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景芳周大姐烧麦
早上路过烧麦店子,想念记忆中的味道,虽然吃过早饭,也拐了进去。
杭州的美食江湖之中,以XX大姐为民的店子大多在各自领域很有话语权,而且一定要冠上地名,以示地盘。比如景芳周大姐烧麦、湖滨胖大姐臭豆腐。
一进店里就被与户外没差多少的温度镇住了。一楼的商铺,门口是收银台,外间左面摆着两张桌子,右边是一排吧台,吧台上方是本地媒体对店铺的报道。内间是厨房,几个师傅正在忙活。
“也太热了吧,空调有没有开啊。”点单前,我愁眉苦脸地抱怨道。
“你们老板娘现在做不做了啊?”我八卦道。短短二三年间,景芳周大姐烧麦店在杭州迅速扩张,资本注入后,已经有了五家分店。
“做的吧,现在店是她女儿在管。”收银的店员心不在焉地回答。
我点的鲜肉冬笋烧麦一笼6个,小馄饨一碗15只。
上菜速度还算快。烧麦顶上的皮有点硬、有点干。可能是包好后时间久了?还是存放在冰箱,把皮冻硬了?
往烧麦里倒了点醋去腻。没吃吃出鲜味。
馄饨是大馄饨的缩小版,中间肉有点红,不知道是不是没烧熟。
这两样都不够让人影响深刻。远不如当年用破碗、破调羹吃的味道。
一抬头,看到墙角有两个蜘蛛网。内间的厨房里,不锈钢流理台上屯着十几塑料碗的绿豆汤。身边是来来去去的外卖小哥。这不像是小饭馆,倒像专门外卖的站点。
********
大学时的一个暑假(似乎是大二?),正坐在床上刷微博,是的,那时候还没有微信,突然刷到一个本地账号推的烧麦,就在住的景芳小区里,而且就是隔壁block。
那是第一次看到我们小区出现在杭州的美食江湖上,作为小区常住居民,有种必须去捧场的使命感。
于是,大夏天的早上,摸索去了烧麦店。当时是在景芳三区的一个地下车库。
低矮的车库里没有隔断,一半是厨房,炉子上累着好多层小笼,两张油腻腻的桌子在另一端,桌椅七零八落,木头的、塑料的,像是从四面八方捡来的。车库外面还摆着几张破旧桌子。车库里拥着不少附近的居民,汗衫背心赤膊,短裤睡衣拖鞋,还有拿着家里大口搪瓷杯来装馄饨的。
一笼烧卖10个,小蒸笼里垫着棕绑。小馄饨用海口碗盛着,一个个圆润似小金鱼,馄饨皮像金鱼尾似的散在紫菜之间。
“你是不是也是看微博来的啊?!最近跑来好多人,我包包(烧麦)都来不及
!”老板娘很气愤,大声抱怨突然增多的客流带来的工作量。早上四点就要起来干活,小店开到中午,下午受是店铺,一年到头没个闲。
老板娘飞速包着烧麦,应付着街坊邻居的需求,同时指使着老板搬动跑西。“你去超市买点肉回来!不够了!”
老板得令,抄起篮子,从车库旁边的小道跑去超市。
她的女儿在刚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十分可观,都是卖烧麦的钱支撑着开销。
“我是不要开店的。做烧麦最要紧的是这个皮子,天天擀皮子累都累死了。”
老板娘是杭州本地人,嫁给了外地来的老板。当时的杭州女人似乎把嫁给外地人作为下选,带着一股不平。夫妻俩一脸风霜,中年发福,女人带着生活磨砺出来的利落、强干,男人的存在感就弱很多,顺着老婆孩子的老实男人的形象。
那时候,这两夫妻也没想到过了些年自己会拥有连锁小吃店吧。
杭州的美食江湖之中,以XX大姐为民的店子大多在各自领域很有话语权,而且一定要冠上地名,以示地盘。比如景芳周大姐烧麦、湖滨胖大姐臭豆腐。
一进店里就被与户外没差多少的温度镇住了。一楼的商铺,门口是收银台,外间左面摆着两张桌子,右边是一排吧台,吧台上方是本地媒体对店铺的报道。内间是厨房,几个师傅正在忙活。
“也太热了吧,空调有没有开啊。”点单前,我愁眉苦脸地抱怨道。
“你们老板娘现在做不做了啊?”我八卦道。短短二三年间,景芳周大姐烧麦店在杭州迅速扩张,资本注入后,已经有了五家分店。
“做的吧,现在店是她女儿在管。”收银的店员心不在焉地回答。
我点的鲜肉冬笋烧麦一笼6个,小馄饨一碗15只。
上菜速度还算快。烧麦顶上的皮有点硬、有点干。可能是包好后时间久了?还是存放在冰箱,把皮冻硬了?
![]() |
往烧麦里倒了点醋去腻。没吃吃出鲜味。
馄饨是大馄饨的缩小版,中间肉有点红,不知道是不是没烧熟。
这两样都不够让人影响深刻。远不如当年用破碗、破调羹吃的味道。
一抬头,看到墙角有两个蜘蛛网。内间的厨房里,不锈钢流理台上屯着十几塑料碗的绿豆汤。身边是来来去去的外卖小哥。这不像是小饭馆,倒像专门外卖的站点。
![]() |
小姑娘在凳子上扭啊扭 |
********
大学时的一个暑假(似乎是大二?),正坐在床上刷微博,是的,那时候还没有微信,突然刷到一个本地账号推的烧麦,就在住的景芳小区里,而且就是隔壁block。
那是第一次看到我们小区出现在杭州的美食江湖上,作为小区常住居民,有种必须去捧场的使命感。
于是,大夏天的早上,摸索去了烧麦店。当时是在景芳三区的一个地下车库。
低矮的车库里没有隔断,一半是厨房,炉子上累着好多层小笼,两张油腻腻的桌子在另一端,桌椅七零八落,木头的、塑料的,像是从四面八方捡来的。车库外面还摆着几张破旧桌子。车库里拥着不少附近的居民,汗衫背心赤膊,短裤睡衣拖鞋,还有拿着家里大口搪瓷杯来装馄饨的。
一笼烧卖10个,小蒸笼里垫着棕绑。小馄饨用海口碗盛着,一个个圆润似小金鱼,馄饨皮像金鱼尾似的散在紫菜之间。
“你是不是也是看微博来的啊?!最近跑来好多人,我包包(烧麦)都来不及
!”老板娘很气愤,大声抱怨突然增多的客流带来的工作量。早上四点就要起来干活,小店开到中午,下午受是店铺,一年到头没个闲。
老板娘飞速包着烧麦,应付着街坊邻居的需求,同时指使着老板搬动跑西。“你去超市买点肉回来!不够了!”
老板得令,抄起篮子,从车库旁边的小道跑去超市。
她的女儿在刚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十分可观,都是卖烧麦的钱支撑着开销。
“我是不要开店的。做烧麦最要紧的是这个皮子,天天擀皮子累都累死了。”
老板娘是杭州本地人,嫁给了外地来的老板。当时的杭州女人似乎把嫁给外地人作为下选,带着一股不平。夫妻俩一脸风霜,中年发福,女人带着生活磨砺出来的利落、强干,男人的存在感就弱很多,顺着老婆孩子的老实男人的形象。
那时候,这两夫妻也没想到过了些年自己会拥有连锁小吃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