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一):都汉和田妈妈
![]() |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严歌苓。
说是“史诗”,但其实“史诗的大气魄大场景非严歌苓所长”,正如她自己所言,“一个女人的情感史就是她的史诗”,在她笔下,《一个女人的史诗》叙写的并非气吞山河的大气象,而是在国家命运、革命浪潮下,一个女人的情感、成长经历和家庭命运。严歌苓是不必刻意去追求“史诗”之“大”的,她笔下的“史诗”深含细致精巧、微妙婉转的韵致,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个个人物,个个精彩,小格局自有小格局的绝妙之处。现在回想,倒觉得它所写的看似是一个女人一生的感情追逐,两个家庭的命运纠葛,事实上未必尽然。
文章有点长,所以分成三篇。此为(一)。
【都汉和田妈妈】
都汉是个铁血柔情的军人。
“你别不放心我。我从井冈山一路打仗打到现在都不死,剿几个土匪会怎么样我?”,“他早就知道田苏菲的名字,不过他识的字里没有‘菲’,因此他就在练字的糙纸上写‘飞’、‘飞’、‘小飞’。”——看到这里你倒以为他是个大老粗武人了?只知舞刀弄枪扛大旗打硬仗?和才华横溢、浑身词汇的翩翩君子欧阳萸一对比,相形见绌。
但其实都首长比谁都要重情重义。在都汉带部队到广西剿匪的日子里,小菲和欧阳萸结婚了。都汉历经凶险,九死一生,最后爱一场,痛一场。不知这个粗鲁军人有没有在背地里懊恼悲伤?是不是也曾咬碎牙齿往肚里吞?但直肠子都汉一生中唯一爱的人,只有她田苏菲,哪怕这个田苏菲,是背叛了他一番深情的田苏菲。——一辈子当她的观众,悄悄给她寄食物改善伙食,走漫长的路去看她的戏,爱屋及乌到照顾她全家人,为救她的女儿背负一屁股人情债,在病危之际还惦念着给她拉军队当观众撑场……“都汉不愧是英雄好汉:一次生命,一次恋爱,活到老,爱到老。”
看到后面我是震动的,为大老粗都汉那一番真心实意的深情,对他来说,爱就是爱,自始至终坦坦荡荡毫不含糊,他的感情粗糙而真挚。怀揣着和她喜结良缘的希望时事事以她的安全、名誉为先,希望破裂以后曾一度不再看戏,但最终还是找回她,关心她,帮助她——至死方休。如果没有都汉这个人物,小说大概会失色许多。最后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军人死在了肺炎上,死得那样突然、悄无声息。
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
接到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小菲一双泪目,满心悲伤,“我前世欠你的,都汉前世欠我的,我们都还了,你有良心吗?”她一辈子没有掂量过都首长在她心里的重量,迷迷糊糊地接受着他实惠的付出、实惠的关照,但唯有这一刻,她的眼泪为他而流。
都汉和田妈妈的离世方式是这样惊人地相似,一个硬气一生,一个泼辣一生,最后都败给了突如其来的疾病。
小菲身上多少是有田妈妈的影子的。
整个故事的开始源于小菲把毛衣弄丢了,为了逃避母亲的责罚而离家革命。田妈妈也是一把硬骨头,独自带小菲过着拮据的生活,但她在外人面前扎的架势一点不变,就算生活再艰苦,她也不愿意在人前透露半句,更不会弯下腰去示弱于人。——哪怕是她的娘家人。
小说中田妈妈的形象主要是在和小菲以及欧阳家的相处中一点一点塑造起来的。田妈妈从来没有直接表露过对自己唯一的女儿的疼爱,她们之间的相处方式常常是暴烈的打骂或者尖酸的嗔责。但世上唯一毫无保留,不知深浅不问因由地爱小菲的人,或许就是她的老母亲。有人藏在心底,有人脱口而出,还有人用不爱,去表达爱。
小菲离家革命以后,书中的笔墨主要投放在了她革命的过程中,对田妈妈的叙写几乎没有。直到后来小菲革命归来回到家,笔者才从小菲的视角里告诉读者,女儿的离家曾经带给母亲怎样的冲击——“母亲从父亲得了痨病后就戒了烟。什么时候又续上这一嗜好的?在她半夜出走之后?”,“没了小菲,她失去了精神和志向,她放弃过。”——我们或许可以从老家的破败中窥见小菲离开以后母亲的生活。想想田妈妈是何等硬气的女人,对老祖母,对小菲,她从来不是不在乎,无所谓,可她口头上一字不表。看到小菲生孩子时母亲探视的那几段,我又感动又好笑。——这两对母女是不必有什么和解的仪式的。而对于那个一开始她就强烈反对的女婿欧阳萸,她虽看不上,但既已结婚,她就一心一意地为他们打理生活,最后中风离世,也是倒在了为他们准备食物的灶台上。
田妈妈是个让我打心底里敬佩的硬气女人。
小菲骨子里也是有母亲的某些特性的。母亲从来都是一针见血指出她的痛处,而后来的小菲面对欧阳萸也是如此。说到底是一脉相承的母女,她们的感情同样炽热暴烈,对一个人好就是一股脑的好,好恶从不掩饰。直到小菲母亲离世以后,严歌苓才把她为小菲所做的那些“惊心动魄”的付出一点一点娓娓道出,让人的心灵受到震动的同时,又不至横生不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