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弹】《深海利剑》展现中国潜艇部队最神秘一面
![]() |
2014年《解放军报》一篇通讯员文章,《锻造无畏的“水下尖刀”——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艇锤炼打胜仗能力纪实》,记录了中国海军组织的一次不打招呼的战备拉动中,海军372潜艇的潜艇支队支队长王红理作为指挥员,带领372潜艇紧急出航,潜入大洋,期间突然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失去浮力的潜艇急速掉向数千米深的海底。同时,372艇主电机舱管道因深海的巨大压力而破损、海水喷涌而入。危急时刻,全艇官兵开始了条件反射式的应急处理。3分钟内,他们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雾环境中,关闭了近百个阀门和开关,操作数十种仪器,最终排除险情,顺利上浮。即便这样,372艇在抢修一天后,带伤继续完成海上拉练,并挫败外军舰机的围追堵截,圆满完成战备远航任务,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 |
《深海利剑》正是以372潜艇的英雄事迹为蓝本而进行编排创作出来的。
潜艇作为国家的战略利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中国神秘的潜艇部队一直让很多军事爱好者着迷,而此次纪念建军90年之际,不仅推出了这部海军题材电视剧,而更是表现海军中潜艇部队的题材,可以说是大尺度的突破了。可以看出国家对军队形象的全面推广,更是看出对东海、南海局势的一次映射。通过影视剧作来推广海军的影响力,展现出中国海军的强大自信,现在的中国海军不再是那个窝在岸边挨打的北洋水师,而是能够“走出去”,并且能够进行海域护航的一支“中国力量”。
![]() |
本剧是导演赵宝刚暌违剧坛两年之后,再次执导电视剧,且是他导演生涯里首次拍摄军旅题材。同时《深海利剑》也是国内首部全面展示我国现代化海军实力与新时代潜艇兵真实生活的青春热血军旅题材电视剧,不管是导演,还是题材,可谓都是首次尝试。赵宝刚执导过的青春系列电视剧都成为了经典,而这次拍摄青春军旅是否能成为“海军版奋斗”,很是让人期待。
《深海利剑》的故事是,中国海军为了锻造一支能在未来战争中决战决胜的海上精兵,总部下令展开“T计划”火速在全国网罗各类人才,于是艇长吕奉光(王强饰)和心理专家金子晴(刘璐饰)来到海事大学,为正在研发的新型潜艇培育指挥型军官,以实现驱逐X国“黑鲨”级潜艇的战略目标。机缘巧合下,金子晴发掘到了天才少年卢一涛(高旻睿饰)。另一边,卢一涛的好朋友,自动化系的优秀毕业生姜耀(徐洋饰)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入伍通知书。卢一涛在经过金子晴、吕奉光一番直击内心的劝说后,终于打破了一直困扰自己的心理障碍,和姜耀一同来到潜艇学院,和天才鱼雷手韩冰洋(金禹伯饰),听觉异常灵敏的鹿宁(韩宇辰饰),二十岁的物理硕士席楠(袁布饰),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的高迪(张家鼎饰)共同组成了海军“T学员队”。
![]() |
不难看出,本剧里依然是每个角色都有他们自己特点――犹如选拔的人员都是从最强大脑节目中的成员一样。但是这也看出,人设还是老套路的设定,但是就是这样的人设,从前几集看,并没有真实的表现出来各个人的特色,而更多是用旁白将个人的特点讲出来罢了。比如姜耀,校领导全力推荐,但是就其在学校的表现,丝毫没有表现出性格阳光,积极向上,各方面无死角优秀,但是在剧情上,人设更像是这样,游戏狂人,痴迷游戏;面试迟到,没有时间观念;密封舱中模拟突发火情时表现出镇定自若,配的台词却是“我都生无可恋,我害你们干嘛”。不知道这样的设定怎么会被特招进“T”计划了呢?
然后是卢一涛,因为他是技术宅型人设所以性格怪异,朋友很少,但是一名能力极强的黑客。但黑他人系统的目的是做一名科学家,造一艘不会沉的潜艇。而且卢一涛自己以及家里人死活也不愿意去当兵,因为外公是当潜艇兵死的,所以十分忌讳。然而吕艇长一出马,立马愿意去了。之前因为外公死了,老妈不愿意放儿子去,后来又因为外公死了,愿意让儿子去。而这转折只因为吕艇长出马,把卢一涛的外公的事情就这样重复了一遍。
![]() |
大约是10年前,海润曾经拍过一部全面描述中国海军成长史的电视剧《沧海》,并在播出之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在那部剧集里,关于潜艇部队的部分虽然不多,但也特别抢眼,比如它解密了1970-1980年代中国海军在核潜艇技术上的突破和飞跃,从那部剧集的热播也可以看出,军事题材电视剧要想打动观众,首先要有“真东西”,所谓的“真东西”,其实就是剧情会对那些现代化武器和现代化战术有多大幅度的“剧透”;很显然,这也是《深海利剑》主打的一张王牌,尤其是在当下,在中国海军两艘航母业已下水,并在印度洋开始建立自己的海外军港之时,观众们和军迷们对它的期待也是非常饱满的。
总的来说,作为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剧,本剧大胆启用新生代演员,还有并不经常涉猎军旅题材的导演赵宝刚,并动用了新的拍摄技术,同时适当的展现了潜艇内部设备,这都是不小的突破。也希望在接下来的剧情上,能够真正的展现出当代青年从学生转为战士,从独生子女转为部队集体大家庭中的一员,这种当代青年中少见的精神层面上的转变。(文/朱五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