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培育
每年的寒暑假,我大致都会去不同的地方游历。这并非是对盲目跟风旅游的拥簇,而是对遍历山河、身心俱洗的热衷。我想这种特性是我与生俱来的。这个寒假,我便游历了湖南长沙,去了鼎鼎大名而又名副其实的岳麓书院。说是游历,其实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看。先不说五十元门票的景点化,单是只看着那些空房子而不见斯人便有一种人去楼空的凄凉感。但是还是有所收获的——即便是只看着那些空房子。
岳麓书院始建于西晋时期,经宋明清三朝数百位学者的传承和发扬而越发蔚为壮观。书院内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飞檐走壁、廷庙高堂、青翠园林、讲堂宿舍,布局合理而又巧妙,规格大气而又正派,使人置身其中便肃然起敬。因为是古代的建筑,便使人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想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初次相见便会是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是同窗好友。
虽然建筑美轮美奂,但是一个书院的核心还属其惊世骇俗的教育之魂。在古代,不论是本就在岳麓书院教学的讲师,还是来岳麓书院访问的学者,都是赫赫有名之人。周武始兴岳麓书院,程颢程颐游历学院,张栻朱熹举行“朱张会讲”,陈钢再兴岳麓书院,王守仁来此讲学,吴世忠扩建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一兴一毁再兴之中,岳麓书院也有了属于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灵魂。
在这些学者之中,我最在意的,就是程颢程颐两兄弟了。程颢,河南洛阳人,生于官宦世家,是宋朝理学的创始人,史称豫国公。他一生著述丰厚,后人编著《经说》、《伊川先生文集》等书来记述他生前思想主张。理学,便是程颢程颐的最大成就。
“理”便是天理,理学主张“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万事皆处于理”,“有理则有气”。按照这个大前提,那么现行的社会秩序便是天理,因为万事万物皆依循社会秩序而行,遵循,便是合天理,否,便是逆天理。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天理”便是封建道德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君臣,父子,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儒家的意味了。
但是儒家也不仅仅是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它令我们着迷并发人深省之处还有关于人性的探讨。人性本善,这是连五岁幼童都耳熟能详的句子,其实,也是儒家的经典教义。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所以,若存天理,便灭人欲。
其实,这也可以延伸到现代教育上来。手机、网络、电视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里面的世界似乎别样的丰富多彩。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便是一个最大的染缸。网络内容的无选择性会让各式各样的信息出现在青少年的耳边,甚至脑中。他们不懂得选择和规避而吸收了所有的内容。有益的内容很多,但是也不能排除有害的信息;善的信息很多,但是也不能排除充斥着欲望的信息。冷漠、色情、欺压、撒谎未免不会出现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这个时候,教师们就要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气魄去引导和帮助青少年。
给青少年创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是首要任务。这件事听上去简单,可实际要做起来却相当困难。简单地没收手机或者隔绝电脑虽然暂时有效,却不是最根本的做法。因为这不仅屏蔽有害的信息,也会隔绝有益的信息。所以,在暂时隔绝电脑的基础上,还要教会青少年在给予全部信息的情况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被不良的信息带着跑,而是自己去取用有益有善的信息。这是一生受用的分辨能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青少年积极向善,拥有良善的品质和强大、无可撼动的内心。
人性本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信仰所在,既是信仰,又何以难以实施?这也是摆在现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记住,教育向善不是把恶砍掉之后再栽植善,而是如程氏兄弟所说的那样,把污浊之气排除之后守住本心。
栩慈sei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短篇小说 | 双胞胎的秘密(下) (1人喜欢)
- 短篇小说 | 双胞胎的秘密(上) (1人喜欢)
- 短篇小说 | 风絮未满
- 被骗至缅北遭五年囚禁 亲历者披露缅北非人世界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