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迷思之家庭
在费孝通曾说,中国式的家庭,不爱才是天经地义。
大多数的婚姻往往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责任,事业和传宗接代。在传统文化中,爱会让社会变得“浮躁”,传统的道德文化编制了一张密闭的网络,束缚了人的天性和人的内心深处的欲望,让整个社会变得稳定。然而,爱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这种孤独感让人感到恐惧和无错!人类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孤独。所以人出自内心深处,自然的渴望与他人结合,用爱来抚慰这种孤独”源自弗洛姆《爱的艺术》。
一,家庭之爱情
茨威格在小说《斯通纳》里亲密的描写:她脸上毫无表情,忽然她扔掉身上的被子,迅速的朝卫生间有去,他听到她在大声又痛苦的干呕。在心理学中所说,大多数性功能障碍的人不是因为身理因素,而是灵魂深处的厌恶和反感。小说中伊迪斯是痛苦的,孤独的,伪装情感也欺骗不了自己的身体,爱情是纯洁美好而又模糊的,可是厌恶肉欲的感觉是潜意识的真诚的背叛。他们的婚姻的枯燥且乏味,冷漠且孤独,窒息且脆弱。维系他们关系最后的一颗稻草是责任和义务。
不少的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管是多么的激情澎湃的浪花,汇入到生活的汪洋之中,都会恢复平静,幻想在琐碎中消磨殆尽。爱有什么意义?这个道理正如人注定会死亡,可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命的有尊严的活着?
《金粉世家》中,金燕西爱情消损时所说:现在我明白了,花开花落都是自然现象,就像爱上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很自然的。花不是开过吗,有什么可后悔的?
二,家庭之亲情
在家庭之中,爱的含义扩大了,亲情的爱更甚于爱情,因为爱情有可能凋谢,而亲情是稳定而且真实存在的,它因爱情而转化,并且影响着家庭影响着下一代。
在心理学中,认为孩子的人格是模子,他背后的家庭是模具,而这个社会是选择模具的人。在《爱是一种选择中》写到:家庭产生的症结就像顽劣的遗传病,不仅会遗留给孩子,而且会一代代传递下去,可怕至极。
在柴静的新闻调查中采访了这样一批“杀夫”囚犯,他们原本大多是一些漂亮老实的人,是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可为什么多以无比残忍的形式杀死丈夫?我想到韩国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的始末》,一个家庭,社会最黑暗的角落就是让原本善良渴望幸福的人失去了人性。她们数十年如一日的遭受折磨和痛苦,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她们恨却又离不开这个家。更加残酷的是留下了没有父母的孩子,失去了爱和保护,从而变得孤独,狂躁,最后走上了歧路,因为这个世界未曾对他温柔以待。每一个犯罪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爱的迷思。原本也可能成为一件工艺品的模子,因为社会的偏见,不理解,冷漠让这个它变得畸形。
三,家庭之爱的姿态
人们往往认为过于善良的爱,全身心付出的爱不会给人带来伤害,其实不然。在心理学中有一种人格是无私型,只有不断的付出给他人才会感受到快乐,因为他不懂如何满足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会觉的别人对他的注意,尊重,和感谢。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私,通过爱的无能来获取自己的快乐。这种爱,过于泛滥,没有力量,让人感到压力和负担。
还有一种人格是烈士型人格,他们通过燃烧自己,来证明自己的爱是多么的伟大,虔诚,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回报,却又无法要求。直到有一个契机的产生,他们抓住它,歇斯底里的释放,让整个爱充满代价,无法挽回。
这两种爱都是无能的,自卑的,没有节制的爱。我很欣赏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啦》对爱的理解,爱是真诚,爱是干脆,爱是不拖泥带水,爱是势均力敌,爱是礼尚往来,爱是独立与自由,爱是理解和尊重,爱是平等和关心,爱是接纳包容……
四,家庭之爱国
家庭是社会中基本的集合,是整个社会的投影,若没有能力爱家,何谈爱国。倘若是,也不过是一种愚昧的,偏执的,狂热的情感,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回到的是中世纪情景,战争对美好事物摧残,对人性的扭曲,对生命尊严的践踏。
不要失去爱的能力,更不要让爱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