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我觉醒 第六章 人性的差异 第一节 文化差异
我们了解到各个地方的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前面章节也说到了基本原因是各个地方的历史-环境变化有差别。在历史上,东西方世界虽然大体上都经历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规则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几个阶段,但是历史进程上有着较大差别。
规则主义是以规则性为根本主张的思想,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规则的约定下,比如道德、法律、制度等,用以约束人的行为。简单来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运行规则不同(经济游戏规则不同,权力游戏规则不同)。
或者仅以规则主义来划分人类历史的几个阶段,那就是:无规则主义阶段(原始社会没有什么约束人的规则)、1人规则主义阶段(规则就是首领1人说了算)、多人规则主义阶段(规则就是国王和大臣们制定,及宗教主等)、全民规则主义阶段(所有人都可参与制定规则),现在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还没有完全实现全民规则主义。
能理解这些历史原因很重要,但是有个陷阱不是所有人都能避免的,理解并不代表认可,理解了别人行为的动因并不是说你就认可他的想法,但是不理解是绝对不会认可的。对别人的思想观点可以理解,因为那是别人的文化在他特定的历史背景上形成的观念,他的形成是有道理的,你可以理解,可以去体会,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中去感受,但是并不表示你非得认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所以不完全符合你的观念的形成条件。下面将会有很多关于性格差异的原因分析,了解原因是取得理解的关键,能从中悟到性格的优点,并认可和学习,那就更好啦。
了解性格差别是完善性格的第一步,就像是人类开始理解自己是人一样,那么首要的是我们就要从同类身上找寻多多的优点。特别是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交通如此便利,人们往来日益密切,这些都为互相了解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甚至利用强大的网络技术,足不出户也可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所了解。当然,网络有着很大的弊端,很多学者提到了“快餐文化”的概念,其消费为主的目的性难以带来更深层次的思想影响。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游走世界各地文化,变得越来越普遍。(这里为什么不用游览各地文化呢,笔者是想评述一个重要的现象,中国人出国旅游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庞大,但有一点,就是文化旅游还不是主要目的,既是有一些人是想体验各地不同的文化,也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然这一点也和一些外国人难以接纳中国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没有真实的深入的体验,是难以形成理解的)。文化是人们思想的展现形式,是外在的看得见的,不像思想意识都在人们的脑袋里面,难以捕捉。文化对人思想(性格)的影响深远,既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载体,是培育思想的土壤,同时各种思想也都会影响着文化。
在说东西方人性格差别之前,我想先试着阐述一下东西方医学的理念差别。
东方医学:
西方医学:
中医的药理学就是各种药材的生物性(也有化学性物质,如砒霜、石膏、明矾入药的,但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而还是利用其对生物性的抑制作用)对疾病的综合治愈原理,因中医对药材的物性理解较早,且也较深入,所以并没有研究其成分性,特别是药材大量人工种植后的工厂模式,更是药效低下,难以精准的治疗疾病,特别是因人体差异而影响大,或者对患病个体的情况了解不深入,就难以有好的治疗效果。因为生物性药理比化学性更加关系复杂。因此,有十几年、几十年经验的老中医才能很好的因地制宜做到药到病除。
西医基本没有病因学,就连感冒怎么得来的都难以说清楚病因,但是解剖学和生物医学奠定了其精准治疗的基础,虽然治疗手段比中医少了很多,但是其基于生物性、化学性的病理学,做到了对症下药的准确性,其药物学基本就是化学和生物类药品的运用。
中西医各有优点和缺点,所以笔者的最大感触就是该让中西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做到融汇贯通将是人类之福。
中西医有两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对疾病产生原因的深究态度和治疗原因的深究态度。中医讲求治病要标本兼治,所以对疾病产生原因有深刻的理解,也有着深深的探究精神,但对于治疗的研究上,善于用拿来主义,古人的科技有限,没有办法深入研究药材治病的有效成分,可是现在医学科技很发达了,中医药材理论至今没有进展,实在遗憾,从中草药中成功提取青蒿素,有效治疗疟疾的事件实在太孤独了。西医对病因、病理研究的较弱些,往往是直接从疾病本身的生理现象来治疗,比如发烧,就开具化学性的退烧药物,如果没有找到病因而针对用药的话,单纯使用退烧药物反而有害无益,但是找到了病因,使用对症药物,很快就可见到效果。这也是中医所追求的,所以中西医各有长短处,互相结合发展才更有前途。
中西医的差别也显示了部分的东西方人性格的差别。另外一方面即语言和文字的差别,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语言和文字是东西方文化的最根本性差别的结论,对此难以评论,这里仅要提到的是几点思维方式的可借鉴性。
1)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体的,互相依赖且不可分割,所有思想的体现都能用语言表达,反过来,没有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想,所以西方思想体系的发展历史脉络很清晰,大都记载在文字中;而中国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是分离的,有很多说法是思想到了一定境界后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那么“境界”到底是什么?没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所以中国思想体系的发展历史一直是断断续续,模模糊糊。以至于现代语文教学都难以抓住重点,而过于玩弄文字游戏去了。注重技巧性,忽视思想性。现代文学学者一提起某位著名作家、某部著名作品,就说他的文字如何、如何精妙、简练。鲁迅《狂人日记》中描写精神失常的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太精妙了,简单的一句话就把精神失常表现的细致入微。王小波说道,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我已经老了”开头的一句话就把无限沧桑感体现了个淋漓尽致。笔者的文字水平,相信看过本作品的您也领略了,但如此敢于拿出来现眼,无非就是想表达一下所思所想,技巧留待日后修炼吧。
