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归何处——评《深夜食堂》原版漫画、中日版电影电视剧系列
车顺着午夜的东京飞驰,穿过灯若繁星的城市,夜幕下匆匆而过的人们,静静的心事,尚未到来的明天的未来,人们褪去白日的装扮和面具,在黑夜的掩映下到处漫步,跟真实的自己汇合。冰冷深邃的夜、一盏亮着的昏黄的灯,一间简单食肆里摆上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是寂寞的人心中的一线慰藉,也是游民们暂时的归所。
深夜失眠时看《深夜食堂》,别有一番感受。深夜食堂从晚上12点开档,一直到清晨7点收档,接纳过形形色色的客人,有普通打拼的上班族,有混迹风尘的脱衣舞娘;也有喜欢帅哥、别着发卡的娇媚老大爷;还有隐匿乡里的一代传奇红颜,更有名噪一时却内心彷徨的流行巨星、日本AV界的著名男优……他们的各色身份被夜色隐去了,只剩下一个孤独的本色,沉默造访这小小的食铺。人们来了又走,风尘仆仆,夜色陪他们登门,来吃自己想吃的食物、来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一份油炸章鱼红肠或一碗黄油饭,几串烤猪肉卷小番茄,一小碗梅子干泡饭,日本独有的猫饭,甚至只是一沿冰镇西瓜……各得其所,各有所乐。吃完这顿饭,见了该见的人,说了未了的心事;跌倒又爬起,伤心又振作,清晨来临,又到了奔赴下一个明天的时刻。
深夜食堂藏于世界级大都市——东京的一隅,高度都市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夜生活的丰富,深夜食堂通宵营业。老板(小林熏饰)是这家食铺的灵魂,他年过中年、无名无姓、身世如谜,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这间小小的居酒屋有能力去接纳所有人的故事和曾经、宽容和理解每一个过客,一概奉上最用心的食物。一间毫不起眼的深夜饭堂,来来往往的是非凡或普通的人生;进进出出的是舌尖、心头上的深沉故事。
大学时学校有一间深夜食堂,是为了给准备考试的同学提供午夜餐饮。到夜里12点多,掀开门帘进去,有人在喝啤酒聊天,也有人围着打纸牌,有人玩着手机吃面,逃离了白天的束缚和忙碌,在深夜终于能安稳做喜欢做的事了。我总要一份炸鱼肉米线,炸过的鱼肉片里面很嫩,外边是一层脆皮,铺在麻辣米粉上,吃起来贴胃又过瘾。
很多年过去,故友已远离,我再也没回去过学校。唯独依然记着这间小小的食堂,深夜它闪烁的光芒,是与我同在的烟火,夜铺里是否还有我喜欢吃的那碗鱼肉米线?还有那些跟我一样容易失眠的伙伴们,他们是否也漂泊在苍茫的异乡?这间大学的小小深夜食堂,成了一个幻觉、一场梦境,它跟随流逝的岁月一去不返。白天隐没不见,总在深夜开张,出现在我的思念里,灯火摇曳,等待属于它的客人们来临。
《深夜食堂》的日版剧集改编,没有原著漫画那么成功。原著漫画的故事是白描式的,节奏很快,点到为止,有手起刀落的爽利和简洁。
分享一个典型的栗子:第一集里面第一个故事“红香肠”,经常光顾深夜食堂的黑社会成员阿龙因为暴力事件受了伤,住进了医院。经常与他一起分食香肠和玉子烧的小寿叔决定去看望他。
原著漫画的时空切换异常干净利落:
直接从深夜食堂室内,老板跟小寿叔听闻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感觉(玉子烧从小寿叔的筷子间脱落),切至阿龙所住的综合医院,又直接切入病房内,阿龙正在吃小寿叔带来的红香肠和玉子烧——红香肠是阿龙最爱,而玉子烧是小寿叔的最爱,小寿叔不仅带红香肠,还带了自己最爱吃的玉子烧给阿龙,绝对是真爱粉……
