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传——传心殿
故宫有座传心殿,传的是心,奉的是灵。故宫东南隅,这座供奉着中国十一位圣贤(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舜、王师禹、汤、周之文武、先圣周公和先师孔子)的殿所,如今没有了昔日的香火萦绕,一块“故宫文物修缮”的牌匾仿佛把过去和现在狠狠的隔了开。只有琉璃瓦下这块牌匾向我们诉说着曾经。
(图片来自网络)
故宫有座传心殿,传的是心,奉的是灵。何为“心”?这还要从古时的“公天下”说起。尧、舜、禹在即位的时候,都奉行着一个原则,就是传位给公认为最贤德的人。此为“公天下”,后大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死后,人们推举他的儿子启统领天下,此后为“家天下”。何为“心”?尧、舜、禹在传位时,仅传了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书经 大禹谟》)这十六个字此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修心养性的根本,儒家也好,孔孟思想,老庄思想,统统从上古这里开始来的(《南怀瑾演讲录》)。
笔者自认为人生经历有限,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尚且不敢随意解读,更何况是如此精炼微妙的十六字心法。所以本文中会多处引用其他人的观点,笔者会一一注明。而笔者也只能发表一些尚不成熟的观点,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笔者的想法会和现在有很大差别,不过至少,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记录还是有必要的。
“人心惟危”。《二十一世纪的前言后语》中解读此句为:“世界上的人心是很危险的,人的心里有善恶,是相对的,不善则恶。” 笔者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与其认为人心本身非善即恶,如此的二元对立,不如“人心的善恶是受欲望驱使的”这一观点来的妥帖。人是情感动物,又是理性动物;人即能思考,又会感受,即会凭理性判断,又会凭直觉行事…… 所以人心是复杂的,而人的欲望才有善恶,好坏之分,但那也要视情况而定,譬如人渴望得到的欲望,对于金钱是贪婪,对于知识是好学。
“道心惟微”。所谓“道”,儒家也讲“道”,道家也讲“道”,佛家也讲“道”。这“道”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也在寻找答案…… 往小了讲,“道”指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往大了讲,“道”也包罗万象。至于“道”究竟是什么,还需以后细细琢磨。做人,不论从事哪个职业,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人修养自己,这其中的道理很精微,需要自己不断反思琢磨。
“惟精惟一”。如何做到修养身心呢?在于“精”和“一”二字。“惟精则须戒慎,即如佛法所称的戒学;惟一则须慎独,即如佛法所称的定学。”(《禅宗六祖和中国理学》)不管做事还是做人,秉承着专一的信念方能修养出平和的心境。否则,当今社会诱惑很多,没有专一的信念很难做到清明自在。物理学上讲,能量的流动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熵增即一个由有序向无序自发的发展过程,所以物质的自然属性是向无序发展的。可是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懒惰易,而上进难。
“允执厥中”。引自《南怀瑾: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慢慢修养到中道境界,‘中’不是中间,是恰当。譬如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把握中道,不是偏向善就完全对,要治天下,有时候也只好用‘不善’的方法达到‘至善’的目的,这就要靠智慧了。” 这是南怀瑾老师对这四个字的解读。平衡似乎是人这辈子都在寻求的,对于做人来说尚且困难,对于治国来讲就更难了,更何况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一些“小我”的利益,真的就是所谓的公平和正义吗?
故宫有座传心殿,它的存在,仿佛在时刻告诫历代帝王要有一颗圣贤心;它的存在,也同样告诫着我们这些普通人,做人的不易。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图片来自网络)
故宫有座传心殿,传的是心,奉的是灵。何为“心”?这还要从古时的“公天下”说起。尧、舜、禹在即位的时候,都奉行着一个原则,就是传位给公认为最贤德的人。此为“公天下”,后大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死后,人们推举他的儿子启统领天下,此后为“家天下”。何为“心”?尧、舜、禹在传位时,仅传了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书经 大禹谟》)这十六个字此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修心养性的根本,儒家也好,孔孟思想,老庄思想,统统从上古这里开始来的(《南怀瑾演讲录》)。
笔者自认为人生经历有限,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尚且不敢随意解读,更何况是如此精炼微妙的十六字心法。所以本文中会多处引用其他人的观点,笔者会一一注明。而笔者也只能发表一些尚不成熟的观点,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笔者的想法会和现在有很大差别,不过至少,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记录还是有必要的。
“人心惟危”。《二十一世纪的前言后语》中解读此句为:“世界上的人心是很危险的,人的心里有善恶,是相对的,不善则恶。” 笔者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与其认为人心本身非善即恶,如此的二元对立,不如“人心的善恶是受欲望驱使的”这一观点来的妥帖。人是情感动物,又是理性动物;人即能思考,又会感受,即会凭理性判断,又会凭直觉行事…… 所以人心是复杂的,而人的欲望才有善恶,好坏之分,但那也要视情况而定,譬如人渴望得到的欲望,对于金钱是贪婪,对于知识是好学。
“道心惟微”。所谓“道”,儒家也讲“道”,道家也讲“道”,佛家也讲“道”。这“道”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也在寻找答案…… 往小了讲,“道”指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往大了讲,“道”也包罗万象。至于“道”究竟是什么,还需以后细细琢磨。做人,不论从事哪个职业,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人修养自己,这其中的道理很精微,需要自己不断反思琢磨。
“惟精惟一”。如何做到修养身心呢?在于“精”和“一”二字。“惟精则须戒慎,即如佛法所称的戒学;惟一则须慎独,即如佛法所称的定学。”(《禅宗六祖和中国理学》)不管做事还是做人,秉承着专一的信念方能修养出平和的心境。否则,当今社会诱惑很多,没有专一的信念很难做到清明自在。物理学上讲,能量的流动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熵增即一个由有序向无序自发的发展过程,所以物质的自然属性是向无序发展的。可是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懒惰易,而上进难。
“允执厥中”。引自《南怀瑾: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慢慢修养到中道境界,‘中’不是中间,是恰当。譬如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把握中道,不是偏向善就完全对,要治天下,有时候也只好用‘不善’的方法达到‘至善’的目的,这就要靠智慧了。” 这是南怀瑾老师对这四个字的解读。平衡似乎是人这辈子都在寻求的,对于做人来说尚且困难,对于治国来讲就更难了,更何况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一些“小我”的利益,真的就是所谓的公平和正义吗?
故宫有座传心殿,它的存在,仿佛在时刻告诫历代帝王要有一颗圣贤心;它的存在,也同样告诫着我们这些普通人,做人的不易。
微信扫一扫
![]() |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