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6
《1984》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他们永远都在工作,打仗,胜利,迫害――3亿人口,却只有一张面孔。但是,现实中的城市却是肮脏不堪的,处处都是营养不良的人,他们穿着带破洞的鞋子艰难前行,住在年久失修的19世纪的房子里,伴着始终不曾散去的卷心菜味,厕所里不时逸出恶臭,如此勉强度日。这样的伦敦城,在温斯顿的眼里显得庞大而残破,遍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垃圾桶,而此时,帕森斯太太的身影正浮现于其中――只见一个面容憔悴、头发稀疏、孤立无援的女人,一筹莫展地盯着被堵了的排水管,焦急万分。”
一点想法: 往往有时,差异不会带来恐慌,因为人生来本就是相似却不同的个体,可一旦他们都带上同一张面具,用同一种方式做事,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你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机械化,这是我能想到的描述,如此人便不能被称之为人,因为他失去了个体的独一性,他将变为工具、机器,他也将逐渐失去思想,转为一种被系统预先编程好的既定思路。 这或许就是强暴性思想控制下的极端结局,那便是:毁灭人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