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未来拼搏,那现在的生活就不是生活了吗?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这样的概念:“你要好好学习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然后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能有好生活啊!” 这话本身的逻辑是没问题的,所以我们才能循着这条路一级一级地走过来。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一切为了未来的好生活,那现在的生活就不是生活了吗? 现在文青嘴里总嚼着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正是映证着这种为了明天而牺牲今天的痛苦吗? 可是我们反思一下,难道人的一生中,前几十年和后几十年也能分出轻重缓急?事情当然不应该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又要怎样考虑这个问题呢,难不成赶紧投身享乐主义,真的今朝有酒今朝醉? 首先自身逻辑没有问题不代表其中的含义没有问题。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这不是单纯地传授方法,而是实实在在地输出价值观。输出的主体和客体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我们接收这样的信息,往往是在我们的孩童时期,那时的我们不具备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所以对于学校课程的学习再学习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唯一途径。而到了青少年时期,我们的价值观开始形成,思维变得活络而更易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然后我们叛逆了,各种离经叛道的想法和行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尽管别人觉得我们貌似出了些问题,但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从这个阶段开始我们才真正逐渐变得自主起来,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思想。活在现实活在当下是我们在这一时期开始考虑的问题。当然,青少年并不都具备成熟的眼光和判断能力,所以很多年轻人因为家长的失职在这一阶段沦陷,从活在当下变成了及时行乐。 父母给予我们的是普适的观念,也是最保险的人生轨迹。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是和自己想要的方向拟合度最高的向导。尽管生活中的苟且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将其缩短甚至将其本质转化。 为什么我们活得这么累啊,我们感到最辛苦最想放弃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心里在打退堂鼓而不是体力不支。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支持这样的体力付出,所以才会精神懈怠,“牺牲”的概念才会涌现出来。说到底,就是我们不情愿去“牺牲”。想做的事情在远方,不想做的事情在眼下,然而不想做又不得不做,那么为了未来而放弃现在就水到渠成了。 很多人会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宏图大业卧薪尝胆几年又有什么呢?但是,实际上尝上几年的苦胆汁其实也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很早地开始广泛涉猎,那你就可以尽快的找到属于自己的藏宝图,到那时,面对一切困难你都不会畏惧,对待整个奋斗的历程也会甘之如饴。辛苦可能无法抹去,但痛苦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攒资本以备可以选择,远不如先做好选择然后全力以赴更加高明。骑驴找马的再多,也不及早早跨上骏马飞奔起来跑地更快更远。 讲到这,可能会有人觉得我说的太过理想,谁都想尽早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百里无一。我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可以证明绝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但我却知道,事实就是这样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与上一代人的思想环境共同造就的必然结果。我们经历的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级中等教育,数语外理化生从概念到公式,从各种题型到综合模拟,没有一处不是被老师们家长们千叮咛万嘱咐过的,但却从未有人问过,你未来想做什么,你现在是否有所准备。一切就好像高考就是最终节点,过了这个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事实并非如此,最大的隐患一直藏匿着,无人问津不等于它不会发作。第一次山雨欲来是在报志愿的时候,慌乱紧张,毫无头绪,三百六十度访亲问友 ,各大搜索引擎刷爆专业名称,最后匆匆忙忙地就和着自己的分数填下决定未来四年生活的志愿单,然后潇潇洒洒地开始过起自己一生最快乐的一个假期。相信很多人早已把那半个月的疯狂忘记了,但是第二次隐隐作痛很快就会到来。大学开始了,专业知识刷起了,未来行业初露端倪,再配上大学里缓慢涣散的学习氛围,失落与麻木又倾注上三年。最后,终于迎来了毕业季,第一个高潮终于到来。这个专业是去是留?留下我要做什么?离开我又能去哪?真正的低谷裂开了,这时再回头看高中阶段的终极目标,想必每一个没有归宿的人都会觉得荒唐可笑。因为没有目标,所以所有选项都是将就,将就也要行动了,二十大几的人了,没有人再给你大把时间重新寻找兴趣。苟且就此开始。 尽管条条大路通罗马,尽管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但是我们的生命仅有一次,我们的时间与精力也做不来太多次的尝试与从头来过,如果我们可以笃定地把我们最宝贵的一生压在一条自己最想走的路上,那我们又为何不去穷尽心思找到这路,然后快马加鞭,畅快地活一次呢?生活就是生活,没有未来与现在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