
后来苏小妹生下一子,生下孩子后自己却染上了病,但程家居然不给她医治,苏洵知道后很生气,就把小妹接回娘家调养。过了一段时间,程家居然又以其“不归觐”为由,把苏小妹的孩子给抱走了。这爷爷家要抱孙子走,外公也没办法,苏小妹情急之下,旧病复发,三天后就病逝了。苏洵因为这件事与程家断绝来往,并后悔地说:“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就是说这门表亲间的婚事我开始就不情愿,无奈亲戚的面子难驳,这才铸成了如今的大错!
从苏洵的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已经意识到近亲结婚不是什么好事儿了,这苏洵钟爱的才女苏小妹就是给这近亲结婚给害死的。早知道,像小说里那样,嫁给江苏高邮的秦少游岂不是好! 可惜,苏小妹结婚的时候,事实上秦观这时候才六岁,他还根本不认识苏家的任何人,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蜀中,有一位比他大十三岁的苏小妹,会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里,会和他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如果有来生转世,我想苏小妹一定是会愿意遇见秦观、爱上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最有名的词句了。我觉得这就像是为他和苏小妹写的,他们俩之间在活着的时候没有一朝一暮的相会,在死后却被民间传说赋与了上千年的情缘,这样的情,才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了! 所以让我们祝愿,祝愿所有美丽聪慧的“苏小妹”,不论生在何时,身在何处,都不要再错过她生命里的那位“秦少游”!说到许下美好的祝愿,我相信自有它冥冥中的力量。要不然李清照就不会遇见赵明诚,那一定是她前生许过的最痴心、最美好的愿望,而且那一刻一定有一颗流星划过,让那愿望终于在来生得以实现
以上选自http://bbs.ahys.gov.cn/viewthread.php?tid=508571
关于他们婚姻的美好向往
苏小妹渐渐长大了,仍是十分顽皮。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题,苏小妹有才,人聪明,又不拘小节,顽皮甚至耍赖,长得又不是十分出众,要找到一个十分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比较难。
先是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洵冷冷他说:“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貌,论才气,王雱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秦少游是今天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元祐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作了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苏家主办。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度过,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个题目才准新郎官进洞房。
第一道诗谜是:
铜铁投烘冶,缕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第一句“铜铁投入烘炉中冶炼,就是“化”的意思。第二句缕蚁爬上雪白的粉墙含有“沿”的意思,“沿”与“缘”相通。第三句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义,那就是“道”。
第四句天地宇宙中间的,就只有“人”了。四句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
秦少游略有思考便想通了此节,不禁哑然失声。原来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风流少年秦少游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下,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一块心病着实越来越深,那天终于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在庙门前等着,苏小妹的轿子一到,秦少游就上前去求道:“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苏小妹在轿子里立即拒绝:“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说道:“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苏小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跟着说:“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边答边想,听这道人的口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从他化缘的语言看也颇多才思,苏小妹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如何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赶紧走上一步,苏小妹豁然觉得这人就是秦少游,香也不愿进了,示意丫环转身就走,秦少游追着说:“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撒手宝山?”苏小妹心中烦恼,愤愤地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边说边一阵风似的起轿回府,秦少游终于见到苏小妹,觉得她还不算丑,特别是气质高华,清奇逼人,好不高兴,苏小妹回到家中却是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考一考秦少游,报一箭之仇。
