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与西方不同的俄罗斯
即使在莫斯科的国际机场,也找不到一份英文报纸。几乎已成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在俄罗斯市场却不大,这一方面说明以“第三罗马”自诩的俄罗斯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不以为然(早期托尔斯泰时代的俄罗斯贵族都是以讲法语为荣),另一方面也说明俄罗斯融入西方并非那么容易。脱亚入欧,是自彼得大帝就孜孜以求的梦想,并不惜代价,在波罗的海的泥滩上从零开始建造新的首都——圣彼得堡。然而,时间过去了几百年,从彼得大帝时代东征西伐的俄国,到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俄罗斯一直是抗衡西方的主要力量,即使到了 21 世纪的普京时代,俄罗斯仍然在许多国际事务上与西方意见相左。刻意凸显自己与西方不同的俄罗斯,英语没什么市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在贝加尔湖,在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甚至在托尔斯泰的雅斯那亚•波良纳庄园,一波又一波的旅游者大都是操着各种汉语方言的中国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英语世界对俄罗斯却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俄罗斯的各种高水平著作(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传记),都是由西方学者用英文写出的! 一地的英语普及程度,或许可以说与其国际化程度是成正比的。俄罗斯游离于英语世界太远,对其本身而言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情。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