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5日
刚才还想在开始写点什么来的,结果现在就已经忘记了,长期的失眠真是影响记忆力,唉,不过早睡的话,睡不着真是很痛苦的事情。
继续说书吧,今天这一节主要讲作者在耶路撒冷的居住环境,在西耶路撒冷,名叫鬼之谷,具体来源作者没有问出,但她自己查过后选择了一个缘由由。
只要是这里曾经住着很多巴勒斯坦富人,也就是在以色列1948年建国前。犹太人对于自己的敌人都认为是鬼或巨人,所以这边才叫做鬼之谷。
这边居住的人主要是美籍或英籍犹太人,所以每年只有假期才会住满人,其他时候大多数房屋都会锁着门,也从另外的角度凸现了鬼之谷。
这边描述建筑的时候用了阿拉伯风格这个次,作者说这个词被刻意的模糊化了,既指建筑改建前的风格,又指改建后在阿拉伯建筑基础上去阿拉伯的新建筑风格。而这种刻意的模糊,与以色列对于建国后对于巴勒斯坦人的相关历史一样。
这其实也不是很难理解,毕竟都认为对方是鬼了,所以这段历史有点什么黑暗的也正常,犹太人那么黑暗的经历都有,不过作为历史受害者变为主导者,给自己一个主旋律形象也是人之常情。
中间穿插了两个有意思的事,一个是他们所住地区主要都是说英语,并且有餐厅服务员拒绝用希伯来语言与里欧交谈。这个我就有些不理解了,相当于华侨回国在华侨街的地方以讲英语为主,服务员还都不爱讲汉语,这简直分分钟就是上热搜的节奏。是自卑感或是别的什么心理还是挺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另一件又涉及到宗教了,就是作者去和邻居借盘子,结果没有接到。是因为犹太人对于教义的问题,接触过非犹太食物的盘子、碗以及餐具、甚至做饭的火炉都不能用。这个确实有点过,但作者记录里欧的话来说,宗教并不讲究合理性,而就是要这种传承的规则。从我的观点来看,确实是这样,宗教需要的仪式感,而理性就是宗教最大的死敌,毕竟按照理性的角度多考虑,宗教就没法自圆其说了。
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里欧的姐姐一家曾去伦敦找他们借住,事前还询问了里欧他们是否吃肉,得知不吃后才过来住。但实际上虽然作者和里欧不吃,但会为他们的孩子基兰做热狗,但后来里欧说其实他姐姐、姐夫是知道的,只是假装不知道,否则的话他们就得在伦敦自己找地方住,得花几百美元,这两个事情一对比,就显得有点意思了。作者赶把这个写到书里也是挺有胆色的,以后和姐姐一家应该没得走动了。
后面写了作者遇到了一个现在叫艾伦的以色列阿拉伯人,就是拿了绿卡的阿拉伯人,还专门改了自己有阿拉伯特色的名字,原来是Elyan现在是Elan。
然后引出了后面关于原有阿拉伯人被勒令离开自己的房子的事情,作者听艾伦讲了一下这个事,后面又跟着一个活动团访问了一下,简单的说就是被赶走的阿拉伯人又回来看自己的房子,但是要不回来,只能在门口看,得瑟一下现在的以色列主人就会报警。
这里很巧的是当一个原阿拉伯房主的女儿胡妲向团员抱怨有谁能体会这种被勒令赶出属于自己的房子,又什么都不给的痛苦。结果正好里欧的母亲乔伊和作者一起在这活动,并讲了自己小时候,一家从埃及亚特兰大港的豪宅被赶出来的事,而乔伊一家是犹太人。
这应该是相关排斥犹太人的运动,而作者在这一节最后用里欧常说的对话来结束,书中是这样“犹太人两千年来从来没忘记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最后他们终于来了,并且从当时正当持有土地的居民手中夺回了土地。怎么会有人期望巴勒斯坦人能在短短六十年后就忘记自己失去了些什么呢?”
这段对话作为结尾确实很有深意,和上面乔伊和胡妲选择分享痛苦的不同,里欧这样更像是报复一般,而他本身竟然是想解决巴以问题的,这让我觉得里欧估计很难完成自己巴以和好的梦想了。
这里我有些误读,重新看了一下这个句子貌似是反问句,怎么会有人指的是一些以色列人,所以其实里欧和他母亲的想法一致,是正视巴勒斯坦人所失去的东西的。改于2017年08月16日。
对于我来说的话,还是了解一下两千年以来是怎么回事,后开怎么又被赶走了,后来怎么已经回来了,符合我了解历史的本意。
今天就这样,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