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朴树
朴树能够跟沈星毫无保留地交流,并不在于沈星是否与他在同一个步调上,而是这个阶段的朴树面对任何人都将这样直接、真诚、“看似”掏心窝地交流。
为什么说是“看似”,因为听者感受到诚意满满,感觉到这种无障碍交流中,朴树的敞开心扉,“看似”实则是在形容朴树“掏心窝”时的刻意保留。
朴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此刻选择说出口的真话,但他说的这些话却并不足以交代他的内心,不是他抗拒坦白自己的内心,而是他尚且处于寻找真我的过程中,又加上语言的局限与偏颇,最终外界感受到的朴树,只能是模糊、抽象的,像他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一样。
他说,不是他仍是少年,而是这个国家提前老掉了。事实上,不管这个国家老不老,朴树都不会老,这是他个人的本性与决绝。
也许他的痛苦在于,年轻的他与提前老去国家之间的抗争。
也许他的痛苦在于,内心的真挚闪亮与黑暗社会的抗争。
他一定在抗争,所以他的音乐才充满能量,在音乐中释放能量后,他除音乐之外的生活只落的寡淡。
他瘦的有些皮包骨了,连眼窝都深陷下去,他穿普通的外套,吃普通的炒饭,不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却说在音乐中的自己足够开放,他此番话语的真实在他的音乐中能感受的到。
朴树活在找到自我的过程中,二十岁如是,四十岁如是,老去依然,他必须承担他的自命不凡。他深切地知道他比别人多了些才华,却羡慕着外国人的放松与自信。他说自己自命不凡,却又说自己缺乏自信。他想找到真正的自我,又想在他的音乐中剔除自我。
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所以他的歌里有温暖。
他说这个社会需要民谣,但不应该沉溺于民谣。
这个社会为什么需要民谣?因为需要这样的朴质与纯粹,而不应沉溺民谣,则在于人还是要从理想中回到现实,想办法应对这个提前老掉的社会?
我不知道朴树的答案是怎样。但他说服了自己,他要在这个提前老掉的社会里,看到光,也终于从十几年的沉寂中走出来,制造光。
这个社会能有多少光,就在于有多少人在寻找像朴树这样的光源。看见光,才能感受到温度,才会有成为光的希冀。
这仍旧不会是朴树最终的样子,正如他所说,像他这样的人很难感受到满足感,为此,他将长久地用力去寻找,用力去创造。
这个过程他开心吗?恐怕痛苦要比开心多得多。而他是个聪明人,为什么要做让自己痛苦的事?
因为这是自命不凡的他必须承担的事。
为什么说是“看似”,因为听者感受到诚意满满,感觉到这种无障碍交流中,朴树的敞开心扉,“看似”实则是在形容朴树“掏心窝”时的刻意保留。
朴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此刻选择说出口的真话,但他说的这些话却并不足以交代他的内心,不是他抗拒坦白自己的内心,而是他尚且处于寻找真我的过程中,又加上语言的局限与偏颇,最终外界感受到的朴树,只能是模糊、抽象的,像他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一样。
他说,不是他仍是少年,而是这个国家提前老掉了。事实上,不管这个国家老不老,朴树都不会老,这是他个人的本性与决绝。
也许他的痛苦在于,年轻的他与提前老去国家之间的抗争。
也许他的痛苦在于,内心的真挚闪亮与黑暗社会的抗争。
他一定在抗争,所以他的音乐才充满能量,在音乐中释放能量后,他除音乐之外的生活只落的寡淡。
他瘦的有些皮包骨了,连眼窝都深陷下去,他穿普通的外套,吃普通的炒饭,不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却说在音乐中的自己足够开放,他此番话语的真实在他的音乐中能感受的到。
朴树活在找到自我的过程中,二十岁如是,四十岁如是,老去依然,他必须承担他的自命不凡。他深切地知道他比别人多了些才华,却羡慕着外国人的放松与自信。他说自己自命不凡,却又说自己缺乏自信。他想找到真正的自我,又想在他的音乐中剔除自我。
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所以他的歌里有温暖。
他说这个社会需要民谣,但不应该沉溺于民谣。
这个社会为什么需要民谣?因为需要这样的朴质与纯粹,而不应沉溺民谣,则在于人还是要从理想中回到现实,想办法应对这个提前老掉的社会?
我不知道朴树的答案是怎样。但他说服了自己,他要在这个提前老掉的社会里,看到光,也终于从十几年的沉寂中走出来,制造光。
这个社会能有多少光,就在于有多少人在寻找像朴树这样的光源。看见光,才能感受到温度,才会有成为光的希冀。
这仍旧不会是朴树最终的样子,正如他所说,像他这样的人很难感受到满足感,为此,他将长久地用力去寻找,用力去创造。
这个过程他开心吗?恐怕痛苦要比开心多得多。而他是个聪明人,为什么要做让自己痛苦的事?
因为这是自命不凡的他必须承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