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
刚刚下乡扶贫脱贫回来。和书记的司机陈大哥说起基层的事情。虽然他的话,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但不得不说,这也反映了省里在制定政策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妥。首先,过分劳民伤财。基层干部每天都要下乡,老百姓每天都要填表,既耽误他们干农活,也劳累基层干部。手续太多了。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初衷是好的,他们想让人民享受更好的改革红利,但很多时候,制定的方针政策,完全是自作多情。他们没有换位思考,没有倾听民意民声,没有做老百姓想让他们做的,他们反倒是做了一些自以为很对很好的事情,比如他们认为,农民也是喜欢城市的,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让老乡异地搬迁,每人五万,四个人就有二十万,这样的钱,可以在县城里买一栋130平的房子,可是真正搬迁的并不多。除了观念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老百姓去城里做什么?他们还有农田,还有山林,还有祖祖辈辈的乡土,祠堂……你可以说,他们可以外出打工,可是城里各种生活都要花钱,而且消费高……他们不愿意。只有一些长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才愿意住城里。这是我们领导思维上的问题。他以为老乡喜欢城里生活,就意味着老乡喜欢到城里生活。这么说吧,老乡喜欢享受城市化的成果,但却不喜欢离开土地,离开山林,离开果园。我一直觉得,农村的城市化,很多人都误解了其内在的含义。不是将农村变成一个小型版的城市,而是在保持农村内在精神和非凡特点的前提下,让老乡享受到改革释放出来的红利。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经受高温酷暑的铁板烧性的煎熬,然而有些地区,就因为绿色,生态,清凉,宁静,小城,原生态,而特别宜居。尤其是我们这里。如果政府拿出那20万,帮助老乡翻修房子,装饰,打造生态旅游,而非是将那些钱都分散开,那么大湘南地区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共享清凉的避暑旅游,以及暑期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旅游,足以发展得出来。现在很多资金都被分散了,老百姓虽高兴,但这却是不可持续的。我发现政府应该服务的没有服务好,不该惯老百姓的,却又惯老百姓不行。
就我这些天的走访经历来说,湘南地区的生态绿色还是蛮好的。暑期不热,泉水清甜,山势匍匐环绕,雾气迷蒙,梯田,观光山路,盆地,峡谷,荷园,林木,还有当地大量的土特产,如药材,竹笋,茶叶,鱼,温泉,漂流……可是为什么当地还是不转变发展方式?
刚来的时候,我就说,这里应该发展暑期候鸟性旅游。努力吸引毕业游,中小学生暑期社会活动游,老年休闲旅游,然而现在思路还是没有转变。
不过现在县领导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
我作为省委组织部派下来的年轻干部,除了要锻炼自己,更要切实发挥自己所学所长,带领当地走出一条别致的致富之路。
大湘南旅游观光,做成古朴,文艺,小资,严禁过分商业化和工业化,防止炒房团进来,因为那会破坏小城的宁静。
这一点感触很深。县里面的人,每天都起得很早,然后沿着沤江,一直走,散步,直到山上,然后回来,吃饭,上班。下了班以后也是如此。不经意地就能遇见熟人。这很好。当地民风朴实。
是的,我们政府应该做人民的小学生,人民群众的智慧,比我们很多理性的设计好多了。
是的,要将建设农村的想法还给老乡,老乡说怎么干,咱们就怎么干。必须结合老乡的想法,否则在三四线城市建那么多房,除了自作多情,还能有什么用。我看到很多农村出现了这样一幕,在城里有房子,然后开车回农村教学,上班,这样好吗?表面看来很好,但实际上呢?
虽然只有两三年,我就要回到省里,但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踏实干,努力干,多流汗,多受累,老百姓富了,我才能不辜负这几年青春。
是的,为了做好工作,我必须大量的调研,大量地走访,观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工作经验以及教训。
但我的内心,还是学者,还是努力做一个政治哲人,大管家和党内杰出的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