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笔记9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云卷云舒
译文:反对标榜圣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民众就会获得百倍的利益;当社会上不需以仁义作宣传口号时,民风就回到了父慈子孝的淳和境地了;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那么自然不会有盗贼作奸犯科。为什么要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项东西呢?这个哲学道理发挥起来太多太多,一言难尽,因此暂不讲它,只要把握住这个观念就行了,所以不需一大堆道理来解释,只要从实际生活便可体会:保持朴素无华的天性,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减少利己的私心,削弱对名利的欲望;摈弃为官的圣智之学、或巧诈文饰之学,那么就没有什么扰患了。
解读:本章老子假设自己为治国者,则会遵循“道”如何执政施为来实现“无为”之道。
老子生前所处的年代为春秋时期,那个时代礼乐开始崩坏,各国诸侯明面上虽然仍然以周朝为尊,但私下勾心斗角,并开始在军事上相互攻伐。这个时期涌现出很多善于奇谋异术的高人,为各国诸侯出谋划策,由此更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纷争,由此各国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也日益增多。所以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不招揽这些所谓的圣人智者,当时的战争冲突就不会加剧。同样的,那个时候提倡的“仁义”,成为了一种工具,被用在沽名钓誉上了,作为追逐名利的堂皇的旗号;被用在打压政敌上,成了党同伐异的利器。,越是特别强调仁义,越是尔虞我诈,毛病百出。所以老子认为,只有彻底打倒这种名义上的“仁义”,才能找回人心中符合天性的“孝慈”。同时,老子认为不要重“巧”术、“利”器而轻“道德”,否则就是在培养盗贼。
老子提出了上述的道理后,接着给出了他认为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因为上面列出的这三种不良风气,其源头来自于圣智、仁义、巧利这三项东西,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从源头上消减起因,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好的结果,这也正是符合“道”的施为模式。
针对“仁义”的滥用,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解决办法,即去除那些虚名口号,提倡回归到原始天然的淳朴状态,这其实是把口号化的“仁义”回归到接人待物的行动上,消除了假仁义。针对“巧利”的私心杂欲,老子以“少思寡欲”对之。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子并没有叫人做到彻底无欲,他也知道不可能让人消除所有的欲望,所以他这里其实提倡的只是消除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望,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合格了。
昨天我把“绝学无忧”放到后面一章进行解读,今天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经过仔细对比思考,认为“绝学无忧”应该放在本章内更合适一些。但是我还是坚持一点,老子提倡的“绝学”,并不是叫人抛弃所有的知识学术,而是特指抛弃那些为官的圣智之学以及巧诈文饰之学,这些学问对应本章中的“圣智”之学,这些政治学,军事学的知识反而会加剧国家之间的纷争纠纷,让老百姓陷入战乱之苦,老子反对的只是这方面的学识,他并不反对那些可以帮助人类良性发展,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和思想,他自己创立的道家思想就是这类学识。如果他真的反对所有的学识,就根本不会留下《道德经》这样的著述。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云卷云舒
译文:清静自然,纯和平淡的上乘社会秩序被破坏后,才会用仁义来作为民众行为的补充指导;智巧、技能发展进步了,虚伪和权谋也从中滋生了;父子、兄弟、夫妇等人伦大多逆伦叛上,不敬不爱,才会认识到孝顺、慈爱等人伦的可贵;整个国家陷于混乱,面临崩溃,才会衬托出忠臣的力挽狂澜、一柱擎天。
解读:本章老子用辩证思维模式来解读社会上大力宣传、颂扬的某些口号的背后是什么。虽然老子的这种思维模式有点过于极端,但不能否认,当某些口号被大肆吹捧,滥加利用时,的确会出现他这段话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老子根据“道”的演变规律指出,如果某些表面上听起来很好的口号,被当世的统治者大力推广颂扬,其实恰好说明正是因为已经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乱象,统治者才不得不用这些口号来欲盖弥彰。正如某句话所言:一个人炫耀之后期望能得到的,才是他真正所缺少的。
老子这几句话,从字面上粗浅一看,似乎非常反对儒家提倡仁义道德,但有几点我们必须注意。
