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识
1.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世说新语》所涉及的氏族
一级氏族
这表明该家族自始至终百年来一直是繁荣的世族代表人物。
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
温县司马氏——代表人物: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攸
陈郡谢氏——代表人物:谢鲲、谢尚,谢安,谢玄、谢道韫(非一系)
二级氏族
由一个中小氏族发展成大氏族。
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龙亢桓氏——代表人物:桓彝、桓温、桓冲、桓豁、桓玄、桓振
陈郡殷氏——代表人物:殷羡、殷浩、殷仲文
吴郡孙氏——代表人物:孙皓
新野庾氏——代表人物:庾亮、庾皇后、庾冰、庾翼
三级氏族
陈留阮氏——代表人物:阮籍、阮咸、阮瞻
陈郡袁氏——代表人物:袁乔、袁宏、袁耽
高平郗氏——代表人物:郗鉴、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代表人物:羊祜、羊孚
2.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也有历史研究者三者皆称),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3.刘义庆
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4.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
5.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属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面积达83.1平方公里。
胡姆丹,或译库姆丹,为Khumdan不同音译,粟特、拜占庭和阿拉伯文献上对隋唐长安城的名称,最早见于拜占庭史学家塞奥费拉克图斯·西摩卡塔的《历史》,其著作撰写于610年至638年。在阿拉伯文献中也常见此名,如苏莱曼的《苏莱曼东游记》、马苏第的《黄金草原》、《世界境域志》(10世纪波斯地理书,作者不详)、穆罕默德·伊德里西的《云游者的娱乐》,和后来出土的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等。
琅琊王氏是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世说新语》所涉及的氏族
一级氏族
这表明该家族自始至终百年来一直是繁荣的世族代表人物。
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
温县司马氏——代表人物: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攸
陈郡谢氏——代表人物:谢鲲、谢尚,谢安,谢玄、谢道韫(非一系)
二级氏族
由一个中小氏族发展成大氏族。
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龙亢桓氏——代表人物:桓彝、桓温、桓冲、桓豁、桓玄、桓振
陈郡殷氏——代表人物:殷羡、殷浩、殷仲文
吴郡孙氏——代表人物:孙皓
新野庾氏——代表人物:庾亮、庾皇后、庾冰、庾翼
三级氏族
陈留阮氏——代表人物:阮籍、阮咸、阮瞻
陈郡袁氏——代表人物:袁乔、袁宏、袁耽
高平郗氏——代表人物:郗鉴、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代表人物:羊祜、羊孚
2.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也有历史研究者三者皆称),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3.刘义庆
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4.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
5.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属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面积达83.1平方公里。
胡姆丹,或译库姆丹,为Khumdan不同音译,粟特、拜占庭和阿拉伯文献上对隋唐长安城的名称,最早见于拜占庭史学家塞奥费拉克图斯·西摩卡塔的《历史》,其著作撰写于610年至638年。在阿拉伯文献中也常见此名,如苏莱曼的《苏莱曼东游记》、马苏第的《黄金草原》、《世界境域志》(10世纪波斯地理书,作者不详)、穆罕默德·伊德里西的《云游者的娱乐》,和后来出土的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