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散记
我第一次出远门是在2001年夏。那年我父亲的单位组织长途旅行,每个员工可免费携带一名家属出行,于是仁慈的母亲自然成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
旅途的目的地是福建武夷山。依稀记得出发那天清晨五点,母亲喊醒了睡眼惺忪的我,父亲提了他上大学时的皮质旅行包,我背着小书包,懵懂而憧憬地踏上了旅途,留下母亲披着单薄的睡衣站在晨曦下目送我们离开。
这是我第一次坐二十多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往另一个遥远的城市,在绿皮车上的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我睡了又醒,醒来从车厢一头溜达到另一头。
我和父亲两个人睡在火车的中铺,那时火车上的床铺边还没有铁栏杆,两根垂下的皮绳从床的三分之一处由上而下拴紧,一不留神就有掉下去的危险。睡在我上铺的是我从小到大的玩伴小雨和她那体格略微宽大的父亲。想要爬到上铺需要一些“武功”,轻盈直上中铺,一脚踏上上铺的木板,一手死死抓住车顶伸出的把手,脚一蹬床,身子一转直接坐上床铺,否则可能因重心不稳而跌落。上铺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有点阴暗,有点诡谲,而睡在上铺的必然都是武林高手。
火车行驶一天一夜到达武夷山。一下车,四处蔓延的绿意裹挟着空气中茵蕴的湿气扑面而来,
走不多久,头发就湿了,脸颊淌下细小的水珠,不知是露还是汗。步入武夷山景区,我们一行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看到群山耸立,不由激动地肃然起敬。十多年前的景区游人稀疏,江主席题字的大石头尚未落成,只记得那时我可以一个猛子冲上几十层台阶和大人们比速度,爸爸在后面喊着“慢点,慢点”,其他大人则慢悠悠地踏着石板,扭头和我爸说,这孩子还真是爱动,停都停不下来。我哪管别人说什么,本着一个孩子多动的特性,四脚并用,爬上又爬下,不亦乐乎。
我给自己印象中的武夷山冠名为“观赏山”,它不同于华山巍峨险峻,不同于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群山相连的武夷山,俯瞰是一幅“丹霞地貌”,因火山喷发涌入花岗岩而形成层次分明的纹理;公官,道院,安堂坐落其中,绿水贯穿南北,轻盈环绕每一座山峰又缓缓流入主干。时过境迁,如今我只能依稀记得众多山峰之中的两座——天游峰和玉女峰,前者与中国西北高原民歌“信天游”不谋而合,后者读音则与舒婷笔下的“神女峰”相似,看似没有联系的记忆却使“天游”和“玉女”在我幼小的脑海中沉淀。天游,游于天,徐霞客曾赞道:“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想必拥有这般得天独厚地理条件的武夷山中一定满是智者与仁者。武夷山以山冠名,以水为生。武夷山中藏有一“名角”乃水帘洞,游人皆慕名而来。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其中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水帘洞不同于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水帘洞王国。在我眼里,它更为开阔,站在远处更似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而非丛林茂盛、洞穴幽深。从瑞泉岩峰巅奔泻而下的两道飞泉即水帘,它们时而倾泻,时而细流,掩映着背后岩石上险峻的栈道,似是为栈道上的勇士践行。
竹筏漂流是武夷山的一大水上活动。驾于水面的竹筏坚硬厚重,宽大的身躯可以容得下近二十人,船夫在前面撑篙,他是导游,时而扭头与我们指点身旁环绕的名山与崖壁上的悬棺,他又是当地居民,时而与远处竹筏的同行隔空对唱,好不热闹。
那时的水清澈见底,你甚至可以毫无顾虑地捧一口起来喝,泉水甘甜,你应该知道为什么“农夫山泉有点甜”了吧。幼小的我坐在竹筏上一动不动,静静听着山间空灵的回声和潺潺的水流,如入仙境。湖水无形,抓一把在手中便匆匆溜走,它又坚韧,竟能日复一日承受住来来往往船只的考验。风平浪静时它那样娇媚可人,一旦江流颠簸,又表现出另一番可怖的景象。而人,究竟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还是受制于自然。思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自然,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灵皆平等。
十六年前我与父亲第一次旅行时还没有带轮子的旅行箱,父亲背一只棕黄色的人造皮革包,包里装了五天的泡面,一盒桃酥,几卷卫生纸,一个银色的傻瓜相机和藏在包内层的几百块现金。旅行社发的小红帽是我们遮阳的唯一工具。褪色的汗衫和不合身的中裤已经成为那个年代不羁的回忆。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们的欲望那样稀薄,没有单反,没有手机,没有名牌服装和进口小吃,也没有舒适快捷的交通,但一盒桃酥就能满足我小小的味蕾,一台傻瓜相机竟成了千古绝唱。
