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志愿者症候群(1)
FIRST影展结束,与去年不同,没有了刷爆朋友圈的《中邪》,却至少有三个公号——反派影评、文慧园路三号、VICE——发出了有关志愿者和志愿者体验的文章,除了老好人奇爱博士,其他两篇文章均站在了批判的立场上。志愿者群随后开始互撕,大有给持异见者关牛棚戴高帽之势,又终于在几个红包后恢复了貌合神离的平静。我倒反而开始失语。一是感觉值得写的事已经被别人说过了,再是于二元对垒的形势下,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某一方的话语逻辑,忘记自己究竟要干什么。
反正只是一个愚人,讲述一些充满喧哗与躁动的故事,真的不必从中寻找意义。把影展视作精神伊甸的继续高潮下去,绕路走好。浩荡的革命队伍中,走资派还在走,投降派一直有,想必不差我这一个。
一.缘起和录取
我不是一个很有奉献精神的人,报名志愿者纯粹是因为有朋友想报,顺便拉上我。但人家最后没去,我倒是去了。
考核分为初试复试终试,初试就是填表,我报的执行组没什么技术含量,也就不涉及什么具体的技能考查。复试要视频回答问题,几个问题任选两个,我也录的比较凑活,在脏乱差的男生宿舍里,一个哥们帮我举着相机,另一个哥们把我写的词放大到初号给我题词,我自己手里拿着个手机录音,后来发现音质还不如相机自带的收音。。。要求三到五分钟,我把两段合到一起是2分40多秒,实在没办法加了两段字幕,把我回答的两个问题题目抄了一遍。终试是和考核官聊半个小时,中途他问我觉得first三大体系哪个最好,我当时就连三大体系是哪三大都不知道,然后考核官就当场给我讲解了一遍。正巧那几天正赶上北影节抢票(我是第一批报名的),我二话没说给考核我的小姐姐拉了几个转票群,不知道这和我最终的录取有没有关系。
个人认为,几篇公号的文章多多少少地把这个选拔过程妖魔化了。我是在去完五四发布会以后再知道”FIRST”要大写的,也没怎么转发过影展的官方推文,更没时间看那个动不动就几百上千条的微信群。我不知道考核官是怎么工作的,但从影展工作中的一团乱麻看来,考核官要是能详细统计我们的每条朋友圈和每次聊天发言就真是见了鬼了。
初试群、复试群、终试群、志愿者大群、各组小群。。。集齐十个微信群,差不多就可以成为3000人中被最终录用的100人之一了。去西宁之前,还有一次电话考核。而在电话考核之前,我先去了五四发布会。
位于五棵松耀莱杜比厅的五四发布会,座位上的每一瓶水的FIRST logo都是志愿者贴上去的,每一个礼品袋都是志愿者一个个装的。虽说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但在给几百件FIRST主题T恤按码装袋后,我还是忍不住想到《摩登时代》。2号到4号,组委会提供一天住宿,给每4个人定了一间酒店2人标间。不过订了基本也白定,当天在影院搞到凌晨4点,第二天上午又出发去干活了。
FIRST是不是一个“传销”组织,我不知道,但那确实是一个工作琐碎和无聊到让我想一走了之的组织,不过我和组织内的其他人持有一样的道德,并且决心不会让刚刚结识的朋友因为自己的一走了之而承担更多的工作。
装了几百件衣服后,我记住了几个名字:骜 帅 涛 剌 博。。。这几个名字将是我这个不甚合格的志愿者能通过电话考核的关键。我认不全主创,记不住评委,去了现场却不知道五四发布会在哪里直播。“说出五位志愿者的名字”,只有这个问题我脱口而出。
二.混乱
7月18号,我和同组的两位女生一起到达西宁。海拔两千多米,火车上没喝掉的几盒酸奶都鼓了起来。
7月19号晚,志愿者动员大会。前有王朔和市井喜剧,现有微博段子,我和我的同代人(很不好意思,代表一下大家),大概是相当犬儒的一代,习惯于以庸常的陈词滥调对抗一切低沉或激昂的神圣语调,而不习惯哭,不习惯被感动。但恰恰,李子为的手段和习惯背道而驰。志愿者动员大会成为了高考百日誓师和主创诉苦大会的怪异结合体。分明还什么也没发生,就打算让我们和她一起哭,一起笑,别开玩笑了,怎么可能。
