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吉光166:智者在语言层面的判断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第十五) ——诤友“可与言”,一般朋友之间还是别乱批评,否则不明智。语言既可以打开心灵通道,也可以将其堵得严严实实。

交情深浅、心胸宽窄,都影响语言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面对两种人可以畅所欲言,一是真正的朋友;二是陌生的君子。前者可以自行判断,后者完全靠运气。 孔子重视“语言效果”。在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至少要保持自己的安宁和尊严。有的人不可以深谈或批评,就闭嘴。 所以,对于每个人而言,这世界上也没多少人可以畅所欲言。有点伤感。 孔子承认现实,尊重现实。在说话层面,他给了智者一个标准: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要让语言体现意义、价值;不该说的时候,就要维护好人际基本关系,不要发生冲突。

现代信息网络给予人们极大的发言空间,从根本上颠覆了孔子所针对的语言环境、人际氛围。过去的说话对象是个“实体”,而今网络上的说话对象有虚拟感,因为你未必是针对某个人或某群人在说话,而只是随手敲打一些文字留在上面,理论上说,全世界人都可以看到,并成为你的说话对象。 表达“空间”的扩大,淡化了语言的意义。至少,其针对性非常弱。这时,我们无所谓什么不失人、不失言。这甚至导致语言的大量消失,因为网络上的语言只是相对苍白的文字,无表情,少温度,现场感欠缺。 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喷子“拯救”了网络语言,让它们有了“情感温度”的剧烈波动。如果整个网络语言都是优雅、稳重的,这个世界将不是今天所表现的模样。虽然喷子们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但没有这股语言的反动力量,网络的安宁平静,也许会让人们觉得味道不足呢? 孔子重视说话的意义和效果,是针对少数人之间,尤其是两个人之间。其道理很实用。在网络一片喧嚣的时代,咱不妨考虑适当回避它,与少数人践行孔子的道理——让语言更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