秦少游少年时期是在扬州等地歌妓场中混过的,在风月场中脸皮早已修炼得比牛皮还厚,想通了那一“诗谜”,提笔就回了一首: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诗中每句句首的字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全诗也隐含着道歉的口气,苏小妹看了芳心窃喜,一喜丈夫才恩敏捷,二喜他终于向我认错。
当即又传出一首诗谜,并声明全诗打四位历史人物,必须一一注明谜底。诗谜是: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少游学富五车,想都未想就猜出:第一句强爷胜祖是孙权,第二句凿壁偷光的是匡衡,第三句由丝缕缝线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自然就是“子思”,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门闾,自然是望,那就是太公望。
秦少游顺利过关,这一场考试,对秦少游来讲就好象是行军打仗,每解一题就前进一步,这时已走到苏小妹的闺阁外面,苏家父子和众多的宾客都凝神静气等着那最后一道难题。闺房的窗户慢慢打开一道缝,露出苏小妹的纤纤素手,递出一张纸来,仆人马上接过递到秦少游手上,只见上面写道: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苏轼在旁看了,暗暗发笑,伸出一个指头,指着“雨”字,秦少游心领神会,立马答出: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今夜断然不雨”表面是接月明星稀而来,但实际隐含了“云雨交欢”的意思,还有“雨”与“语”谐音,也就有今夜不和你说话的意思。秦少游以“明朝一定成霜”作答,“霜”与“双”谐音,既然成双就一定云雨。
纸条一递进去,房门打开,苏小妹含笑和羞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入内,自然是巫山梦里,云雨交欢。
另有一则关于苏小妹在洞房之夜刁难秦观的轶事。
秦观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
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苏小妹三联三难秦少游
宋嘉佑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拜访苏轼时,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住了。苏小妹不但精通诗词歌赋,而且联对、针线女红无一不精,只是在“三苏”的光耀下传世之作不多,鲜为人知。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决意将一生的痴情尽付于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风和雨顺秋方实,郎情妹意渠自成。在一个帘卷西风、菊绽东篱的深秋季节,秦少游与苏小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进了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绝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们又在这里继续演绎着承接历史的经典故事。
聪慧机敏不让须眉的小妹决定在入洞房时和少游一比才智高下。一来可以与心上人切磋切磋,二来也想看看情郎的窘态。于是小妹一进洞房便命丫鬟嫣红将门关上,吟出一下联请少游对出上联:
“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
秦少游接对深为小妹对自己一往情深所感动,不禁脱口而道:
“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小妹闻听少游吟出的上联,知道没有难住情郎,便亲自开门,招呼少游坐在桌前,嫣红上好酒菜便关上房门悄然离去。少游端起酒杯欲与小妹交杯,小妹轻启朱唇:“秦郎若要交杯,仍须对我一联,不知愿否?”
少游深知小妹脾性,既有此意,不对不休。遂站起一揖:
“请小妹出联。”
“酒过三巡,交杯换杯干杯,杯杯尽在不言中。”
这下可把少游难住了。此联意在说酒,实为喻情,妙在意会。若对此联,不仅要工,还要符合此景此意。少游沉思良久,不得而对。小妹见他不语,也不去打搅他,只是五指在桌上点了一下。少游回过神来,看看满桌的佳肴,恍然大悟,立时对道:
“菜过五味,形美色美鲜美,美美都在心中留。”
少游以菜喻人,赞不露形,已羞得小妹伸过手臂,以袖遮面,喝下了这杯沁透心脾的交杯酒。
待嫣红撤下酒席,已月上中天。少游执手小妹,四目相对,喜不自胜。小妹含羞说道:“红帏帐前,与郎执手,若要同寝,再对一联。”
少游知道事不过三,何况已对出二联,一股豪气顿生:“有劳小妹赐联”
“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小妹一口气吐出八个“小”字,机警赞己,傲性微露,少游不由蹙起了眉头。他来回踱步,苦吟不出,不禁暗自焦急。小妹见三更鼓罢,月移西楼,也心生悔意,只是不住地用温情的目光看着少游。少游见小妹不住偷瞧自己,顾盼含情,粉面娇羞,不由心动,随口对道:
“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小妹细品此联,觉得少游在点明决心娶自己为妻之际,又自喻世间少有,不坠男儿之志,芳心大悦,便熄烛松帐,成就了一桩千古良缘。
据传新婚之后不久,苏小妹再到庙里进香还愿,寺僧与苏家兄妹原就极熟,寺僧这时故意问苏小妹:“新婚滋味如何?”苏小妹笑而不答,但索纸笔挥洒数字,然后将纸条亲自粘贴在大钟里面,对寺僧说,欲知究竟,一看便晓。那和尚只好把光头伸进钟内,只见纸上写着:“如此这般。”乐得陪同来的秦少游哈哈大笑。
秦少游曾在歌妓堆中“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自有各种调动女人积极性的手段。
秦少游会作词,他的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词如其人,秦少游的这种气质也深受苏小妹的喜爱,可惜天妒其缘,婚后只有几年,苏小妹就撒手尘寰。当时秦少游在外做官,政治上失意,被贬在外,听到这一消息,悲痛地写下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来秦少游又以一个叫徐文英的女子为妻,这是后语。
以上选自百度.
终于被这样的爱情故事感动,这样的美好向往,这样的良人.如果真的能在现代,该是多么弥足珍贵.不知道为什么,通常什么"看了你一定落泪的 爱情故事"之类的现代言情,反而打动不了我,却在看到这样一种虚构的爱情向往,为千年前的莫名而暗生情愫,望斥诸于文字,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