正式的放映从21号开始,在这之前,我们给每个要来我们影院的导演做了拼拼豆豆,并在没看片也不知道导演是什么人的情况下写了祝福词,贴了一面海报墙。干不了什么有意义的工作,但反正不会让你闲着。
我摘了志愿者牌后做的的第一件事,就是发了条朋友圈,给北影节上影节资料馆道了个歉(这句话后来还被思源引用在了反派影评的文章中,嘿嘿),因为整体过程错误百出,混乱不堪。
记不清是放映学院精神短片集还是竞赛入围短片集了,中途一个短片放完后,放映室里的操作员直接打开了场灯。可能片子也不怎么好看,许多如释重负的观众直接退场了;25号贝拉塔尔和娄烨的电影论坛,一点半开始,我在一点二十五的时候,还在帮工人师傅从楼下往楼上搬音响;影展期间影院空调经常坏,不光志愿者和观众,25号差点把贝拉塔尔和娄烨一块热死在影院。。。
最乱的,大概是影展的赠票设置了。电影论坛、闭幕典礼都不对外售票,而获得赠票的方式,竟然是”和影院的志愿者组长聊聊,看你合适就给你”。在临开始前一天,赠票配额又从10张猛然增加到60张。前几天影迷们死求赖求拿不到的票,从金条变成越南盾,随便甩都甩不光。唯一能安慰悻悻而归的影迷们的是,据说电影论坛的主持人特别智障,塔尔和娄烨也没聊出什么干货。
在耀莱影院的放映即将结束,所有宣传物料没几天就要撤走的时候,楼下突然多出一块展板,需要专门负责干活的执行组——我、捷、晗、梓去填满它。为什么宣传物料会在临近尾声的时候突然降临?这事谁也没给过我们解释。更不巧的是,用我们私下开玩笑的话说,同组的三位女同志都是强迫症晚期患者,她们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了这块在我看来不合时宜展板。
当天放映结束后,十多个人走在去吃饭的路上,三个女生突然表态:“我们不饿,我们现在就要去贴展板!”说好了是我们四个一起干的活,于情于理我都必然不能去吃饭啊。展板贴完,吃饭的事又重新提上了议程。“我们不饿。”依然很团结,依然异口同声。在组长琛哥的提议下,我们还是走进了附近也许是唯一一家没打烊的拉面馆。您说咱都进来了,您就给个面子吃一口?“我们不饿。”于是我吃了这辈子最尴尬的一顿饭,几个人看看手机,看看我,又看看手机,又看看我。。。
翌日,李子为发话,展板的背面也要贴,于是昨日的剧情开始重演。贴了一半,一向干燥的西宁下起了雨,真是万幸。
雨一直下,气氛也还算融洽,倒是把展板上的胶都泡坏了。没有任何嘲讽和轻蔑,只是面对这块展板,我会忍不住思考这一切的意义。
反正只是一个愚人,讲述一些充满喧哗与躁动的故事,真的不必从中寻找意义。把影展视作精神伊甸的继续高潮下去,绕路走好。浩荡的革命队伍中,走资派还在走,投降派一直有,想必不差我这一个。
一.缘起和录取
我不是一个很有奉献精神的人,报名志愿者纯粹是因为有朋友想报,顺便拉上我。但人家最后没去,我倒是去了。
考核分为初试复试终试,初试就是填表,我报的执行组没什么技术含量,也就不涉及什么具体的技能考查。复试要视频回答问题,几个问题任选两个,我也录的比较凑活,在脏乱差的男生宿舍里,一个哥们帮我举着相机,另一个哥们把我写的词放大到初号给我题词,我自己手里拿着个手机录音,后来发现音质还不如相机自带的收音。。。要求三到五分钟,我把两段合到一起是2分40多秒,实在没办法加了两段字幕,把我回答的两个问题题目抄了一遍。终试是和考核官聊半个小时,中途他问我觉得first三大体系哪个最好,我当时就连三大体系是哪三大都不知道,然后考核官就当场给我讲解了一遍。正巧那几天正赶上北影节抢票(我是第一批报名的),我二话没说给考核我的小姐姐拉了几个转票群,不知道这和我最终的录取有没有关系。
个人认为,几篇公号的文章多多少少地把这个选拔过程妖魔化了。我是在去完五四发布会以后再知道”FIRST”要大写的,也没怎么转发过影展的官方推文,更没时间看那个动不动就几百上千条的微信群。我不知道考核官是怎么工作的,但从影展工作中的一团乱麻看来,考核官要是能详细统计我们的每条朋友圈和每次聊天发言就真是见了鬼了。
初试群、复试群、终试群、志愿者大群、各组小群。。。集齐十个微信群,差不多就可以成为3000人中被最终录用的100人之一了。去西宁之前,还有一次电话考核。而在电话考核之前,我先去了五四发布会。
