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不知道,中国和美国的高中生家长会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的场景?大家想不想知道,美国的孩子们在像我们那么大的时候是怎么开家长会的?
大家跟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高中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有三百日大会,百日誓师,一月宣言…校长、主任、老师们站在主席台上满面庄严,学生代表站在麦克风前慷慨激昂,我们跟家长站在下面热泪盈眶,仿佛6月的7号和8号,我们真的要去上战场搏命一样。
会后我们带着爸妈回到自己的班级,班主任和家长们挨个谈话报告我们最近的学习情况,说我们各自的不足,爸妈们看着我们的面孔或眉头紧皱,或喜上眉梢,我们则在各自的位置上惴惴不安,双手都不知道往哪里安放。
反而观之,地球的另一面,美国的家长会,刚好也是我们的另一面。
美国的家长会同样在学校礼堂召开,没什么架势,也没什么情绪的起伏,私下也不以班级为单位再次召开。他们全体师生家长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好像一个大家族一起过年一样。校长也没有长篇大论,简单说两句后,就把时间交给各位老师,让他们阐述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职能以及为学生做了哪些工作。
再然后就是师生家长的互动阶段,这些人啊,真是没生在高考的环境里一点压力都没有。整场家长会,没有一个家长问老师关于孩子学习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这个学期,我家孩子在学校里“玩”啥了。
但这里的“玩”只是在我们眼中的“浪费时间”,就好像体育课一样,到了高三,没人再去问“体育老师怎么又请假了?”这类问题了。
美国人是真的把体育课当成课来上的,其地位甚至凌驾于文化课之上。家长们关心“我家孩子在棒球、足球、篮球上取得什么成绩”甚于“我家孩子每天在图书馆待几个小时”;关心“我家孩子周末会不会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甚于“我家孩子周末的时候有没有好好复习功课”。
更有甚者,一个老妈居然张嘴就问:“我周五中午是否还需要给他带午饭?”天呐,这都是一些什么问题!简直跟学习和考试完全不沾边啊!到最后,老师们开始介绍起了这学期将要开设的家长互动活动——邀请某大学心理学的教授和家长们一起交流如何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哦,对了,这位教授还曾经写过一本名为《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校》的书……
一个小时过去了,家长会结束了,一脸懵懂的新生们跟爹妈简单交流后,就该去跑步的跑步该去球场的去球场了。待会儿,这里还有一场足球比赛在等着他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太平洋两岸的中学竟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家长会?为何孩子同样要面临申请大学的压力,中美父母们脸上的表情却如此大相径庭?为什么美国家长如此重视孩子的体育?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美教育文化中最显著的一点差异,那就是对待体育的态度。在中国,学生们面临的是一分定输赢的应试教育体制,老师和家长自然都喜欢学霸。只要学习好,即使体育成绩差一点也无妨。
但在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学校注重培养的是孩子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体育技能。体育和竞争是美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正因为这样,美国人对体育的重视和热爱简直就达到了痴狂的程度。
这么说吧,即使一个美国学生SAT拿了满分,被哈佛大学录取,也并不一定能上校刊头条。但是,如果他代表学校在某项体育比赛拿了名次,这才是了不起的大事件。这样的学生才算得上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学校网站和报刊杂志会刊登他比赛的新闻和图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备受瞩目和推崇,比单单是高考拿高分的“状元”要风光多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来看,“四肢发达”才说明一个学生“头脑不简单”。
美国家长认为,体育运动锻炼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品质,培养的是他们在团队活动中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既然是体育,就会有输赢,这样孩子们就有机会吃苦并体会到失败,从而提高他们的忍耐力和毅力,并锻炼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冷静心态。
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美国孩子会选择团队体育项目,而不是个人运动。尤其是橄榄球这样的运动,最受家长和学生的热捧。一个美国大学橄榄球队教练的收入甚至可能比校长的都高。
我曾经有过短暂的美国寄宿家庭生活体验。住家妈妈有六个孙子和孙女。当任何一个孩子有篮球比赛或者橄榄球比赛时,他们家就像迎来重要节日一样,一家十几口人都会一起去学校看比赛,为孩子呐喊加油。比赛结束后,不论输赢,所有人都要聚在一起庆祝一番。而在中国,总听见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吃不了苦。