上面这两页漫画插图其实是属于原著中一页里的。所以,《深夜食堂》的漫画,用一页纸就画出了事情的发生、众人的反应,反应的结果——老板专门做了阿龙爱吃的玉子烧和红香肠,由喜欢阿龙的小寿叔带着去病房看他,也侧面彰显了深夜食堂老板的性格:虽少言寡语但却重情重义;小寿叔对阿龙的亲密情感;深夜食堂与它的食客之间那即使时空更改,却依旧绵延的坚固情谊。深夜食堂在每个客人最低潮期,依旧想方设法通过食物来关照他们,这间小小食铺对于行走江湖的阿龙和众位食客的意义,已经远非是酒足饭暖,而更有了城市丛林里难见的亲情和长情——潜台词和隐形场景呼之欲出。一页简洁、画风接近白描的漫画,显示了漫画作者安倍夜郎在叙事上高超的“一石三鸟”、由简单一两个分图就能指向丰富的故事和意境的漫画布图能力、灵巧且具辐射性的叙事技巧。
漫画不需要注意情节与时空的连贯性,它们是跳跃性的、纯思维性的,天马行空,几乎可以随意掌控和调度时空——这就是漫画叙事上巨大优势和魅力;而漫画的追随者和爱好者们,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这是他们与漫画作者之间共享的乐趣、默契和小小智力游戏。可当漫画故事开始搬上电影或电视剧,就给始终讲究场景与情节变换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影视时空,制造了棘手问题。
改编成影像的《深夜食堂》第一季失去了漫画里的节奏,电影和漫画集本身是迥然不同的故事载体,影视时空的转换不能像漫画集那么任性和随意,所以第一季的剧集观感很不连贯,人物扁平而拘谨;从第二季第一集阿龙和久美的重逢开始,电视剧集的节奏变慢,好让故事们拥有一定的时空完成相对完整的表述,也开始注意使用电影人物的刻画手法,尝试在影视的表达空间里完成叙事,人物开始变得稳定,故事连贯细腻,有时间完成情感的积累,达成情绪的释放,使得每个故事圆满又富有哲理。
“永远不要妄自菲薄”——第一季第九集(这里指原始漫画集);“人生最重要的是时机啊,时机如果不对,两个人就很难在一起”——第二季第四集,“凡事不要孤注一掷,要懂得为自己留后路,如果一件事现在无法做,就休息一下,休整好再继续做”——第三季第二集;“人心总是容易分离啊,再重要的回忆也会褪色”——《深夜食堂》日本电影版……久别重逢的故人,得而复失的爱人,分道扬镳的朋友,无法突围的困境……《深夜食堂》吃的是简易的美食,娓娓而道的却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故事,生活的辛苦和行走世间的孤独。
日版《深夜食堂》电视剧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剧情发展都见好就收,彻底发挥日式美学“简洁、含蓄”的魅力,也因此规避了原始故事上存在的弱点。然而,到了2017年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剧集,生搬硬套到令人咋舌,虽然由黄磊主演、一众明星参演,但第一集就给老坛酸菜方便面和百事可乐打广告,急于歧视和消费社会弱势群体——剩女,所以剩女不是购物狂就是“女博士”、一提爱情就犯花痴,每天就喜欢吃泡面?——这跟我在大城市所遇见的时髦、独立,对生活有要求的熟女们完全不同。
喜欢踩低就高,动不动就树flag是中国版《深夜食堂》最令人反感的地方,它没了原创故事那种闲适、幽默和宽容,取而代之的是刻薄、讽刺,夸张和做作,粗制滥造和急功近利。黄磊饰演的食堂老板神态僵硬、饭菜粗糙,完全违背了《深夜食堂》“在简易餐饭中依旧追求考究的生活态度与品位,在平凡生活里依旧认真过好自己的”的坚持和理念。
