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袭来 万劫不复
凌晨 挑灯夜读 。对于东野圭吾的书 一直有着这样的痴迷 。一本《恶意》,看时心生寒意读完惊艳万分。若说最早接触东野的《白夜行》 凶犯是为了挚爱而粉身碎骨,那么《恶意》中的凶犯则是心生恨意而万劫不复。作为东野圭吾四大巅峰之一,《恶意》真有其独特之处。在全书三分之一处,凶手就已然落网,剩下的最大的疑惑,就是他的杀人动机。看到此处,读者的兴趣并没有因为知道凶手是谁而减少,反而陷入思考,他为什么杀人?又为什么精心设下迷局掩盖他的动机?那是 一些不知从何而起的轻蔑,鄙夷,变成无边的恶意,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等你回头看,却发现这一切竟是那么的无从说起,却又无法忘却,像影子,紧紧的跟随着你,慢慢的变成了你,取代了你。
书中每一章节 都以凶犯野野口 与 警官加贺的不同视觉来层层推进,两者都以第一人称的表述方式 一方布局设疑 另一方来破局解密 ,一点点的逐一还原了凶案的始发及案犯的行凶动机。书中的描写,对一件事和一个人的看法,看上去像是事情的本来面貌,却又在不断地反转再反转,处处充满着欺骗。《恶意》对于东野圭吾来说,无疑是在超越,超越的不仅是他自己。一直以来都觉得侦探小说是不可以过早地暴露底牌的,嫌疑人总会在最后一章里才暴露出他的身份,提早暴露简直就是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事实上,侦探小说到底可不可以这样写,东野给了这种写法的一种可能。他已经毫不在意提前暴露身份,致使小说第二章就锁定了嫌疑人。可是读者仍有好奇,那就是他的犯罪动机。东野不卖关子,仅在接下去的一章就开始分析,很快又得到了读者所期待的“动机”的答案。东野的高明之处还没有完,他引导读者从警官加贺的视觉看来 自认为的“动机”也是不纯的,很快,他开始写出几章貌似与剧情不相关的事,但是,这些又都在后面有所交代,以便于推翻前面所写的案件的所谓“真相”。就像书中的那句话:“要杀人之前,先想好杀人动机,这恐怕是前所未闻的事。”《恶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很多侦探小说正纠结于分析凶手作案手段之时,东野圭吾思考的是作案动机,并对此大做文章。这就是为什么,东野不怕谜底过早揭开的原因所在。想起东野的另一部《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案犯同样是在给探案的刑警处处布局,但其作案动机却与《恶意》中的野野口要单纯许多。相对于《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已先后被中 日 韩三国的知名导演作为创作原型以电影 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幕来看,《恶意》应该更有创作挖掘的空间与深度吧。特别期待 能有一天在荧幕上看到《恶意》这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