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豆刨冰绿豆汤,曾经没有空调的夏天

这个八月,虽已立秋,但依旧是持续不下的30度以上天气,到了月末,更是上升到35℃,俨然一番夏天的模样,时令消暑依然摆在首位。
也难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都知道,进入立秋,就意味着“秋老虎”的到来,那是比夏天更难熬的酷热,也是三伏天最后的威力,大家依然需要奋战在防暑的第一线。
既然说到消暑解热,但凡是上海人,都知道两样东西:
赤豆刨冰和绿豆汤
-01-
◆◆◆◆
老式赤豆刨冰

在过去,到了夏天是一定要吃赤豆刨冰的。
上海人记忆中正宗的赤豆刨冰,和外面那种绵绵冰是不一样的。下层的豆子一定要用小颗的赤豆,而不是大颗的红豆,所以叫法上就不一样,和外面的红豆冰有天壤之别。
刨冰是用纯粹的冰块手工刨出来,粒子粗粗的,口感和打得松散的冰屑不同,不会入口即化,也不淋炼乳,没有甜腻感。
下面是煮得软糯甘甜的赤豆汤,上面盖着碎冰粒,盛在生啤杯里,插上长柄勺。

吃的时候,用长柄勺把凝结在一起的冰粒子捣碎,舀一勺糖水和冰粒的融合物送入嘴里,冰凉的糖水顺着喉咙一路下滑,瞬间从头冰爽到脚。
冰碴子混着赤豆留在口中,嚼的时候冰粒在牙齿间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爽脆利落;赤豆软糯绵密,细腻如泥的口感,在冰水间融化出丝丝清甜。

倘若追根溯源,这种上海老式刨冰,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
上海著名艺术家王汝刚老师介绍说:以前的青年男女谈恋爱,到咖啡厅里坐一坐,点两杯刨冰,吹吹风扇,还是比较浪漫的。

而现在,吃的东西虽然多,各种添加剂也多,反倒这种天然纯粹之物,更深得人心,没有任何人工添加,也没有炼乳之类的高热量成分,每一勺都是原始而简单的味道。

-02-
◆◆◆◆
绿豆百合酒酿汤

除了赤豆刨冰,绿豆汤也是上海人赶跑“秋老虎”的传统消暑良品。
凡是讲究的,绿豆百合一定要配着冰糖熬到开花,百合色泽要莹白、肉质要肥嫩,边缘有焦枯的不能用,内皮上的一层薄膜要小心剥离,才不会煮出苦味。
酒酿要最后再加入,这样才不会使汤汁混浊,呈现出透亮的微微奶白色,稍带一丝润滑的口感。

这样做出来的汤水,色泽清雅,先喝一口汤,绿豆百合的清甜与酒酿的醇美浑然天成,带着少许酒酿独有的酸味和酒香,让人立刻便觉神清气爽、暑气也消了大半。
再用勺子舀起一勺,绿豆酥软不烂,百合细腻微甜,在口中随着咀嚼化成酥润的细沙。随后,戳下一块酒酿,糯米特有的粘软粉质,在唇齿间慢慢展开,变得细腻润滑、酸甜香醇。

与传统的绿豆百合汤不同,加入了酒酿的汤水,口感变得更加柔和丰润,米酒温补,也平衡了绿豆的寒凉,符合食物平衡原理。

一杯刨冰、一碗汤水,都是青浦人初秋解暑、养生必备。红豆利水消肿、益气养血;绿豆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百合安神润肺、补中益气;酒酿益气生津、提神解乏。
都说上海人衣食住行样样讲究,从过去的十里洋场到现在的国际范儿,从繁华中心到闲逸郊区,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自己的讲究,而青浦人的讲究,从这一脉相传的饮食文化中,也能得以一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