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的魏晋风度
晚无事,闲翻《鲁迅全集》,看《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文,许多人在文章中多有引用。上学时看过,如今读来依然觉得好。
先说语言。语言是个大问题。胡适之倡导白话文暴得大名,并以此为契机与新青年同人掀起新文化运动,其力毋庸赘言。今人读鲁迅文章,常觉文字拗口,读不顺畅,确实。周氏兄弟是章太炎的弟子,古文修养之高自不待言,早期创作的论文、小说也都以古文写就。于白话文初创时期,文章中留些拗口“余孽”也算正常。与之相对的,目下有些码字的人,虽自小接受白话文教育,却偏偏喜好以古语作文,即使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也能引来阵阵喝彩。相较而言,倒是先生的文章读来更有古意一些。
当然,语言问题,甚至绝大多数的问题,各凭喜好,难说对错。
先生总结,孔北海作文,喜用讥嘲笔调,但这讥嘲只对曹孟德。如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纳袁熙妻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曹操问典出何处,他说,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这份揶揄和讥嘲,如果和曹操易地而处,必觉其可恨之极。于是,曹操杀孔融,以不孝之名。
孔融的有些主张在当时确实有些惊世骇俗,比如他说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瓶之盛物,把物倒出来后,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也就结束了;遇到饥荒的时候,手里有点食物,如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父母于子女无恩,胡适之亦有此论)。这些,自然都可成为他可杀的理由。
但先生提出的问题却很刁钻也很有力,他说我们可以问曹操,当初求才时说不忠不孝不要紧有才即可,为何又要以不孝的罪名杀人呢?这脸打得可谓既狠且准。
相似的有白乐天的诗“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用对方的话堵对方的口,最是噎人。
魏晋名士不止有孔北海的惊世骇俗,更有竹林名士的荒诞不经。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则作《难自然好学论》,说一个人如果不做事就能有饭吃,谁去读书,随便闲游就好,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如今想来,此语信然。任何事情,初时可因兴趣和爱好,如想得窥堂奥,必经一番艰辛,单靠兴趣是难以支撑的)。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更是“非汤武而薄周孔”,最后亦难逃司马氏的毒手,明目亦是不孝。
魏晋是崇奉礼教,以孝治天下的。为何?天位从禅让,也即巧取豪夺,若主张以忠治天下,其立脚点就不稳,办事便棘手,于是选择孝。周公辅成王,孔子述尧舜,尧舜则禅让天下,嵇康薄周孔也就是触到了司马氏的逆鳞,下场可想而知。与之相比,阮籍只是饮酒、只是穷途而哭,却能“口不臧否人物”,遂能终其天年。
魏晋名士不遵礼教,盖因彼时所奉礼教皆用以自利,其实质是亵渎了礼教,真正的老实人虽不平但无计可施,继而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用先生的话说,这些“其实不过是态度”,“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的。
所谓名士风流,尽有许多不得已处。至东晋陶潜,看惯了战乱沧桑,文章也便平和了,于是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先说语言。语言是个大问题。胡适之倡导白话文暴得大名,并以此为契机与新青年同人掀起新文化运动,其力毋庸赘言。今人读鲁迅文章,常觉文字拗口,读不顺畅,确实。周氏兄弟是章太炎的弟子,古文修养之高自不待言,早期创作的论文、小说也都以古文写就。于白话文初创时期,文章中留些拗口“余孽”也算正常。与之相对的,目下有些码字的人,虽自小接受白话文教育,却偏偏喜好以古语作文,即使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也能引来阵阵喝彩。相较而言,倒是先生的文章读来更有古意一些。
当然,语言问题,甚至绝大多数的问题,各凭喜好,难说对错。
先生总结,孔北海作文,喜用讥嘲笔调,但这讥嘲只对曹孟德。如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纳袁熙妻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曹操问典出何处,他说,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这份揶揄和讥嘲,如果和曹操易地而处,必觉其可恨之极。于是,曹操杀孔融,以不孝之名。
孔融的有些主张在当时确实有些惊世骇俗,比如他说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瓶之盛物,把物倒出来后,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也就结束了;遇到饥荒的时候,手里有点食物,如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父母于子女无恩,胡适之亦有此论)。这些,自然都可成为他可杀的理由。
但先生提出的问题却很刁钻也很有力,他说我们可以问曹操,当初求才时说不忠不孝不要紧有才即可,为何又要以不孝的罪名杀人呢?这脸打得可谓既狠且准。
相似的有白乐天的诗“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用对方的话堵对方的口,最是噎人。
魏晋名士不止有孔北海的惊世骇俗,更有竹林名士的荒诞不经。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则作《难自然好学论》,说一个人如果不做事就能有饭吃,谁去读书,随便闲游就好,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如今想来,此语信然。任何事情,初时可因兴趣和爱好,如想得窥堂奥,必经一番艰辛,单靠兴趣是难以支撑的)。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更是“非汤武而薄周孔”,最后亦难逃司马氏的毒手,明目亦是不孝。
魏晋是崇奉礼教,以孝治天下的。为何?天位从禅让,也即巧取豪夺,若主张以忠治天下,其立脚点就不稳,办事便棘手,于是选择孝。周公辅成王,孔子述尧舜,尧舜则禅让天下,嵇康薄周孔也就是触到了司马氏的逆鳞,下场可想而知。与之相比,阮籍只是饮酒、只是穷途而哭,却能“口不臧否人物”,遂能终其天年。
魏晋名士不遵礼教,盖因彼时所奉礼教皆用以自利,其实质是亵渎了礼教,真正的老实人虽不平但无计可施,继而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用先生的话说,这些“其实不过是态度”,“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的。
所谓名士风流,尽有许多不得已处。至东晋陶潜,看惯了战乱沧桑,文章也便平和了,于是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