季羡林曾指出,写作第一要法是“虎头蛇尾”,开篇要好要精彩,收尾要恰到好处,紧收快收。中国版《深夜食堂》从第一集开始,就根本没试图隐藏自己的浅薄、无知,模仿,和对低俗价值观的推崇,随意愚弄观众,开篇就烂出银河系,自毁前程——后面很多集没有最烂只有更烂。没有人真正关心作品是什么样的,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响亮打广告,迅速从中获得利益。浮躁、无知和极端逐利正在成为中国影视作品最大的特征;拥有最好的剧本、演员和资源却拍出了一流的烂片,中国影视作品创作者们在心态和个人素养上都需进一步的加持和修正;在与资本的对抗和合作中,他们需要更多的经验、更坚定的底线和更聪明灵活的手段。
日式饮食记
居酒屋,起源于江户时期,指日本传统的小酒馆,据说最初是酒铺经营者为了使客人在买酒之后,能当即在铺内饮用而提供一些简单的菜肴开始。简单、细致,传统,怀旧和家常就是日本居酒屋的特色。而日本的饮食文化,因为其善于吸纳和模仿,又深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影响,美食种类繁多,中西合璧,派系林立。
在一个日本家庭的早餐上,吃生鸡蛋拌饭或山药泥拌饭,又吃西式烤土司蘸果酱很常见(参加日系漫画《我们这一家(あたしンち)》的各种早餐菜式),从日本传统的寿司、刺身、厚蛋烧、荞麦面、精致果子(日式点心)、关东煮和寿喜烧之类,到西式的炸可乐饼、汉堡肉、煎牛扒……种类繁多,丰富异常;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时髦和西化的一面;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日本人既要吃日式拉面、拜神过新年,也非常看重圣诞节的聚会和大餐。
(上图为《我们这一家》剧照,一家人围坐吃关东煮)
(上图为深夜食堂电影版里的山药泥拌饭)
(上图:蛋包饭)
(上图:杂炖菜)
(上图是阿龙最爱吃的红香肠)
深夜食堂里,你就能看到林林总总多种菜色,大叔老板多才多艺、贯通中西,既会做猪肉味增汤、炙烧鲣鱼、酒蒸蛤蛎这类典型的日式海鲜菜,对美式炸香肠、乳酪炸鸡排,烤小洋葱这类西式菜式也是手到擒来。“少吃,吃素,清淡”是日本传统饮食文化中看重的讲究:“压制欲望、收敛做人、注重养生,只吃七分饱”都是中国与日本相通的“满则溢,盈则亏”的文化追求和人生哲学。
《深夜食堂》追随并附和了日本近几年兴起的“断、离、舍”和极简主义的生活观念(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日本“反欲望主义”影视剧《我的家空无一物》,还有日本本土极简生活品牌“无印良品”在日本和中国的崛起),“反消费、反欲望主义”、节俭,已在日本成为非常推崇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不像中国版《深夜食堂》随便包个脏乱差的欧式酒吧就开张,直接切一大堆肥肉下去做味增汤,说好的品位和矜持呢……)
日剧《深夜食堂》忠诚地延续了日式上乘、超然的生活品味,呈上来的饭菜往往只有一碗或一小碟,盘内方寸间自有精细的乾坤与意境、拥有考究和用心的工艺——这吸引了上到商界大亨,下到风月场里头牌脱衣舞娘纷纷前来捧场。吃的是简单一餐,追崇的其实是藏在饮食中的温情、走心、不论任何境遇都要自立自强、都要保持讲究和体面的高自尊和高自爱。相同的生活追求可在著名日本青春电影《小森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女主角市子自食其力,在乡间悉心采摘、烹制自己所吃的每一道饭菜:一盒核桃团饭的复杂制作工艺令人瞠目结舌,饭菜品质上乘但品相都朴素简单,少见荤腥。寒冷的冬季,市子最爱的点心无非只是蘸了砂糖酱油的糯米团子和烤地瓜——这个糯米团子的制作其实也异常繁复。