2)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西方的文字多是字母,是一种音节的表达,带有韵律的特色,比如印度人学英语和中国人学英语就有很大差距,而且美欧人听印度人说英语,感觉比较自然。西方的文字带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而中国的文字不仅仅表音,也直接表现了形、意,也就是说中文是紧密联系左右脑的。中文带有形象思维的特征,其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弱,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但也应该不断开拓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运用抽象而严密的逻辑,表达形象的高端“境界”,但这从近年来的技术发展成果上,已经不是问题。
现在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而近现代历史中,西方人的才智似乎更凸显其优越性,AlphaGo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让人震撼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成为近年来最热门、最高端的科技,没有那家大公司不想涉足的,而几家顶尖高科技公司的研究成果更是让我们觉得未来似乎已经到来。人工智能更擅长逻辑思维,是结合了大量数学、物理成就的结晶,数据统计、计算、逻辑推理计算等,日益超过了人类智慧的风头。更有众多知名人士坦言,未来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70%以上的工作,主要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逻辑性强的工作。但目前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未来人工智能还无法从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思考性工作,如写作、画画、音乐创作、科研、技术创新等。李开复也曾说过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工作,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人类的价值在于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还无法胜任。因为它不懂什么是美、幽默和艺术。所以未来,社会将向人文学科倾斜。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可以称之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核心是综合感受,包括了信息体的归类属性、情感、价值、意义等;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可以称之为语言思维,语言思维的核心是直接,即形状、数据、图像、逻辑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虽然左右脑紧密连接,但分工不同,究竟谁对于人的整体思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还没有多少研究,不过有个有趣儿的现象值得回味。有天,我想了解蜜蜂,于是从网上找来很多资料,从阅读蜜蜂的分类、生物学、生活习性、社会性、分工等这些资料,直到查看蜜蜂的寿命时,突然觉得蜜蜂的“蜂”字很奇特,快不认识的感觉,汉字本是紧密书写的,忽然有想看透的眼光,生生的把一个独立的字放的很大,很零散,而看其它字时则没有这样的感觉。
文字和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交流工具,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字,它不仅有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中国人善于用统一的、整体的、系统性的宏观联系的思维看问题,本质上是遵从精神视野的认知(由内而外的过程),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申请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多上可见一斑。而西方人善于直接研究本体对象,并尽可能的抛开人为的因素及精神层面的干扰,进而找寻本质的,甚至是微观的客观性、物质性存在,本质上是遵从物质视野的认知(由外而内的过程)。当然,中国人也会吸纳唯物主义,进而改善精神上的认知;西方人同样也会接受唯心主义,从而完善物质上的认知,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着巨大发展变化。不能简单的评论孰优孰劣,而现代的研究学者们更是认为,各有利弊,应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现在来说,总体上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已趋于接近,或者说在互相适应的磨合期。
摘自《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必须在保持本民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借鉴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陷,建立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应包括以下几点:
1. 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 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在高科技神速发展的当代,应该深刻认识其局限性与保守性,努力使思维方式具有坚定的理论思维依据,突出科学理性。
3. 注重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疑思维,而要树立求疑思维就应当敢于怀疑,勇于质疑,并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要培养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就要创造民主宽容的社会环境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机制,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破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4. 树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更新、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自我生存与发展。
