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人系列(三) —— 柳絮因风起
大家都记得,刘禹锡在名为《乌衣巷》的诗中写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里面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期住在乌衣巷的王家与谢家。我们从史书上知道,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有一个民间说法叫做“王与马共天下”,这里讲到的王也就是诗句里面王、谢中的王家,而马指的是皇族司马家。王家之所以犀利是因为有王导与王敦两人,至于王羲之等人写字作画还可以,搞政治军事是没有希望滴。作为东晋的奠基人之一,王导一直控制着朝堂,而其兄长王敦则是大将军,掌握着东晋王朝的军队。我们今天不讲王家的故事,只讲仅次于王家,在东晋“王谢袁萧”四大家族中排第二的谢家。
谢家最出名的人肯定是谢安,这是毫无悬念的,谢安就是谢家的精神支柱,就是所谓的扛把子。今天的主人公出生谢家,名叫谢道韫,对于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非常的陌生。谢道韫是谢安的亲侄女,她的父亲谢奕官至豫州刺史,而打赢了“淝水之战”的北府军统帅谢玄更是她的亲弟弟。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照理说是非常有文化涵养,非常幸福的。很遗憾的是,前者是对的,后者完全相反,她非常的不幸福,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幸,自己的命运就像那飘飞的柳絮,由天不由己。
据说在一个飘雪的日子,谢安带着自己的一群子侄游玩儿的时候,突然有心让这些子侄们作诗描述天空中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这时候谢安的其中一个侄儿就讲了一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空中飞舞的雪花比作有人大量撒盐,虽然有些牵强,也勉强说得过去。轮到谢道韫的时候,这位小姑娘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此奠定了她才女的地位,谢安由此对其另眼相看。
古代女子再有才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蔡文姬与李清照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谢道韫也遵循这常规套路:结婚生子,相夫教子。他的丈夫叫做王凝之,有人就会问了,这名字咋这么熟悉呐?没错,这孩子就是“书圣”王羲之的二公子,王献之的哥哥。但是,很遗憾的是,王凝之是王羲之孩子里面较差劲儿的,除了写字儿还可以之外几乎一无是处。
出身王家的王凝之就算是不学无术也是有高官可以做的,不久王凝之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与会稽刺史。这得益于当年神奇的“九品中正制”,这个保护士族的奇葩制度直到隋文帝上台才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度”,也是褒贬不一,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王凝之这家伙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分子,对流传于世,蠢蠢欲动的五斗米教深信不疑。不久,五斗米教的老大孙恩与其妹夫卢循造反,在东南之地攻城略地,而作为地方长官的王凝之只知道在家拜教,求老祖发慈悲不要让起义军打进来,这就是纯粹的唯心主义了,谢道韫苦苦相劝也起不到半点作用,真不知道王羲之两口子的家庭教育是怎么开展的。很快,孙恩的大军冲入城内,杀掉了王凝之及其所有的子女,何其悲也。目睹惨剧发生的谢道韫毫不犹豫的举起了长刀冲入敌人之中,只求死在此处,陪丈夫与子女一同而去,不忍睹视惨剧。我想,这之前她恐怕从未接触过兵器吧,一双只会写字作画的芊芊细手也能爆发出难以估量的能量,只因丈夫、孩子已惨遭毒手。
毕竟只是一位弱女子,谢道韫失手被擒。孙恩本来是一位非常残暴的人,但是也感念于谢道韫悍不畏死的精神与满腹经纶的才华,把她及其小外孙送回了老家。从此之后,谢道韫几乎足不出户,亲眼目睹了谢家以及东晋王朝的颓败与没落。在弟弟谢玄早逝之后,谢家再也没有一位能够左右朝堂的人物,夫家王家也开始走下坡路,整个人心若死灰,孤苦一人(子女都被孙恩大军杀光了,没有留下一个),只是在家整理谢家的文稿,以度残生,最终郁郁而终。
男权社会的女子的命运大多确实与这位谢家才女类似,如柳絮一般四处飘散,自己无力掌控自己的一切,只能随风飘零,不亦悲乎。
谢谢您的阅读,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