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的孤儿
我们村很大,往往按各个姓氏聚族而居,分成各个大院,散落在各个山坳里面,我们大院大约有十来户,收入水平都很一般,没有经商办企业的,也没有从政当领导的,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过日子,随着时代而混口饭吃。但在时代的起起伏伏中,总有一些人家没落下去了,比如说,我们院子里那几个有单亲家庭。
在村子,单亲就算是孤儿了。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很正常,父母在外面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虽然很落寞,但别人看到也只是一种为失色童年的惋惜,只有看到了那几个在马路上游串的单亲孩子,才会感到真正的叹息,心中有一股隐隐的哀伤。
我一年也难回家几次,所以描述不出那些孩子的神情,只能在此描述一下他们的家庭状况,也略陈我深深的担忧。
靠山脚下的那户人家是两兄弟,祖传秃顶,老大年纪大了就娶了邻村的一个智障女孩,隔一年,就有一个女孩出生了,这个女孩遗传了母亲的部分基因,两岁的时候都还不会走路说话,再大一点稍微正常了,只是滞后很多,迟钝一些,后来,智障女孩又生了一个女儿,这让一心盼望着孙子的婆婆十分恼火,因此就经常对智障女孩发脾气,情况传到了邻村的父母那边,在某一年的年三十晚上,女孩父亲在“女婿”家吃团年饭,大吵了一架,一边大骂一边把女儿牵了回去,两个外孙女也不管了,从此不相往来。
这家人名声彻底败坏了,老二也娶不到老婆,就买了一个缅甸的老婆,弱小黝黑,隔一年也生了一个女儿,夫妻俩还算恩爱,对女儿也关爱有加,婆婆呢,尽管没等到孙子,但是这个买来的媳妇总比原来那个智障的要好啊,才开始不会说话,慢慢学会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甚至这个女孩还回自己家去过一次,村里人也都说“生了孩子的女人就不会跑了”。只是这种好景也没持续多久,就在老人家想要这缅甸女孩生二胎的时候,某次借着“帮别人带老婆回来挣钱”的机会,回了缅甸再也没回来。
一个不太利索的奶奶,两个彻底秃顶的光棍儿子,还有三个发育得很不好的小女孩,就是这一家人的样子。三个小女孩没读幼儿园,整日在村子里游荡,挺可怜的。
还有两户人家也差不多,都是爸爸被车子撞死了,靠河边的那户人家把房子修了一层,出去挣钱准备修第二层,结果某天晚上就被车子撞死了。撞人的那边也很穷,最终赔了十几万就了事了。留下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女儿,由爷爷奶奶带着,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妈妈后来又找了个酒鬼一起过日子,过着过着也散了。而这两个女孩呢,出去打工,早早地怀孕,十七八岁就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家庭。
这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而这两年则是山坳上的那家,在外多年了,挣了些钱,准备在城市里面买房子,挺幸福的,结果在一个清晨被一个酒驾的某县领导撞死了,私了,八十万。留下两个快要读小学的孩子,一男一女。由于没了主心骨,城里的生意不能继续,两个小孩和妈妈就回了村里,由于他们妈妈才三十岁的样子,所以年后就有人说媒,但是有钱,可是要去带两个孩子,上面还有人家的公公婆婆,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不可能过到一起的,所以没有人去。又过了一年,这个媳妇就自己带了二三十万,嫁到外省了,两个小孩彻底交给了公公婆婆。
两兄妹一起在镇上读一年级,由于爷爷奶奶不会骑摩托车,所以一直都是自己走两公里的路上学放学,慢慢地就变得不太爱说话了,脸上也没了神采。在沿路那些人家门前走过,别人总会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有人还会关切地问——“想妈妈不?”
所有的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提问,这似乎是一种农村式的关怀,只是,当孩子们被问到的时候,不知所措,无法回答,不笑不哭,只好愣在那里。
其实在农村里,大家也都差不多,因为就算是这个年代,也依旧有很多留守儿童,在同样的环境里,也就不会有更多的关于发育,关于环境的说法与认知,更多的时候,只有在他们自己真真实实感受到爸爸或者妈妈不存在了的时候,可能才会一脸的茫然吧。
他们仍有家人的关爱,可总要背上异样的眼光过着,不管身形怎样,当他们走过村子的时候,身影总显得单薄几分。
西格纳什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湘行杂录:穿过辰溪胜利公园,土匪与英雄只是一念之间 (2人喜欢)
- 湘行杂录:从铜仁到辰溪,一条河流的名字 (6人喜欢)
- 湘行杂录:再见,平平无奇的浦市 (9人喜欢)
- 家族的深夜 (2人喜欢)
- 湘行杂录:夜过武溪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