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
这次读书笔记是不发则已,发则三弹齐发。说是评弹。不敢。但求慎读而已。
…………我是三连发的分割线……………

《奠基者》全景式展现西周建国与中国文化伦理的创建成型,也以现代观点解析了伦理治国的历史渊源文化根源(忧患心理与乐观精神)。家国情怀以及中国文化当中集体主义成分(忠与孝的辩证关系与历史功能伦理地位)的存在,其实是有其深刻深厚的历史土壤与历史成因的。西周封建,本就是权力柔化的结果,受命于天君权天授,后世帝国的合法性来源,在此都以奠基,延续数千年的文化因之成型出现。犀利思维,幽默笔触,史识深远,统一的帝国,稳定的文化内核,一体化系统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安排,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做为一个整体进行简洁的剖析阐释,也给出了相应制度安排可能的漏洞与缺失(嫡长子继承制下有地位无保障的士阶层的壮大),为后世的完善改革张本。学术创见未必多,但是收获启发以及可读性都不错 追《易中天中华史》追到了《奠基者》这本,风格和特点已无需再提。简单、直观、合理、有趣。作为易中天老师中华史的第三本《奠基者》,作者其实明确的提出作为国家联盟的周朝代通过“井田制”、“封建”、“宗法”、“礼乐”的确立,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文化构成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与乐观;三大精神:人本(群体的、家国的、伦理的人)、现实(没有宗教信仰)、艺术(不是艺术气质,而是领导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等);四种制度:井田(经济基础)、封建(巩固政权的手段)、宗法(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礼乐(礼就是让人遵守秩序,乐则是让人体验和谐。礼时伦理化的乐,乐是艺术化等礼。礼治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作品,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不同,就像社会成员一样有身份职业的不同,多样统一,才能和谐。) 尽管分析上述奠基构成者“周公”等人的行为属于作者一家之言,或演绎、或推测这种行为是否正确,但至少“德”的提出是可以通过史料记载加以推证的。并且通过周以前的商没有“德”字,最初的“德”无“心”,而自周起“德”有了“心”字底,推证了德乃人心所向,所引人心,人性得以辅正。 个人最赞同的就是易中天老师提出的中西方社会演进中,为什么西方社会一直注重个体,而中国社会一直提倡群体。两者利益偏重的不同,绝对了西方社会保护个人利益优先于群体利益,进而论证了为什么西方社会对于群体领导者——政府的严密防范,生怕政府利用公权力侵犯个人权益。而中国社会提出的大公无私,为什么就构成了个人奉献国家至上。 正因奠定这样的基础,于是中华民族演进乃至文化延续实际是围绕群体利益盘旋上升,这犹如太极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圈中相互作用相互流转运行不息;而西方民族演进乃至文化传播是发散式的,这或可以解释了有些西方文明为何就消失了!因为它没了可以围绕的集体意识,个人意识的传播往往随着个人的消亡、DNA的变化而消失。中国则如梁启超所言的:“只知有朝,不知有国”。国朝不分的盘旋时光(我们学校教中国历史都说的是“朝代”而不是“国家”)。 易中天老师提出的为何西方社会有了宗教信仰,而中国社会没有民族宗教的形成。是因为西方将人神化,而中国社会将神化的人转为了圣(仙)。“神”是“示”字旁,代表的是祭祀于天的神,而“仙”是“人”字旁,再怎么升华都离不了“人性”。于是“圣人”只能是崇拜,而不是膜拜如神。所以中国产生不了宗教,自然也就没有宗教信仰和敬畏心(后者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因为中国社会的所谓信鬼神其实是“信则灵,不灵则不信”)。有的只是功利的注重。这也就不奇怪现在的社会功利心遍地了。 当然,就上面的观点可能会有不少读者提出反对意见,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如果说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话,倒不如说是“灵则信,不灵则不信”反而准确些。国人常说的儒释道三教,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也就修身有余齐家不足,更不用提什么治国平天下了。尤其自汉武时期后统治者奉儒家为治世教化而一统制度化,其已不再可能成其为宗教。仅就道教和佛教而言,其实也不是宗教信仰。因为前者讲究修今世求升仙,后者讲求觉悟求来世。这二者其实都是功利性的。而真正的宗教信仰是需要去践行和奉献的,谋求自身功利性的“宗教”是不可能践行奉献的。(绝对的功利者是否是绝对的利己者,绝对的利己者是否就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我们这里暂且不予讨论,改天有空再分析)我们接着往下读这部中华史先。 《青春志》篇幅则通过春秋时期,点滴人物诸如:“豫让”“冯”乃至“荆轲”等史实的分析,展现了周人奠定的宗法、礼乐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体现了士人风骨、国人风度。并进一步印证了为什么中华民族没有宗教信仰,却能通过群体意识的保有和维护,从而保障个体意识的存在(这个说法是我自己的用词,似乎太哲学太心理学了,见不惯这个用词的请自动忽略)。君王、诸侯、大夫、士、农、工、商,各阶层都遵循祖宗礼法,既导致了整个华夏民族浑然一体,又导致了整体内不同个体向上需求下矛盾产生发展进步。 不过在华夏民族站在人性本善的角度提倡宗法、礼乐,却难止人性贪欲争权夺利,止戈杀伐不断交替上演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文明却提出的人性本恶,并依据契约、制度制止、严防人性恶对社会的侵害。二者优劣这里不细说。现在我们只说华夏自己的事情,只说“五四运动”、“文革时期”这两个华夏历史节点。前者其实通过“新文化运动”毁掉了“旧文化”里的宗族认同,从而让宗法制度不再获得国人认同。这一点尤其对于秦汉以来政府统治到郡县,郡县以下治理交由乡绅宗族的成规破坏巨大。而“文革时期”破四旧下,子告父,女揭母的人际关系危机,则让宗族治理也彻底消亡。随着“孔老二”的倒下,其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没了国人认同,所以说中国人没规矩没信仰倒也不为过。(我个人的结论不喜勿喷) 《从春秋到战国》里面一个个历史时刻,推演出的是争霸到争王。霸权还依靠礼乐这个遮羞布,到王权则完全摒弃了讲道理,其实分析的是一个从乱到治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为什么重视个体的西方文明会有断层,即便文艺复兴也是新的文明,而华夏文明重视整体存在,继而推衍出了“太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克相生但浑然一体。 我们没有上帝,却能感应上苍;我们不信先知,却在乎祖宗;我们讲究礼法,却满口道德……这是我们这一支文明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按易中天教授的说法,中华文明是个早熟的文明,从《奠基者》中管窥一二到《青春志》里佐证明晰,再到《从春秋到战国》中深入分析阐述了作者一个明确的观点。即“中华民族是没有信仰的民族,而这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信仰却能聚合成国家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还是世界性传播的”。那么,回到当下,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反思,我们是否对于家国社会的进步又和古人一样着急了一些?或者,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为什么早熟之后总是长不大呢? 深深佩服作者的治史态度,其言”反对以论带史,不能因噎废食到不要史观。“其行便是崇尚逻辑,不仅求是,更会多问为什么。我想凡事都应如此,多多寻找原因,就不会被带着走了。至今已读了五本易老师的中华史,每本都是六章,秉承通俗易懂风格的作品可能不尽然让所有读者认同,但可以看得出来,虽然易老师成书措辞简单,但很明显的是积累于大量书籍阅读和资料审订基础上的。真正可以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形容这部作品。 后面的是《百家争鸣》,考虑到易老师此前有过《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已经迫不急待的想知道他会如何言简意赅的去描述哪些我们熟悉有陌生的各家各派了……,下回篇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