纵观日本电影中的美食,往往看似“精,少,淡”,却又精工细作、入味醇远、回味悠长。耐心做饭、享受做饭、吃饭的过程,就像完成一个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仪式,也是尊崇佛教的日本文化对“珍惜福报”这个价值观的明确表现;又是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充满生存危机的日本,对“樱花”式一瞬生命的尊重与恭敬,对有生之日的感恩与万般珍惜。
深夜食堂,不仅是美食治愈系,在社会学意义上,它代表了现代人个体孤独感的情绪出口;简单的一餐一饭,成为每一个角色最具表演性的态度精细化,人格标签和第一印象;它最终成为了每一个漂泊在庞大都市里的游民心中IP。量身定做的饭菜,强化了游民们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个冷漠而匆忙的城市里,深夜食堂做到了尊重和照顾每一个客人喜恶,温和而真挚地关注每一个被边缘化和极度寒冷的孤独个体。不论是在日本居酒屋,还是中国小城市的大排档;无论是月朗星稀、还是大雪倾漫,当完成一天疲惫而忙碌的营生、应付完一天复杂或残酷的人事,深夜我们变回自己真正爱做的那个人,松弛了、自然着,前来拜访深夜食堂……慢慢地吃饭,缓缓地饮酒;暖暖地说话,淡淡地相逢……
风尘烈烈、世事无常、身不由己、随波逐流,所能把握的也只是一餐饭而已。深夜能跟三五好友或亲切的陌生人一起吃碗饭喝杯酒,夜凉如水、萍水相逢,这大约就是每个都市成年人所唯一能贪图的一点小确幸了。
深夜食堂里的感情
吃饭的同时人们也寻找爱情——但是人生最好别抱太多幻想。小小的食肆,见证了人情世故的变幻多端、背叛和忠诚,利用或献身……风雨飘摇的命运和难以善终的感情。
单身,正在成为不仅是日本,也是以城市化为主要发展特征的商业社会一个重要标签,到2035年,日本将有一半的人口单身独居。日本与中国社会高度相似,曾有专家指出,日本的现在就是中国的未来:人际关系疏离、沉迷虚拟世界、低结婚率、低生育率和高单身率与高度老龄化——这些都跟中国目前的发展结构和趋势高度契合;物欲横流、感情速食化,爱情再难做到互相信任和托付终生,传统家庭这种基础结构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关于家庭和婚姻的信仰正崩溃离析:人们自我意识和欲望逐渐增强,却在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方面更加退化和消极。剧烈的都市化进程,人的流动性增强、不同年龄段间生活理念的差异,再加上互联网虚拟交际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真实、紧密的联系与情感纽带慢慢消散,长久生活相濡以沫的耐心和信心难以为继。提供家常菜的深夜食堂,成为了每一个渴望归宿但又不肯放弃独立的都市人临时的家庭,人们只能在深夜面对孤单的情绪和光阴,慢慢吃下属于自己的菜肴或烈酒。
美食常有,而食伴不常有;口味那么多,对胃口又太少;食肆常有,而人生不常有。有些人留下来,而有人却一夜后永别。有些人千里迢迢相逢一晚,有人近在咫尺却难以亲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人三心二意,有人孤注一掷;有人爱得死去活来,有人却早已风轻云淡;有人要诉说,有人则喜欢沉默;失败那么多,成功又太少;不如意那么多,如意的又太少。在一盘盘各色食物旁,经过的是人间的七情六欲和变化无常的际遇。醉酒、交谈、欢笑和消磨时光,回温已经渐凉的人生片段。一餐餐简朴真挚的家常菜抚慰过客们的胃和内心,在一方灯火通明处享用温暖和友谊,然后握着爱和信心重新上路。
夜半失眠总是煎熬,看一集温暖安静的《深夜食堂》无疑最应景,与片中人物们感同身受,似乎又重回大学时的深夜食铺,内心变得静谧和妥贴。被喂饱了精神,人才安顿下来。剧集里食客们吃饱喝暖,陆续在晨曦第一缕阳光下离去;我也看到满足,踏踏实实在黎明来临前入眠(该文已发表至时光网首页;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 |
