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写,关于《丰乳肥臀》
短暂的假期,书单也懒得列,家里有啥书就读啥。于是抓起了老爸当年买的《丰乳肥臀》(下称《丰》)。
我是在大一暑假才开始接触莫言的小说的,读的第一本是《生死疲劳》,之后又在大二到大三时期读了《酒国》、《天堂蒜薹之歌》和《红高粱家族》。那是我思想最为激进的时期。在这样的思维下读这些,想当然地认为莫是在黑TG,黑体制。几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不再激进,再读同样类型的《丰》,又是别样一番感受。接下来,想到哪写到哪喽。
首先关于莫到底要表达或者说要讽刺什么?我没看过别人的评论,在这里单单说一下这个时期的我的理解。我觉得与其说他在黑TG,不如说他只是单纯得想描绘国家改朝换代,社会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与最底层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我读过的这几本基本上没绕过土改、抗日、解放战争、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元素,我就从这些元素出发来分析了。
比如说抗日。当年读《红高粱家族》时,我觉得莫在黑TG的“游而不击”,但此次读到《丰》里抗日的桥段,我更觉得他在讽刺底层人们的麻木不仁。在抗日这一部分,日本人的形象十分模糊,当然,也有其带来的一片焦土,但作者大部分的篇幅都留给了当地村民自己的内斗,这同样带来了流血。透过莫氏的黑色幽默,我更愿意相信家国情怀对于这些处于底层的人来说,是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而我们从小从影视剧中看到到热血沸腾的全民抗战,只是和平年代的强心针罢了。再比如解放战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在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以另一种形式展开了。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没有高深晦涩的意识形态的辩论,只有单纯的村民本身的恩恩怨怨,说白了,不过是同一类人恰好站在了不同阵营罢了。但这两个阵营的人带给上官家的苦难和幸福却出奇得相似。让我想起了那句被用烂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上官家对待种种磨难的态度,也正符合中国无数底层人们隐忍、委曲求全、得过且过的性格特征。又比如说土改。从老一辈那里我听过,其实地主并不像以前电视里面描述的那样(当然,自己分析一下:如果天天鞭子抽打着你的长工,你还种不种地了)。而《丰》中瞎子在审判大会上的胡闹这一段,又让我们见识到了底层人们的麻木不仁:他们不是想卸下锁链,而是单纯想发泄嫉妒罢了。而生命则在这暴民的狂欢中显得那么轻如鸿毛。
谈完事件再谈人。有几个人比较有意思,比如孙不言、沙月亮、司马库和鲁立人。沙、司马和鲁分属不同的阵营:地头蛇、国和共。但在我看来,作为活跃在底层的人,他们身上自己阵营应有的属性其实并不明显,换句话说,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也就是我刚才说的,他们是恰好站在不同阵营的同一类人罢了。以这个结论再看这几个人的形象,就不难解释为啥司马库有时候看起来也挺侠义的,鲁立人也不过是个蝇营狗苟的货。在这里我想着重讲一下哑巴孙不言。首先先做个声明:我敬重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他们为如今国家安定做出的牺牲是可歌可泣的。好了,接下来聊一聊孙哑巴。孙哑巴是很能乘势的,他一开始便碰巧站在了胜利者的队伍(也不一定是碰巧喽);接下来又摇身一变,成了光荣负伤的志愿军。如果只看他参加革命的事迹,这人定会被看做是一个在当地远近闻名的革命英雄。但作者“无情”地揭露了他的老底:早年不过是在村里靠几条恶犬作威作福的无赖;TG控制村子时期劣性难改,奸污了上官家的老三;作为志愿军英雄返乡后,又霸占上官来弟,极尽变态之事。而他对所属阵营的贡献呢?解放战争时期,作者提过,不过还是个跑前跑后,狗仗人势的小弟;朝鲜战争时期没有着墨,不过这样一个人,很难想象他会在朝鲜战场上就突然转变境界,奋不顾身了。但即便是这样一个人,在从战场下来之后,仍被供了起来,这让我觉得真是可笑。孙哑巴的种种十分契合这个主题:大的时代背景与小人物自身的一种矛盾。那样一个时代呈现给人的是同仇敌忾,英雄辈出。但是反映到个体,尤其是这种微不足道的个体,就显得如此荒诞,如此滑稽,如此不相称。
伟大的事件是有的,英雄的人物是有的,但在这片被封建思想统治千年的土地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却是那些与时代最不相匹配的人群啊!