他们一直忽略的是,体育运动其实是提高孩子心理承受力、教会他们遇到困难和挑战不要轻言放弃的最好途径。
在美国家长会上,我并没有看到家长之间相互打听、比较孩子们考试分数的情景,也没有感到他们对于子女前途命运会忧心忡忡,更没有嗅到一场江湖大战开始前惯有的硝烟四起。在平和的氛围和有效的沟通背后,是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互信任。
已故美国著名教育家丽塔•皮尔逊(Rita Pierson)生前做过的那场名为《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的演讲可谓享誉天下。在演讲中,她指出,老师要想和学生建立起强有力的关联,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你,才能自愿听你讲道理,而这种关联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relationship)。
今时今日,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仍然是家长制作风。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叫做“我妈这样说”。从小到大,在我们所拥有过的关系里,似乎最具“理由”和“资格”来“干预”别人思想和行为的就是亲人关系。
父母的期望、亲戚的嘱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学生个人学习和生活选择的指向标。与美国家长不同,中国家长们习惯在分数之间比较、衡量付出和投入;中国家长习惯了约束孩子,总认为不按常理出牌会吃亏;中国家长习惯先看到孩子的不足,然后用“谦虚使人进步”的理论来抑制住孩子本应有的自信和骄傲。
所有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这场美国中学家长会传递出了一种鼓励、尊重,以及引导式的教育理念。每个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当作思想独立、行为独立、言语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和爱护。
作为孩子们的首席教官,美国家长们更加看重的则是学生们通过学校生活所能够养成的独立精神和坚毅性格。正是因为父母们这样的态度,这些美国中学生们才不会在分数的比较中丧失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轻易在升学压力中抑制住自我天性的养成,更不会在亲情的裹挟下失去了开拓人生无限可能性的勇气。
最后,那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或许并不能将每个孩子都送进常青藤名校,但却能给他们的未来人生带去一张用好奇心、创造力和行动力所打造的通行证。
大家跟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高中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有三百日大会,百日誓师,一月宣言…校长、主任、老师们站在主席台上满面庄严,学生代表站在麦克风前慷慨激昂,我们跟家长站在下面热泪盈眶,仿佛6月的7号和8号,我们真的要去上战场搏命一样。
会后我们带着爸妈回到自己的班级,班主任和家长们挨个谈话报告我们最近的学习情况,说我们各自的不足,爸妈们看着我们的面孔或眉头紧皱,或喜上眉梢,我们则在各自的位置上惴惴不安,双手都不知道往哪里安放。
反而观之,地球的另一面,美国的家长会,刚好也是我们的另一面。
美国的家长会同样在学校礼堂召开,没什么架势,也没什么情绪的起伏,私下也不以班级为单位再次召开。他们全体师生家长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好像一个大家族一起过年一样。校长也没有长篇大论,简单说两句后,就把时间交给各位老师,让他们阐述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职能以及为学生做了哪些工作。
再然后就是师生家长的互动阶段,这些人啊,真是没生在高考的环境里一点压力都没有。整场家长会,没有一个家长问老师关于孩子学习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这个学期,我家孩子在学校里“玩”啥了。
但这里的“玩”只是在我们眼中的“浪费时间”,就好像体育课一样,到了高三,没人再去问“体育老师怎么又请假了?”这类问题了。
美国人是真的把体育课当成课来上的,其地位甚至凌驾于文化课之上。家长们关心“我家孩子在棒球、足球、篮球上取得什么成绩”甚于“我家孩子每天在图书馆待几个小时”;关心“我家孩子周末会不会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甚于“我家孩子周末的时候有没有好好复习功课”。
更有甚者,一个老妈居然张嘴就问:“我周五中午是否还需要给他带午饭?”天呐,这都是一些什么问题!简直跟学习和考试完全不沾边啊!到最后,老师们开始介绍起了这学期将要开设的家长互动活动——邀请某大学心理学的教授和家长们一起交流如何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哦,对了,这位教授还曾经写过一本名为《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校》的书……