![]() |
深夜失眠时看《深夜食堂》,别有一番感受。深夜食堂从晚上12点开档,一直到清晨7点收档,接纳过形形色色的客人,有普通打拼的上班族,有混迹风尘的脱衣舞娘;也有喜欢帅哥、别着发卡的娇媚老大爷;还有隐匿乡里的一代传奇红颜,更有名噪一时却内心彷徨的流行巨星、日本AV界的著名男优……他们的各色身份被夜色隐去了,只剩下一个孤独的本色,沉默造访这小小的食铺。人们来了又走,风尘仆仆,夜色陪他们登门,来吃自己想吃的食物、来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一份油炸章鱼红肠或一碗黄油饭,几串烤猪肉卷小番茄,一小碗梅子干泡饭,日本独有的猫饭,甚至只是一沿冰镇西瓜……各得其所,各有所乐。吃完这顿饭,见了该见的人,说了未了的心事;跌倒又爬起,伤心又振作,清晨来临,又到了奔赴下一个明天的时刻。
深夜食堂藏于世界级大都市——东京的一隅,高度都市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夜生活的丰富,深夜食堂通宵营业。老板(小林熏饰)是这家食铺的灵魂,他年过中年、无名无姓、身世如谜,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这间小小的居酒屋有能力去接纳所有人的故事和曾经、宽容和理解每一个过客,一概奉上最用心的食物。一间毫不起眼的深夜饭堂,来来往往的是非凡或普通的人生;进进出出的是舌尖、心头上的深沉故事。
大学时学校有一间深夜食堂,是为了给准备考试的同学提供午夜餐饮。到夜里12点多,掀开门帘进去,有人在喝啤酒聊天,也有人围着打纸牌,有人玩着手机吃面,逃离了白天的束缚和忙碌,在深夜终于能安稳做喜欢做的事了。我总要一份炸鱼肉米线,炸过的鱼肉片里面很嫩,外边是一层脆皮,铺在麻辣米粉上,吃起来贴胃又过瘾。
很多年过去,故友已远离,我再也没回去过学校。唯独依然记着这间小小的食堂,深夜它闪烁的光芒,是与我同在的烟火,夜铺里是否还有我喜欢吃的那碗鱼肉米线?还有那些跟我一样容易失眠的伙伴们,他们是否也漂泊在苍茫的异乡?这间大学的小小深夜食堂,成了一个幻觉、一场梦境,它跟随流逝的岁月一去不返。白天隐没不见,总在深夜开张,出现在我的思念里,灯火摇曳,等待属于它的客人们来临。
![]() |
《深夜食堂》的日版剧集改编,没有原著漫画那么成功。原著漫画的故事是白描式的,节奏很快,点到为止,有手起刀落的爽利和简洁。
分享一个典型的栗子:第一集里面第一个故事“红香肠”,经常光顾深夜食堂的黑社会成员阿龙因为暴力事件受了伤,住进了医院。经常与他一起分食香肠和玉子烧的小寿叔决定去看望他。
原著漫画的时空切换异常干净利落:
![]() |
直接从深夜食堂室内,老板跟小寿叔听闻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感觉(玉子烧从小寿叔的筷子间脱落),切至阿龙所住的综合医院,又直接切入病房内,阿龙正在吃小寿叔带来的红香肠和玉子烧——红香肠是阿龙最爱,而玉子烧是小寿叔的最爱,小寿叔不仅带红香肠,还带了自己最爱吃的玉子烧给阿龙,绝对是真爱粉……
![]() |
![]() |
上面这两页漫画插图其实是属于原著中一页里的。所以,《深夜食堂》的漫画,用一页纸就画出了事情的发生、众人的反应,反应的结果——老板专门做了阿龙爱吃的玉子烧和红香肠,由喜欢阿龙的小寿叔带着去病房看他,也侧面彰显了深夜食堂老板的性格:虽少言寡语但却重情重义;小寿叔对阿龙的亲密情感;深夜食堂与它的食客之间那即使时空更改,却依旧绵延的坚固情谊。深夜食堂在每个客人最低潮期,依旧想方设法通过食物来关照他们,这间小小食铺对于行走江湖的阿龙和众位食客的意义,已经远非是酒足饭暖,而更有了城市丛林里难见的亲情和长情——潜台词和隐形场景呼之欲出。一页简洁、画风接近白描的漫画,显示了漫画作者安倍夜郎在叙事上高超的“一石三鸟”、由简单一两个分图就能指向丰富的故事和意境的漫画布图能力、灵巧且具辐射性的叙事技巧。