位于五棵松耀莱杜比厅的五四发布会,座位上的每一瓶水的FIRST logo都是志愿者贴上去的,每一个礼品袋都是志愿者一个个装的。虽说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但在给几百件FIRST主题T恤按码装袋后,我还是忍不住想到《摩登时代》。2号到4号,组委会提供一天住宿,给每4个人定了一间酒店2人标间。不过订了基本也白定,当天在影院搞到凌晨4点,第二天上午又出发去干活了。
FIRST是不是一个“传销”组织,我不知道,但那确实是一个工作琐碎和无聊到让我想一走了之的组织,不过我和组织内的其他人持有一样的道德,并且决心不会让刚刚结识的朋友因为自己的一走了之而承担更多的工作。
装了几百件衣服后,我记住了几个名字:骜 帅 涛 剌 博。。。这几个名字将是我这个不甚合格的志愿者能通过电话考核的关键。我认不全主创,记不住评委,去了现场却不知道五四发布会在哪里直播。“说出五位志愿者的名字”,只有这个问题我脱口而出。
二.混乱
7月18号,我和同组的两位女生一起到达西宁。海拔两千多米,火车上没喝掉的几盒酸奶都鼓了起来。
7月19号晚,志愿者动员大会。前有王朔和市井喜剧,现有微博段子,我和我的同代人(很不好意思,代表一下大家),大概是相当犬儒的一代,习惯于以庸常的陈词滥调对抗一切低沉或激昂的神圣语调,而不习惯哭,不习惯被感动。但恰恰,李子为的手段和习惯背道而驰。志愿者动员大会成为了高考百日誓师和主创诉苦大会的怪异结合体。分明还什么也没发生,就打算让我们和她一起哭,一起笑,别开玩笑了,怎么可能。
正式的放映从21号开始,在这之前,我们给每个要来我们影院的导演做了拼拼豆豆,并在没看片也不知道导演是什么人的情况下写了祝福词,贴了一面海报墙。干不了什么有意义的工作,但反正不会让你闲着。
我摘了志愿者牌后做的的第一件事,就是发了条朋友圈,给北影节上影节资料馆道了个歉(这句话后来还被思源引用在了反派影评的文章中,嘿嘿),因为整体过程错误百出,混乱不堪。
记不清是放映学院精神短片集还是竞赛入围短片集了,中途一个短片放完后,放映室里的操作员直接打开了场灯。可能片子也不怎么好看,许多如释重负的观众直接退场了;25号贝拉塔尔和娄烨的电影论坛,一点半开始,我在一点二十五的时候,还在帮工人师傅从楼下往楼上搬音响;影展期间影院空调经常坏,不光志愿者和观众,25号差点把贝拉塔尔和娄烨一块热死在影院。。。
最乱的,大概是影展的赠票设置了。电影论坛、闭幕典礼都不对外售票,而获得赠票的方式,竟然是”和影院的志愿者组长聊聊,看你合适就给你”。在临开始前一天,赠票配额又从10张猛然增加到60张。前几天影迷们死求赖求拿不到的票,从金条变成越南盾,随便甩都甩不光。唯一能安慰悻悻而归的影迷们的是,据说电影论坛的主持人特别智障,塔尔和娄烨也没聊出什么干货。
在耀莱影院的放映即将结束,所有宣传物料没几天就要撤走的时候,楼下突然多出一块展板,需要专门负责干活的执行组——我、捷、晗、梓去填满它。为什么宣传物料会在临近尾声的时候突然降临?这事谁也没给过我们解释。更不巧的是,用我们私下开玩笑的话说,同组的三位女同志都是强迫症晚期患者,她们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了这块在我看来不合时宜展板。
当天放映结束后,十多个人走在去吃饭的路上,三个女生突然表态:“我们不饿,我们现在就要去贴展板!”说好了是我们四个一起干的活,于情于理我都必然不能去吃饭啊。展板贴完,吃饭的事又重新提上了议程。“我们不饿。”依然很团结,依然异口同声。在组长琛哥的提议下,我们还是走进了附近也许是唯一一家没打烊的拉面馆。您说咱都进来了,您就给个面子吃一口?“我们不饿。”于是我吃了这辈子最尴尬的一顿饭,几个人看看手机,看看我,又看看手机,又看看我。。。
翌日,李子为发话,展板的背面也要贴,于是昨日的剧情开始重演。贴了一半,一向干燥的西宁下起了雨,真是万幸。
雨一直下,气氛也还算融洽,倒是把展板上的胶都泡坏了。没有任何嘲讽和轻蔑,只是面对这块展板,我会忍不住思考这一切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