规则主义是以规则性为根本主张的思想,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规则的约定下,比如道德、法律、制度等,用以约束人的行为。简单来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运行规则不同(经济游戏规则不同,权力游戏规则不同)。
或者仅以规则主义来划分人类历史的几个阶段,那就是:无规则主义阶段(原始社会没有什么约束人的规则)、1人规则主义阶段(规则就是首领1人说了算)、多人规则主义阶段(规则就是国王和大臣们制定,及宗教主等)、全民规则主义阶段(所有人都可参与制定规则),现在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还没有完全实现全民规则主义。
能理解这些历史原因很重要,但是有个陷阱不是所有人都能避免的,理解并不代表认可,理解了别人行为的动因并不是说你就认可他的想法,但是不理解是绝对不会认可的。对别人的思想观点可以理解,因为那是别人的文化在他特定的历史背景上形成的观念,他的形成是有道理的,你可以理解,可以去体会,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中去感受,但是并不表示你非得认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所以不完全符合你的观念的形成条件。下面将会有很多关于性格差异的原因分析,了解原因是取得理解的关键,能从中悟到性格的优点,并认可和学习,那就更好啦。
了解性格差别是完善性格的第一步,就像是人类开始理解自己是人一样,那么首要的是我们就要从同类身上找寻多多的优点。特别是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交通如此便利,人们往来日益密切,这些都为互相了解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甚至利用强大的网络技术,足不出户也可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所了解。当然,网络有着很大的弊端,很多学者提到了“快餐文化”的概念,其消费为主的目的性难以带来更深层次的思想影响。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游走世界各地文化,变得越来越普遍。(这里为什么不用游览各地文化呢,笔者是想评述一个重要的现象,中国人出国旅游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庞大,但有一点,就是文化旅游还不是主要目的,既是有一些人是想体验各地不同的文化,也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然这一点也和一些外国人难以接纳中国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没有真实的深入的体验,是难以形成理解的)。文化是人们思想的展现形式,是外在的看得见的,不像思想意识都在人们的脑袋里面,难以捕捉。文化对人思想(性格)的影响深远,既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载体,是培育思想的土壤,同时各种思想也都会影响着文化。
在说东西方人性格差别之前,我想先试着阐述一下东西方医学的理念差别。
东方医学:
![]() |
西方医学:
![]() |
中医的药理学就是各种药材的生物性(也有化学性物质,如砒霜、石膏、明矾入药的,但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而还是利用其对生物性的抑制作用)对疾病的综合治愈原理,因中医对药材的物性理解较早,且也较深入,所以并没有研究其成分性,特别是药材大量人工种植后的工厂模式,更是药效低下,难以精准的治疗疾病,特别是因人体差异而影响大,或者对患病个体的情况了解不深入,就难以有好的治疗效果。因为生物性药理比化学性更加关系复杂。因此,有十几年、几十年经验的老中医才能很好的因地制宜做到药到病除。
西医基本没有病因学,就连感冒怎么得来的都难以说清楚病因,但是解剖学和生物医学奠定了其精准治疗的基础,虽然治疗手段比中医少了很多,但是其基于生物性、化学性的病理学,做到了对症下药的准确性,其药物学基本就是化学和生物类药品的运用。
中西医各有优点和缺点,所以笔者的最大感触就是该让中西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做到融汇贯通将是人类之福。
中西医有两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对疾病产生原因的深究态度和治疗原因的深究态度。中医讲求治病要标本兼治,所以对疾病产生原因有深刻的理解,也有着深深的探究精神,但对于治疗的研究上,善于用拿来主义,古人的科技有限,没有办法深入研究药材治病的有效成分,可是现在医学科技很发达了,中医药材理论至今没有进展,实在遗憾,从中草药中成功提取青蒿素,有效治疗疟疾的事件实在太孤独了。西医对病因、病理研究的较弱些,往往是直接从疾病本身的生理现象来治疗,比如发烧,就开具化学性的退烧药物,如果没有找到病因而针对用药的话,单纯使用退烧药物反而有害无益,但是找到了病因,使用对症药物,很快就可见到效果。这也是中医所追求的,所以中西医各有长短处,互相结合发展才更有前途。
中西医的差别也显示了部分的东西方人性格的差别。另外一方面即语言和文字的差别,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语言和文字是东西方文化的最根本性差别的结论,对此难以评论,这里仅要提到的是几点思维方式的可借鉴性。
1)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体的,互相依赖且不可分割,所有思想的体现都能用语言表达,反过来,没有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想,所以西方思想体系的发展历史脉络很清晰,大都记载在文字中;而中国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是分离的,有很多说法是思想到了一定境界后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那么“境界”到底是什么?没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所以中国思想体系的发展历史一直是断断续续,模模糊糊。以至于现代语文教学都难以抓住重点,而过于玩弄文字游戏去了。注重技巧性,忽视思想性。现代文学学者一提起某位著名作家、某部著名作品,就说他的文字如何、如何精妙、简练。鲁迅《狂人日记》中描写精神失常的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太精妙了,简单的一句话就把精神失常表现的细致入微。王小波说道,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我已经老了”开头的一句话就把无限沧桑感体现了个淋漓尽致。笔者的文字水平,相信看过本作品的您也领略了,但如此敢于拿出来现眼,无非就是想表达一下所思所想,技巧留待日后修炼吧。