漫画不需要注意情节与时空的连贯性,它们是跳跃性的、纯思维性的,天马行空,几乎可以随意掌控和调度时空——这就是漫画叙事上巨大优势和魅力;而漫画的追随者和爱好者们,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这是他们与漫画作者之间共享的乐趣、默契和小小智力游戏。可当漫画故事开始搬上电影或电视剧,就给始终讲究场景与情节变换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影视时空,制造了棘手问题。
改编成影像的《深夜食堂》第一季失去了漫画里的节奏,电影和漫画集本身是迥然不同的故事载体,影视时空的转换不能像漫画集那么任性和随意,所以第一季的剧集观感很不连贯,人物扁平而拘谨;从第二季第一集阿龙和久美的重逢开始,电视剧集的节奏变慢,好让故事们拥有一定的时空完成相对完整的表述,也开始注意使用电影人物的刻画手法,尝试在影视的表达空间里完成叙事,人物开始变得稳定,故事连贯细腻,有时间完成情感的积累,达成情绪的释放,使得每个故事圆满又富有哲理。
![]() |
“永远不要妄自菲薄”——第一季第九集(这里指原始漫画集);“人生最重要的是时机啊,时机如果不对,两个人就很难在一起”——第二季第四集,“凡事不要孤注一掷,要懂得为自己留后路,如果一件事现在无法做,就休息一下,休整好再继续做”——第三季第二集;“人心总是容易分离啊,再重要的回忆也会褪色”——《深夜食堂》日本电影版……久别重逢的故人,得而复失的爱人,分道扬镳的朋友,无法突围的困境……《深夜食堂》吃的是简易的美食,娓娓而道的却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故事,生活的辛苦和行走世间的孤独。
![]() |
日版《深夜食堂》电视剧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剧情发展都见好就收,彻底发挥日式美学“简洁、含蓄”的魅力,也因此规避了原始故事上存在的弱点。然而,到了2017年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剧集,生搬硬套到令人咋舌,虽然由黄磊主演、一众明星参演,但第一集就给老坛酸菜方便面和百事可乐打广告,急于歧视和消费社会弱势群体——剩女,所以剩女不是购物狂就是“女博士”、一提爱情就犯花痴,每天就喜欢吃泡面?——这跟我在大城市所遇见的时髦、独立,对生活有要求的熟女们完全不同。
喜欢踩低就高,动不动就树flag是中国版《深夜食堂》最令人反感的地方,它没了原创故事那种闲适、幽默和宽容,取而代之的是刻薄、讽刺,夸张和做作,粗制滥造和急功近利。黄磊饰演的食堂老板神态僵硬、饭菜粗糙,完全违背了《深夜食堂》“在简易餐饭中依旧追求考究的生活态度与品位,在平凡生活里依旧认真过好自己的”的坚持和理念。
季羡林曾指出,写作第一要法是“虎头蛇尾”,开篇要好要精彩,收尾要恰到好处,紧收快收。中国版《深夜食堂》从第一集开始,就根本没试图隐藏自己的浅薄、无知,模仿,和对低俗价值观的推崇,随意愚弄观众,开篇就烂出银河系,自毁前程——后面很多集没有最烂只有更烂。没有人真正关心作品是什么样的,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响亮打广告,迅速从中获得利益。浮躁、无知和极端逐利正在成为中国影视作品最大的特征;拥有最好的剧本、演员和资源却拍出了一流的烂片,中国影视作品创作者们在心态和个人素养上都需进一步的加持和修正;在与资本的对抗和合作中,他们需要更多的经验、更坚定的底线和更聪明灵活的手段。
