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见
怎么说,我感觉大家对国产电影有些偏见。这句话不仅仅代表观众。
之前参加一个活动,在午饭的时候,有人若有若无蹦出来这么一句话。
“我觉得国产电影拍的都很烂。”
一句“我觉得”,我差点以为他可以靠主观认识的差别,降低他对这句话的负责程度。
他说完一句话,桌上的人纷纷赞同。
“那我觉得,大家可能对国产电影有些偏见了。”
他们停住了筷子,看着这个半天一言不发的人。这是个局外人,跟着一个朋友来的。
“那你认为,你觉得近几年来国产电影里有过好作品吗?”
他一句话把我问住了。
其实我明知道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能几个月都会上映一部,为了不伤他自尊心,我只能说一部获过奖的,装逼的。
身边的朋友为了缓解尴尬赶紧打圆场:“那是台湾导演拍出来的。”
大家相视而笑,又动起了筷子。我却笑不出来。因为我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能分清是非的人还有多少。
回去的路上朋友一直在提醒我少说话,我自己也觉察到了我可能中伤了别人,就自我嘲讽了一句,马上闭嘴。
我说:“我最近越来越刻薄了。”
昨天,我打开猫眼App,跟同事开玩笑,说:“这里头的电影没有我想看的。”
“这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他解释道。
我恍然大悟了一下,为了缓解尴尬,又告诉他,其实很想去看,就是没时间。
解释完了我马上就意识到,是不是我们已经陷入了某种惯性思维,就是——“国产电影=垃圾”。
分明一周前的《战狼2》刚破票房纪录,而且刷屏似的好评啊!
后来又在某些评论里看到了反面的声音:“还不是因为国家投了钱,靠着主旋律火的?”
此时我想起了之前,朋友的那句话:“这个片子是台湾导演拍的。”
我意识到,我们真的已经陷入了偏见之中。混淆了一系列事件的关联性。
没有把电影做好的人,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以后要靠它生存。好比郭德纲老早以前没红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现在主流的相声演员说的已经不是相声了。相声是剧场里说出来的,相声演员说不好,观众不买账,吃了上顿没下顿。怎么会像他们一样,还发着电视台给的工资?”
可能我们许久充斥在新媒体的洪流中,忘记了,这一门艺术,最初是灯光照在胶片上呈现出的影子。不是拿起手机拍两下活吃大虾的快手视频,也不是各类售卖广告,不是随时点看都能刷礼物,刷弹幕的直播视频,也不是数字特效烟花秀。
从古到今它只有一个作用:说事儿。
几年前的影评里还能看出点实事求是的评论,讲讲事情的经过,分析人物的塑造,摘取几个精彩的点,批评点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或者,大家都很喜欢听电影的主题歌,虽然,影片还是如此的生涩。
但是,味道变了,我们产生了惯性偏见,用几部代表性的国产大片,填补了我们认识的空缺。好像自千禧年以来,只有过那么几部电影。这种偏见,不仅来自于观众,也来自于制作、创作者。
从此,我们用评价那几部代表作品的口吻,评价了一切,不知道事情经过的人,有样学样。到最后,懒得花钱,懒得看,我们在介绍页面上,看完了演员阵容,看完了海报,看完了情节介绍,觉得演员和片名我不太喜欢,扣个1星,关上了屏幕。
我对着种事有着深深的恐惧,好想我们的自由意识都被剥夺了,我们被一种称作“互联网+”的外星怪兽绑架了一般。
照着互联网这样的发展速度,电影就快完了。就像电视机刚出现时,大家担心的事情一样。
想做成电影的这一帮人,默默感叹错过了最好的年代。
可90年代的电影人们,如果没有发现那种粗粝的质感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中国人,像吃不饱奶的孩子那般的电影市场需求,就不会用二十年的时间,试遍了所有能把电影救活的经营模式。
现在,他们有能力拍出《西游记》里的任何场景,有能力用各种方法极力实现创作者脑海中光怪陆离的意象。
可偏见依然存在于大家的预想之中。
所以说来说去。
差的是什么?
真心。
为了看特效、为了看某明星、为了看大IP、为了看CP、为了看反转、为了看烧脑、为了看纯爱、为了看基腐,为了猎奇。
最真实的感觉,是从场灯打开,回家,到一觉醒来。这中间我们脑海里想的事。
我们掉进了信息时代,互联网+给我们设计的陷阱之中。
我们忘了来这里到底要看到什么。
所以产生了偏见。
感觉被骗。
然后继续愚昧下去。
能救大家的,就只有自己的真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