2)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西方的文字多是字母,是一种音节的表达,带有韵律的特色,比如印度人学英语和中国人学英语就有很大差距,而且美欧人听印度人说英语,感觉比较自然。西方的文字带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而中国的文字不仅仅表音,也直接表现了形、意,也就是说中文是紧密联系左右脑的。中文带有形象思维的特征,其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弱,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但也应该不断开拓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运用抽象而严密的逻辑,表达形象的高端“境界”,但这从近年来的技术发展成果上,已经不是问题。
现在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而近现代历史中,西方人的才智似乎更凸显其优越性,AlphaGo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让人震撼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成为近年来最热门、最高端的科技,没有那家大公司不想涉足的,而几家顶尖高科技公司的研究成果更是让我们觉得未来似乎已经到来。人工智能更擅长逻辑思维,是结合了大量数学、物理成就的结晶,数据统计、计算、逻辑推理计算等,日益超过了人类智慧的风头。更有众多知名人士坦言,未来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70%以上的工作,主要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逻辑性强的工作。但目前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未来人工智能还无法从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思考性工作,如写作、画画、音乐创作、科研、技术创新等。李开复也曾说过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工作,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人类的价值在于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还无法胜任。因为它不懂什么是美、幽默和艺术。所以未来,社会将向人文学科倾斜。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可以称之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核心是综合感受,包括了信息体的归类属性、情感、价值、意义等;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可以称之为语言思维,语言思维的核心是直接,即形状、数据、图像、逻辑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虽然左右脑紧密连接,但分工不同,究竟谁对于人的整体思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还没有多少研究,不过有个有趣儿的现象值得回味。有天,我想了解蜜蜂,于是从网上找来很多资料,从阅读蜜蜂的分类、生物学、生活习性、社会性、分工等这些资料,直到查看蜜蜂的寿命时,突然觉得蜜蜂的“蜂”字很奇特,快不认识的感觉,汉字本是紧密书写的,忽然有想看透的眼光,生生的把一个独立的字放的很大,很零散,而看其它字时则没有这样的感觉。
文字和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交流工具,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字,它不仅有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中国人善于用统一的、整体的、系统性的宏观联系的思维看问题,本质上是遵从精神视野的认知(由内而外的过程),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申请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多上可见一斑。而西方人善于直接研究本体对象,并尽可能的抛开人为的因素及精神层面的干扰,进而找寻本质的,甚至是微观的客观性、物质性存在,本质上是遵从物质视野的认知(由外而内的过程)。当然,中国人也会吸纳唯物主义,进而改善精神上的认知;西方人同样也会接受唯心主义,从而完善物质上的认知,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着巨大发展变化。不能简单的评论孰优孰劣,而现代的研究学者们更是认为,各有利弊,应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现在来说,总体上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已趋于接近,或者说在互相适应的磨合期。
摘自《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必须在保持本民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借鉴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陷,建立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应包括以下几点:
1. 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 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在高科技神速发展的当代,应该深刻认识其局限性与保守性,努力使思维方式具有坚定的理论思维依据,突出科学理性。
3. 注重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疑思维,而要树立求疑思维就应当敢于怀疑,勇于质疑,并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要培养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就要创造民主宽容的社会环境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机制,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破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4. 树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更新、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自我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