日式饮食记
居酒屋,起源于江户时期,指日本传统的小酒馆,据说最初是酒铺经营者为了使客人在买酒之后,能当即在铺内饮用而提供一些简单的菜肴开始。简单、细致,传统,怀旧和家常就是日本居酒屋的特色。而日本的饮食文化,因为其善于吸纳和模仿,又深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影响,美食种类繁多,中西合璧,派系林立。
在一个日本家庭的早餐上,吃生鸡蛋拌饭或山药泥拌饭,又吃西式烤土司蘸果酱很常见(参加日系漫画《我们这一家(あたしンち)》的各种早餐菜式),从日本传统的寿司、刺身、厚蛋烧、荞麦面、精致果子(日式点心)、关东煮和寿喜烧之类,到西式的炸可乐饼、汉堡肉、煎牛扒……种类繁多,丰富异常;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时髦和西化的一面;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日本人既要吃日式拉面、拜神过新年,也非常看重圣诞节的聚会和大餐。
![]() |
(上图为《我们这一家》剧照,一家人围坐吃关东煮)
![]() |
(上图为深夜食堂电影版里的山药泥拌饭)
![]() |
(上图:蛋包饭)
![]() |
(上图:杂炖菜)
![]() |
(上图是阿龙最爱吃的红香肠)
深夜食堂里,你就能看到林林总总多种菜色,大叔老板多才多艺、贯通中西,既会做猪肉味增汤、炙烧鲣鱼、酒蒸蛤蛎这类典型的日式海鲜菜,对美式炸香肠、乳酪炸鸡排,烤小洋葱这类西式菜式也是手到擒来。“少吃,吃素,清淡”是日本传统饮食文化中看重的讲究:“压制欲望、收敛做人、注重养生,只吃七分饱”都是中国与日本相通的“满则溢,盈则亏”的文化追求和人生哲学。
《深夜食堂》追随并附和了日本近几年兴起的“断、离、舍”和极简主义的生活观念(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日本“反欲望主义”影视剧《我的家空无一物》,还有日本本土极简生活品牌“无印良品”在日本和中国的崛起),“反消费、反欲望主义”、节俭,已在日本成为非常推崇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不像中国版《深夜食堂》随便包个脏乱差的欧式酒吧就开张,直接切一大堆肥肉下去做味增汤,说好的品位和矜持呢……)
![]() |
![]() |
日剧《深夜食堂》忠诚地延续了日式上乘、超然的生活品味,呈上来的饭菜往往只有一碗或一小碟,盘内方寸间自有精细的乾坤与意境、拥有考究和用心的工艺——这吸引了上到商界大亨,下到风月场里头牌脱衣舞娘纷纷前来捧场。吃的是简单一餐,追崇的其实是藏在饮食中的温情、走心、不论任何境遇都要自立自强、都要保持讲究和体面的高自尊和高自爱。相同的生活追求可在著名日本青春电影《小森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女主角市子自食其力,在乡间悉心采摘、烹制自己所吃的每一道饭菜:一盒核桃团饭的复杂制作工艺令人瞠目结舌,饭菜品质上乘但品相都朴素简单,少见荤腥。寒冷的冬季,市子最爱的点心无非只是蘸了砂糖酱油的糯米团子和烤地瓜——这个糯米团子的制作其实也异常繁复。
![]() |
纵观日本电影中的美食,往往看似“精,少,淡”,却又精工细作、入味醇远、回味悠长。耐心做饭、享受做饭、吃饭的过程,就像完成一个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仪式,也是尊崇佛教的日本文化对“珍惜福报”这个价值观的明确表现;又是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充满生存危机的日本,对“樱花”式一瞬生命的尊重与恭敬,对有生之日的感恩与万般珍惜。
