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告别
早上交完了离职表,正式结束了在幼儿园的两年兼职。 我是一个不善于处理告别的人, 所以一直没有跟孩子们和同事说, 直到中午要走了, 拥抱了几个同事。依然没有跟小朋友说,不想徒增离别的伤感。
很感谢这段经历, 让我更理解生命理解教育,让我知道要更加严谨和审慎的做事,不管是学术还是生活。 趁着刚刚离别,写下几句感悟,怕自己后面就忘记了。
早期教育的一个意义就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曾经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过, 同时也教育孩子认识世界, 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能量。
我相信遗传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遗传的决定性,也绝对不是为种族歧视证据,而是说承认孩子的差异性 。孩子即便是在几个月的时候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种族、性别也不是任何一个大的基于社会类别的差异,而是个体差异。孩子一旦出生在某个特定的家庭文化社会里, 这种差异会增加。 学校或者集体教育的一个意义就在于引导这种差异,为因为家庭和环境不利(比如父母不适合带孩子)的孩子们提供发展潜力的可能性,同时也根据社会的需求鼓励孩子某种天性的发展,干预某些不适合社会生活的天性。但同时,教育也应该看到自身的局限性, 教育目标和教育结果之间本身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 。 而我所说的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 是因为孩子早期对世界的接触,都是一种杜威意义上的直接接触。没有各种大道理讲解,没有抽象的符号,而是与人与环境最简单最直接的接触,是观察成年人如何生活,是幼儿做出某种行为得到世界的反馈最后积累的对这个世界运行的最朴实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将会奠定幼儿理解世界的图式(or 模式)。 也就是说,尽管随着孩子成长,接触的世界越来越丰富,这个图式(or认知模式)会越来越复杂,也会发生改变,但是这个最初的模式是基本架构,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以后人生的判断,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有觉察。(也许这就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或者孟子的端-我没有想清楚)。 举个例子, 带的summer camp里面发现有几个孩子有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除了先天性格敏感,也有后天教育的不当。(一个小孩子总觉得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别人对自己的恶意,一个6岁小孩子和4岁妹妹吵架,总来说妹妹对自己很mean,还有一个小孩为了吸引老师注意,整天装病,有一个幼儿园的3岁 小朋友每天会大哭十几次,他爸爸说他生下来就特别喜欢Cry,而且声音很大,在幼儿园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哭,也会瞬间止哭,脸上挂着泪珠笑)。需要正名的是,当我说教育不当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指责这些孩子的教育,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局限性, 不管多么努力计划多么完善的教育,都不可能教育处出完美的孩子。认识到这种局限性非常重要。 那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既然不管如何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为什么我们还要去研究教育? 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教育?(后面的答案是一些经验,也没想清楚) 做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完美孩子为目标,甚至也并一定是如何把孩子教好。 因为好的标准在不同文化和社会里都是不同的。“好”是一个依托于特定时空特定文化的产物。教育在于帮助孩子学会应用自己的力量,不管是身体,智慧还是情感。和孩子相处,觉得他们有非常强的生长力,这种力量需要发泄,所以他们总是吵来吵去,跑来跑去,学习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让孩子知道自己曾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并不是他们想干嘛就干嘛,而是让他们知道世界对他们的爱但是他们并不是想干嘛就就可以干嘛。一味的纵容孩子并不是温柔的对待他们,也并不是一种正确表达爱意的方式。(我承认小孩子的可爱,但也充分意识到如果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 可爱并不是表达对孩子喜爱的一个合理词,因为孩子并不完全都是可爱的时候)
先写到这里~咖啡馆太冷~~后面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