一个小时过去了,家长会结束了,一脸懵懂的新生们跟爹妈简单交流后,就该去跑步的跑步该去球场的去球场了。待会儿,这里还有一场足球比赛在等着他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太平洋两岸的中学竟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家长会?为何孩子同样要面临申请大学的压力,中美父母们脸上的表情却如此大相径庭?为什么美国家长如此重视孩子的体育?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美教育文化中最显著的一点差异,那就是对待体育的态度。在中国,学生们面临的是一分定输赢的应试教育体制,老师和家长自然都喜欢学霸。只要学习好,即使体育成绩差一点也无妨。
但在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学校注重培养的是孩子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体育技能。体育和竞争是美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正因为这样,美国人对体育的重视和热爱简直就达到了痴狂的程度。
这么说吧,即使一个美国学生SAT拿了满分,被哈佛大学录取,也并不一定能上校刊头条。但是,如果他代表学校在某项体育比赛拿了名次,这才是了不起的大事件。这样的学生才算得上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学校网站和报刊杂志会刊登他比赛的新闻和图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备受瞩目和推崇,比单单是高考拿高分的“状元”要风光多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来看,“四肢发达”才说明一个学生“头脑不简单”。
美国家长认为,体育运动锻炼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品质,培养的是他们在团队活动中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既然是体育,就会有输赢,这样孩子们就有机会吃苦并体会到失败,从而提高他们的忍耐力和毅力,并锻炼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冷静心态。
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美国孩子会选择团队体育项目,而不是个人运动。尤其是橄榄球这样的运动,最受家长和学生的热捧。一个美国大学橄榄球队教练的收入甚至可能比校长的都高。
我曾经有过短暂的美国寄宿家庭生活体验。住家妈妈有六个孙子和孙女。当任何一个孩子有篮球比赛或者橄榄球比赛时,他们家就像迎来重要节日一样,一家十几口人都会一起去学校看比赛,为孩子呐喊加油。比赛结束后,不论输赢,所有人都要聚在一起庆祝一番。而在中国,总听见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吃不了苦。
他们一直忽略的是,体育运动其实是提高孩子心理承受力、教会他们遇到困难和挑战不要轻言放弃的最好途径。
在美国家长会上,我并没有看到家长之间相互打听、比较孩子们考试分数的情景,也没有感到他们对于子女前途命运会忧心忡忡,更没有嗅到一场江湖大战开始前惯有的硝烟四起。在平和的氛围和有效的沟通背后,是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互信任。
已故美国著名教育家丽塔•皮尔逊(Rita Pierson)生前做过的那场名为《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的演讲可谓享誉天下。在演讲中,她指出,老师要想和学生建立起强有力的关联,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你,才能自愿听你讲道理,而这种关联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relationship)。
今时今日,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仍然是家长制作风。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叫做“我妈这样说”。从小到大,在我们所拥有过的关系里,似乎最具“理由”和“资格”来“干预”别人思想和行为的就是亲人关系。
父母的期望、亲戚的嘱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学生个人学习和生活选择的指向标。与美国家长不同,中国家长们习惯在分数之间比较、衡量付出和投入;中国家长习惯了约束孩子,总认为不按常理出牌会吃亏;中国家长习惯先看到孩子的不足,然后用“谦虚使人进步”的理论来抑制住孩子本应有的自信和骄傲。
所有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这场美国中学家长会传递出了一种鼓励、尊重,以及引导式的教育理念。每个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当作思想独立、行为独立、言语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和爱护。
作为孩子们的首席教官,美国家长们更加看重的则是学生们通过学校生活所能够养成的独立精神和坚毅性格。正是因为父母们这样的态度,这些美国中学生们才不会在分数的比较中丧失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轻易在升学压力中抑制住自我天性的养成,更不会在亲情的裹挟下失去了开拓人生无限可能性的勇气。
最后,那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或许并不能将每个孩子都送进常青藤名校,但却能给他们的未来人生带去一张用好奇心、创造力和行动力所打造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