![]() |
![]() |
深夜食堂,不仅是美食治愈系,在社会学意义上,它代表了现代人个体孤独感的情绪出口;简单的一餐一饭,成为每一个角色最具表演性的态度精细化,人格标签和第一印象;它最终成为了每一个漂泊在庞大都市里的游民心中IP。量身定做的饭菜,强化了游民们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个冷漠而匆忙的城市里,深夜食堂做到了尊重和照顾每一个客人喜恶,温和而真挚地关注每一个被边缘化和极度寒冷的孤独个体。不论是在日本居酒屋,还是中国小城市的大排档;无论是月朗星稀、还是大雪倾漫,当完成一天疲惫而忙碌的营生、应付完一天复杂或残酷的人事,深夜我们变回自己真正爱做的那个人,松弛了、自然着,前来拜访深夜食堂……慢慢地吃饭,缓缓地饮酒;暖暖地说话,淡淡地相逢……
风尘烈烈、世事无常、身不由己、随波逐流,所能把握的也只是一餐饭而已。深夜能跟三五好友或亲切的陌生人一起吃碗饭喝杯酒,夜凉如水、萍水相逢,这大约就是每个都市成年人所唯一能贪图的一点小确幸了。
深夜食堂里的感情
![]() |
吃饭的同时人们也寻找爱情——但是人生最好别抱太多幻想。小小的食肆,见证了人情世故的变幻多端、背叛和忠诚,利用或献身……风雨飘摇的命运和难以善终的感情。
![]() |
单身,正在成为不仅是日本,也是以城市化为主要发展特征的商业社会一个重要标签,到2035年,日本将有一半的人口单身独居。日本与中国社会高度相似,曾有专家指出,日本的现在就是中国的未来:人际关系疏离、沉迷虚拟世界、低结婚率、低生育率和高单身率与高度老龄化——这些都跟中国目前的发展结构和趋势高度契合;物欲横流、感情速食化,爱情再难做到互相信任和托付终生,传统家庭这种基础结构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关于家庭和婚姻的信仰正崩溃离析:人们自我意识和欲望逐渐增强,却在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方面更加退化和消极。剧烈的都市化进程,人的流动性增强、不同年龄段间生活理念的差异,再加上互联网虚拟交际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真实、紧密的联系与情感纽带慢慢消散,长久生活相濡以沫的耐心和信心难以为继。提供家常菜的深夜食堂,成为了每一个渴望归宿但又不肯放弃独立的都市人临时的家庭,人们只能在深夜面对孤单的情绪和光阴,慢慢吃下属于自己的菜肴或烈酒。
美食常有,而食伴不常有;口味那么多,对胃口又太少;食肆常有,而人生不常有。有些人留下来,而有人却一夜后永别。有些人千里迢迢相逢一晚,有人近在咫尺却难以亲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人三心二意,有人孤注一掷;有人爱得死去活来,有人却早已风轻云淡;有人要诉说,有人则喜欢沉默;失败那么多,成功又太少;不如意那么多,如意的又太少。在一盘盘各色食物旁,经过的是人间的七情六欲和变化无常的际遇。醉酒、交谈、欢笑和消磨时光,回温已经渐凉的人生片段。一餐餐简朴真挚的家常菜抚慰过客们的胃和内心,在一方灯火通明处享用温暖和友谊,然后握着爱和信心重新上路。
夜半失眠总是煎熬,看一集温暖安静的《深夜食堂》无疑最应景,与片中人物们感同身受,似乎又重回大学时的深夜食铺,内心变得静谧和妥贴。被喂饱了精神,人才安顿下来。剧集里食客们吃饱喝暖,陆续在晨曦第一缕阳光下离去;我也看到满足,踏踏实实在黎明来临前入眠(该文已发表至时光网首页;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