第一,老子在世的那个时代,正是春秋时期,社会面临转型时的种种变动,一个新社会形态逐渐形成,这中间产生了很多病态的现象。老子在此病态社会中,体会出他的人生哲学,才会有这样的说法。他的话,乍看起来是唱反调,但仔细研究一下,这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正面教育。第二,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说法,未免失之太刻薄,但这也是爱之心切,所以责之更严。
其实,孔子代表儒家的思想,与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在理上是一贯的。我们中国讲“仁义”思想,春秋以前也有这种观念,但很少刻意提倡。为什么?那时社会上背情绝义的病态较少。我常说,中国文化里头,经常提到“孝道”,与世界其他文化相较,孝道是中国特有的优点,其高明可贵之处,无可置疑。但这同时也说明了,这几千年来,我们不孝之举太多了,因此孔子才不得不提倡孝道。同样地,社会上不仁不义的故事层出不穷,所以圣贤们才用心良苦,提供这服“仁义”的药方,希望社会有所改善。孔子是个文化医生,他把当时文化中的疑难杂症诊断出来,投以对症的药石,尝试解决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
老子也是个医生,但他是研究医理的医生,也就是医生的医生。他认为儒生们开的药方,对是对,但是药吃多了,难免又会出毛病,副作用在所难免。光讲仁义道德,说得天花乱坠,有人自然要加以利用,做出假仁假义、欺世盗名之事,结果弄巧成拙,照样害人。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病态最为严重,强调仁义,便最积极。老子身处其境,讨厌这种风气,所以从反面来对症下药。其实老子并不反对这些,他只是要我们预防其中可能产生的不良作用而已。
此即儒道二家的态度差别之处,但是道理是相互贯通的。每一件事,皆有其正反两面,我们同时必须考虑到。或者时间久了,思想搞不通,走了样;或者某一个观念流行多年,时迁境移,已不合宜,并且流弊丛生,失其原意,这就要懂得《大学》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道理了,此时必须知道变通。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云卷云舒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自己干成的”。
解读:本章老子描画了他的理想国政治蓝图。
第一句四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从古到今的时代或时间顺序,而是指为治理好坏的统治状况。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正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
在老子的观念上,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不过,老子的这个政治蓝图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要达成他所描绘的这种理想治国蓝图,首先该国的统治阶层,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都有圣人般的德行,全都能按照老子所说的实行“无为而治”。很多时候,即使最高层的君王以及其中央内阁的部分大臣有着圣人的德行,但下属官僚集团,以及附属于官僚集团的胥吏阶层,不可能都是圣人。官场上永远都是坏官的人数和比例远远高于好官,如何解决官僚集团和胥吏阶层对百姓的贪腐欺压,从古至今都是尚未解决的政治难题。老子在前面提到了“小国寡民”的一种构想,或许这正是他试图解决上面这个难题的一种思路。如果国家人口数量很少,类似原始社会的部落制那种模式,或类似目前扁平化管理的商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最高统治者不需要官僚胥吏的协助,每天可以直接面对最下层的老百姓,这样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他上面提出的这个政治蓝图。
但是,在没有战乱饥荒天灾等因素的影响下,人口必然会增长,相应的会需要生产出更多的生活物资及精神食粮。这必然会要求国土面积的扩大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由此必然会导致官僚以及胥吏的出现。还有,圣人的后裔并不一定也会有圣人般的德行。久而久之,随着国土以及人口的增长,统治阶层的传承,小国寡民的模式必然会被更加臃肿庞大的模式所取代。到了这个情况后该如何解决相应的政治问题,老子并没有给出可行的方案。或许,这个时候的“无为”不再是简单的顺其自然的施为,而是要借鉴自然界那种多物种和谐共生的生物圈模式,来构建出更合适的政治制度。之前看过道金斯写的《盲眼钟表匠》,里面提到了复杂生命的演化是累积渐变+天择的过程,或许,这种模式也正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演化规律,只不过我们的演化速度太慢,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很难经历到量变到质变的跃升点,所以每一代人都会发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