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这几日偶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综艺节目:《一站到底》,已经连着追了两集。日常我是一个对综艺节目嗤之以鼻的人,《跑男》、《非诚勿扰》之类的,从来不愿意花时间去跟着前仰后合。那日在动岚偶然看了几眼,甚觉有趣,回来就开始兴致勃勃地追了起来。
简单说,这就是一个全球顶级高校的开挂大神们秀智商秀天赋秀标签,通过答题PK,360度花式碾压我等瓜群的攻擂节目。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围观一番,大牛们手可摘星辰,而我们仰望仰望星空也是极好的。
一不小心啰嗦了这么多,好了,切入正题。在7.17那期节目中,蒙曼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一个意象,是一个动物,但它常常用来代指书信,是哪种动物呢?
场上的清华、耶鲁选手不假思索答出了:鸿雁。
鸿雁在中国古代确实有“书信”的代称,史载,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反复无常的单于扣留达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实情,让新派出的汉使对单于说:“汉朝天子猎到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写着苏武正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另有传说: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因此,鸿雁也就有了“书信”、“邮使”的美称。(以上摘自360问答)
而李清照在《一剪梅》中,也写下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词句;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书信的意思。鸿雁真的可以传送书信吗?可能只是古人们的美好寄托吧。
看来答案非“鸿雁”莫属了,但蒙曼老师给出的答案却是:鲤鱼
两位选手面面相觑,台下观众也是一脸懵圈,怎么就会是“鲤鱼”呢?带着疑问,我找来了全文: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民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诗歌中的“双鲤鱼”,并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木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用线缠绕、封泥。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是形容孩子打开木盒取出书信的动作。(摘自新浪博客)
至此我才明白了“双鲤鱼”的含义。这首《饮马长城窟行》抒发的是妻子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笔法委曲多致,思绪而曲折回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全文赏析。
除了“鸿雁”、“鲤鱼”,古人还用“青鸟传书”来寄托美好情思,传说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羽毛五彩斑斓。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摘自互动百科)
青鸟是美好、幸福、祥和的化身,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颂。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 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 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也承载着古人的思念和寄托。
此时也不禁想起高中的时候,有一位要好的哥哥从青海寄来一封信,大抵就是告诫我用心学习,高考时要细心冷静之类的,时隔八年,具体内容已经模糊了,信件也早已丢失,却偏偏清清楚楚地记得在信件的末尾,用娟秀工整的笔迹提的两行小诗:祈天愿得一青鸟,捎得双鲤报佳音。当时年少,不懂这其中的美好祝愿,而今重拾记忆碎片,亦倍感温暖。
回归主题,“书信”一直都是一个感性的代名词,曾看到过一句话:“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不管是盼家书,盼情书,还是念家乡,思故友,当见一面都很难的时候,遥远的书信上便只剩下互诉衷肠,话说一句是一句,句句都是掏心窝子话。到了现在,哪怕千里之外一个电话一个视频都能拉近距离,人们却捧着手机不知道在做些什么。有时候隔着屏幕说话,往往也是言不由衷,话不投机。是因为唾手可得了所以不懂珍惜了吗?
有生之年,希望还能有这份心力,认认真真,寄出去一封手写信。
简单说,这就是一个全球顶级高校的开挂大神们秀智商秀天赋秀标签,通过答题PK,360度花式碾压我等瓜群的攻擂节目。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围观一番,大牛们手可摘星辰,而我们仰望仰望星空也是极好的。
一不小心啰嗦了这么多,好了,切入正题。在7.17那期节目中,蒙曼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一个意象,是一个动物,但它常常用来代指书信,是哪种动物呢?
场上的清华、耶鲁选手不假思索答出了:鸿雁。
鸿雁在中国古代确实有“书信”的代称,史载,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反复无常的单于扣留达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实情,让新派出的汉使对单于说:“汉朝天子猎到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写着苏武正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另有传说: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因此,鸿雁也就有了“书信”、“邮使”的美称。(以上摘自360问答)
而李清照在《一剪梅》中,也写下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词句;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书信的意思。鸿雁真的可以传送书信吗?可能只是古人们的美好寄托吧。
看来答案非“鸿雁”莫属了,但蒙曼老师给出的答案却是:鲤鱼
两位选手面面相觑,台下观众也是一脸懵圈,怎么就会是“鲤鱼”呢?带着疑问,我找来了全文: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民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诗歌中的“双鲤鱼”,并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木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用线缠绕、封泥。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是形容孩子打开木盒取出书信的动作。(摘自新浪博客)
至此我才明白了“双鲤鱼”的含义。这首《饮马长城窟行》抒发的是妻子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笔法委曲多致,思绪而曲折回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全文赏析。
除了“鸿雁”、“鲤鱼”,古人还用“青鸟传书”来寄托美好情思,传说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羽毛五彩斑斓。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摘自互动百科)
青鸟是美好、幸福、祥和的化身,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颂。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 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 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也承载着古人的思念和寄托。
此时也不禁想起高中的时候,有一位要好的哥哥从青海寄来一封信,大抵就是告诫我用心学习,高考时要细心冷静之类的,时隔八年,具体内容已经模糊了,信件也早已丢失,却偏偏清清楚楚地记得在信件的末尾,用娟秀工整的笔迹提的两行小诗:祈天愿得一青鸟,捎得双鲤报佳音。当时年少,不懂这其中的美好祝愿,而今重拾记忆碎片,亦倍感温暖。
回归主题,“书信”一直都是一个感性的代名词,曾看到过一句话:“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不管是盼家书,盼情书,还是念家乡,思故友,当见一面都很难的时候,遥远的书信上便只剩下互诉衷肠,话说一句是一句,句句都是掏心窝子话。到了现在,哪怕千里之外一个电话一个视频都能拉近距离,人们却捧着手机不知道在做些什么。有时候隔着屏幕说话,往往也是言不由衷,话不投机。是因为唾手可得了所以不懂珍惜了吗?
有生之年,希望还能有这份心力,认认真真,寄出去一封手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