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上春树的一些感受
村上并不能算作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也许因为就我目前读过的他的书来说,能给我震撼的感觉的书不多。按照读的顺序,依次是《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挪威的森林》《1Q84》。 《海边的卡夫卡》是我在高一的时候读的,当时也许是听某个同学提到村上春树,这个陌生的名字在我听来却代表着高深和优秀,处于敏感混乱的青春期,也想用阅读来证明自己的独一无二。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了,这本书也从没有读第二遍,以至于并不深刻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化的无影无踪,可当时读书的感受却还丝丝残留在心中,两个词来概括:孤单、压抑。孤单这种感觉在此后所读的村上的书中也频频出现,似乎这是村上的文字摆脱不掉的魅力,读的时候一定要自己一个人,一本读完要好久都不想跟旁人说话。而压抑的感觉大多来自于书中对暴力、性的描写,无论如何我当时也只是个一直受父母保护的15岁少女,对这些东西一直讳莫如深。虽然青春自有其伤感和沉重,显然我还不足以承担如此厚重的重量,内心清澈轻盈如九寨的水,是体会不了书中的孤独的。我又翻了翻当时读的这本书,有标记的句子诸如“人们实际上不喜欢自由”“全部都是伟人、天才,人世间就麻烦了。必须有人四下照看,处理各种现实性问题才行”“他以沉默告诉我,那是你考虑的是事,或者必须考虑的事”“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 后面的几本书都是集中在这个暑假读的了。《且听风吟》是村上的第一本小说,拿来读就是看中了它的短小,却没想到读来并不容易。闺蜜说很喜欢书中的距离感,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感,那是她向往的一种相处氛围。可这种感觉显然不适合于我,意味深长的语言、并不紧凑的情节让我摸不着头脑,大概是所谓的修行不够吧。读完这本书后我几乎要放弃村上了,可由于在学校一直坚持跑步,闺蜜也多次向我推荐村上的《谈跑步》,抱着重新试试村上的心态又拿起来读。不同于小说,这本类似于散文随笔的作品令我惊喜。也许是比起小说,随笔的文字更加直白而温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要感受就好了。这本书也让我了解了村上的处世态度,他对自己、对他人、对跑步、对写作的看法,本书流露出来的东西在此后的小说中也频频出现,可以说因为先读了这本书使后面的小说都好读了些。村上的态度对我有莫大的帮助,比如他看待竞争——“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在人生这条高速公路上,不能一直在超车道上驱车前行。”;他面对自己——“人无法独自生存下去,这本是理所应当,我却是脚踏实地地学到的。”“我本来就是不善交际的人,有必要在某个节点回归原始状态。”;他如何成长、如何接纳自己——“能默默吞咽下去的东西,就一星不胜的吞咽进体内。”“如果必须同这种模式和平共处,我只能通过执着的反复改变或扭曲自己,将它吸收进来,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不管怎样,这是我的肉体,有着极限和倾向。与容颜和才华相同,即便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没有足以取而代之的东西,只能靠它拼命向前。”;他对生命和自己的好奇心和信心——“不论到了多大年龄,只要人还活着,对自己就会有新的发现。”……在日记中我这样写到“村上这种与周围一切、与自己和平共处的能力令我敬佩和羡慕!其小说虽然有距离感,读来孤独压抑,可其随笔却如涓涓细流,偶尔投下一块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这本书是十分阳光且积极向上的。” 这几本小说中,《多崎作》是我最喜欢的。就把当时读完后的日记写在这里吧: 两天,读完了村上的另一本书——《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本来是怀着一颗”再试试“的心来读的,如果依旧有艰深、压抑之感就准备放弃他的小说了。可我大概是成长了,高中太正能量,经历浅薄,读来压抑。如今却深有体会和感悟,这么一想,是不是可以用能不能一口气读完村上的小说这一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经历丰富了。 这本书让我想起很多人:高中的挚友、大学的支教小分队、男朋友……以及许多遇到过的曾以为是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包括我自己。村上似乎能够够游刃有余的与这个世界和自己和平共处。因此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脆弱的羁绊还是生活必将加诸于我们的苦难,他都能照单全收。这一点在读了上一本书后体会更深。 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因为我也曾以为自己是一个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因此花费了许多力气为自己涂上点颜色,直到如今依旧。昨天问男朋友我是什么颜色时,他脱口而出”白色“。虽无什么充分的理由,却也跟我的想法一致吧。我曾希望自己是红色,浓烈;或是蓝色,深邃;或至少是些许色调温暖的颜色。无论如何标榜自己,都不会改变。这里面不掺杂悲哀、失望的情绪,反而有一丝庆幸和开心。曾经拼尽全力的改变自己,如今庆幸自己并没有变。白色,初看平淡无奇,却可以容纳五颜六色,当然,也容易被其他颜色感染。 书中最后说:只要活着,谁都有个性。只是有的人显而易见,有的人不易看清。 青这样评价多崎作:好像只要有你在,我们就能自然地做回自己。你话虽然不多,但总是脚踏实地,给团体带来宁静的稳定感。就像船上的锚。 《挪威的森林》并没有读完,大概当时的心境并不适合读村上所说的“青春小说”,读了一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也许以后的某一时刻会很想拿起这本书来读,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读《1Q84》的感觉:期待很多,失望很大。很喜欢奥威尔的《1984》,当初《1Q84》火起来时,我竟没有意识到他是借用了1984的标题,只是因为对潮流有些抵触情绪就丝毫没有考虑来读。这次终于一口气把三本都读完了,拿到第一本时很欣喜,被青豆和天吾牵引着向前走,甚至睡觉的时候都会听着入睡。第二本的情节依旧很吸引我,深绘里、小小人、空气蛹……可同时,书中反复详细的细节描写也让我不得不快速的跳过许多段落,追着赶着情节往前走。第三本,可以说几乎没有认真来读了,从多个人物视角描写的过多重复的东西,而且往往一章读完情节也没有什么推动,最后草草收场的结局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疑惑。小小人、空气蛹到底是什么?深绘里就这样下场了吗?天吾的父亲最后敲门意欲何为?三个被勒死的女人有什么意义吗?等等等等 无论如何,宏大的开篇最后以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结尾实在难以接受。而且,不清不楚的情节使得其与《1984》的微弱联系也渐行渐远。 其实,倘若说《1Q84》依旧关注的是个人的抗争与解脱,会更容易让我接受。就如村上的这几本书都涉及的,身为一个个体,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摸索着前进,寻求自己的立身之所,不断地治愈自己。这个主题也是村上春树能让我一直没有放弃他的原因,总会从某一本书中发现自己需要的。到此为止,以后可能很难再拿起村上的书来读了,每本书都太像、有相似的感觉、缺少了让我耳目一新的东西。 我读书就是这样,读完全书最鲜明的往往是一个整体的感觉,倘若让我概括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主题是什么,我却有点无能为力了。因此只能把自己浅浅的感受写出来,不至于过了一段时间就不记得读过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