无论时代风云变幻,愿我们都能永葆初心,简单、真诚、质朴地过完一生。
旅途的目的地是福建武夷山。依稀记得出发那天清晨五点,母亲喊醒了睡眼惺忪的我,父亲提了他上大学时的皮质旅行包,我背着小书包,懵懂而憧憬地踏上了旅途,留下母亲披着单薄的睡衣站在晨曦下目送我们离开。
这是我第一次坐二十多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往另一个遥远的城市,在绿皮车上的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我睡了又醒,醒来从车厢一头溜达到另一头。
我和父亲两个人睡在火车的中铺,那时火车上的床铺边还没有铁栏杆,两根垂下的皮绳从床的三分之一处由上而下拴紧,一不留神就有掉下去的危险。睡在我上铺的是我从小到大的玩伴小雨和她那体格略微宽大的父亲。想要爬到上铺需要一些“武功”,轻盈直上中铺,一脚踏上上铺的木板,一手死死抓住车顶伸出的把手,脚一蹬床,身子一转直接坐上床铺,否则可能因重心不稳而跌落。上铺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有点阴暗,有点诡谲,而睡在上铺的必然都是武林高手。
火车行驶一天一夜到达武夷山。一下车,四处蔓延的绿意裹挟着空气中茵蕴的湿气扑面而来,
走不多久,头发就湿了,脸颊淌下细小的水珠,不知是露还是汗。步入武夷山景区,我们一行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看到群山耸立,不由激动地肃然起敬。十多年前的景区游人稀疏,江主席题字的大石头尚未落成,只记得那时我可以一个猛子冲上几十层台阶和大人们比速度,爸爸在后面喊着“慢点,慢点”,其他大人则慢悠悠地踏着石板,扭头和我爸说,这孩子还真是爱动,停都停不下来。我哪管别人说什么,本着一个孩子多动的特性,四脚并用,爬上又爬下,不亦乐乎。
我给自己印象中的武夷山冠名为“观赏山”,它不同于华山巍峨险峻,不同于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群山相连的武夷山,俯瞰是一幅“丹霞地貌”,因火山喷发涌入花岗岩而形成层次分明的纹理;公官,道院,安堂坐落其中,绿水贯穿南北,轻盈环绕每一座山峰又缓缓流入主干。时过境迁,如今我只能依稀记得众多山峰之中的两座——天游峰和玉女峰,前者与中国西北高原民歌“信天游”不谋而合,后者读音则与舒婷笔下的“神女峰”相似,看似没有联系的记忆却使“天游”和“玉女”在我幼小的脑海中沉淀。天游,游于天,徐霞客曾赞道:“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想必拥有这般得天独厚地理条件的武夷山中一定满是智者与仁者。武夷山以山冠名,以水为生。武夷山中藏有一“名角”乃水帘洞,游人皆慕名而来。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其中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水帘洞不同于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水帘洞王国。在我眼里,它更为开阔,站在远处更似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而非丛林茂盛、洞穴幽深。从瑞泉岩峰巅奔泻而下的两道飞泉即水帘,它们时而倾泻,时而细流,掩映着背后岩石上险峻的栈道,似是为栈道上的勇士践行。
竹筏漂流是武夷山的一大水上活动。驾于水面的竹筏坚硬厚重,宽大的身躯可以容得下近二十人,船夫在前面撑篙,他是导游,时而扭头与我们指点身旁环绕的名山与崖壁上的悬棺,他又是当地居民,时而与远处竹筏的同行隔空对唱,好不热闹。
那时的水清澈见底,你甚至可以毫无顾虑地捧一口起来喝,泉水甘甜,你应该知道为什么“农夫山泉有点甜”了吧。幼小的我坐在竹筏上一动不动,静静听着山间空灵的回声和潺潺的水流,如入仙境。湖水无形,抓一把在手中便匆匆溜走,它又坚韧,竟能日复一日承受住来来往往船只的考验。风平浪静时它那样娇媚可人,一旦江流颠簸,又表现出另一番可怖的景象。而人,究竟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还是受制于自然。思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自然,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灵皆平等。
十六年前我与父亲第一次旅行时还没有带轮子的旅行箱,父亲背一只棕黄色的人造皮革包,包里装了五天的泡面,一盒桃酥,几卷卫生纸,一个银色的傻瓜相机和藏在包内层的几百块现金。旅行社发的小红帽是我们遮阳的唯一工具。褪色的汗衫和不合身的中裤已经成为那个年代不羁的回忆。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们的欲望那样稀薄,没有单反,没有手机,没有名牌服装和进口小吃,也没有舒适快捷的交通,但一盒桃酥就能满足我小小的味蕾,一台傻瓜相机竟成了千古绝唱。
无论时代风云变幻,愿我们都能永葆初心,简单、真诚、质朴地过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