我是在大一暑假才开始接触莫言的小说的,读的第一本是《生死疲劳》,之后又在大二到大三时期读了《酒国》、《天堂蒜薹之歌》和《红高粱家族》。那是我思想最为激进的时期。在这样的思维下读这些,想当然地认为莫是在黑TG,黑体制。几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不再激进,再读同样类型的《丰》,又是别样一番感受。接下来,想到哪写到哪喽。
首先关于莫到底要表达或者说要讽刺什么?我没看过别人的评论,在这里单单说一下这个时期的我的理解。我觉得与其说他在黑TG,不如说他只是单纯得想描绘国家改朝换代,社会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与最底层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我读过的这几本基本上没绕过土改、抗日、解放战争、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元素,我就从这些元素出发来分析了。
比如说抗日。当年读《红高粱家族》时,我觉得莫在黑TG的“游而不击”,但此次读到《丰》里抗日的桥段,我更觉得他在讽刺底层人们的麻木不仁。在抗日这一部分,日本人的形象十分模糊,当然,也有其带来的一片焦土,但作者大部分的篇幅都留给了当地村民自己的内斗,这同样带来了流血。透过莫氏的黑色幽默,我更愿意相信家国情怀对于这些处于底层的人来说,是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而我们从小从影视剧中看到到热血沸腾的全民抗战,只是和平年代的强心针罢了。再比如解放战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在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以另一种形式展开了。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没有高深晦涩的意识形态的辩论,只有单纯的村民本身的恩恩怨怨,说白了,不过是同一类人恰好站在了不同阵营罢了。但这两个阵营的人带给上官家的苦难和幸福却出奇得相似。让我想起了那句被用烂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上官家对待种种磨难的态度,也正符合中国无数底层人们隐忍、委曲求全、得过且过的性格特征。又比如说土改。从老一辈那里我听过,其实地主并不像以前电视里面描述的那样(当然,自己分析一下:如果天天鞭子抽打着你的长工,你还种不种地了)。而《丰》中瞎子在审判大会上的胡闹这一段,又让我们见识到了底层人们的麻木不仁:他们不是想卸下锁链,而是单纯想发泄嫉妒罢了。而生命则在这暴民的狂欢中显得那么轻如鸿毛。
谈完事件再谈人。有几个人比较有意思,比如孙不言、沙月亮、司马库和鲁立人。沙、司马和鲁分属不同的阵营:地头蛇、国和共。但在我看来,作为活跃在底层的人,他们身上自己阵营应有的属性其实并不明显,换句话说,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也就是我刚才说的,他们是恰好站在不同阵营的同一类人罢了。以这个结论再看这几个人的形象,就不难解释为啥司马库有时候看起来也挺侠义的,鲁立人也不过是个蝇营狗苟的货。在这里我想着重讲一下哑巴孙不言。首先先做个声明:我敬重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他们为如今国家安定做出的牺牲是可歌可泣的。好了,接下来聊一聊孙哑巴。孙哑巴是很能乘势的,他一开始便碰巧站在了胜利者的队伍(也不一定是碰巧喽);接下来又摇身一变,成了光荣负伤的志愿军。如果只看他参加革命的事迹,这人定会被看做是一个在当地远近闻名的革命英雄。但作者“无情”地揭露了他的老底:早年不过是在村里靠几条恶犬作威作福的无赖;TG控制村子时期劣性难改,奸污了上官家的老三;作为志愿军英雄返乡后,又霸占上官来弟,极尽变态之事。而他对所属阵营的贡献呢?解放战争时期,作者提过,不过还是个跑前跑后,狗仗人势的小弟;朝鲜战争时期没有着墨,不过这样一个人,很难想象他会在朝鲜战场上就突然转变境界,奋不顾身了。但即便是这样一个人,在从战场下来之后,仍被供了起来,这让我觉得真是可笑。孙哑巴的种种十分契合这个主题:大的时代背景与小人物自身的一种矛盾。那样一个时代呈现给人的是同仇敌忾,英雄辈出。但是反映到个体,尤其是这种微不足道的个体,就显得如此荒诞,如此滑稽,如此不相称。
伟大的事件是有的,英雄的人物是有的,但在这片被封建思想统治千年的土地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却是那些与时代最不相匹配的人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