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缘是一张“通行证”
我们在社会中生存,会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复杂的社会关系有时使我们举步维艰。反之,拥有一个好人缘,就相当于有了一张通行证,生活和事业就会变得幸福美满和一帆风顺。好人缘无疑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做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过分重视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认为这是做事成功的关键。其实除了能力和水平之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合作,会有更多的人与之接近,产生与之合作的愿望。
我们如果想成功地做一些事情,做自己的事业,只有能力和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谁也无法离开别人的协作和帮助。有的人由于有了过高的技术和水平,就非常容易滋生一种骄傲情绪,或者太过于专注于技术和水平的人可能对其他方面可能有些忽视。要知道成功还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配合,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协作你做好工作。在你做事的众多环节中,假如有一个人不配合你,你很可能会受到很多阻碍,所以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好人缘才行。

其中的原因在于,一个人优秀的公关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极易给你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关系和谐了,相应地,你就像拿到了一张通行证一样,办事也就方便轻松了。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达到每个有关的人都满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人际关系常常是无形、不确定的,一个人一个性格,千万人千万种性格,很多事情又是因人而异。如果你在一个能掌握你命运的人面前,碰了钉子,对你来说,也就意味着失败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一种珍贵资源,是一大笔无形资本,它在潜移默化中满足了人们的一种需要。
古人云:天下熙攘,皆为利往。生活中的我们哪一个不是为了自己的生计而日日奔波,以赚取自己的所取,养活妻儿老小,以及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其实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如果想在某一个圈子里面生存,就得遵守这个圈子里的规则,你首先得满足这个圈子的需要,才能换回你的需要。要想成功换回我们自身的需要,就得有一些手段,比如,权力、金钱、知识。而作为人际关系来讲,它是一种非正式渠道,在我们的社会中往往大行其道。
我们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对此如鱼得水,有的人对此有些厌恶。如鱼得水的人,仗势欺人、凭借权力疯狂敛财、恣意妄为,认为人际关系就是一切,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能很容易地彻底摆平;有的人认为人际关系是肮脏的,是社会的“毒瘤”,是不屑的。其实都不是这样,人际关系是中性的,只是被某些人利用了而已,有的人拿它为自己谋财,有的人拿它为自己打通道路,有的人则毫无办法,对此深恶痛绝。

因此,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人际关系,树立起自己的好人缘才是关键。否则就很可能把自己引向自视清高、孤芳自赏、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孤陋寡闻之中。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才能把自己的路走通,对一个机会,别人和我们一样,也想得到,只有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加以争取才行,所以,要与对我们有潜在利益的人处理好关系,这是一种基本的处事常识,也是处理社会资源的一种基本能力。它不是万能的,但却是必要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去运用,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对人缘关系,每个人都有其深刻的体会,很多人都把它看成发家致富、实现个人理想的必备。好关系、好人缘是社会活动能力的体现,有人认为光有踏踏实实的努力就足够了,但在很多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社会活动能力应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正如有的人看起来不怎么样,甚至技术方面还不怎么过硬,甚至人品方面也值得怀疑,但他们有自己过硬的社会活动能力,而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自己的利益。个人的技术和踏踏实实的努力,只是一个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而已。
那些优秀的社会活动家,不要求他们具备爱因斯坦那样的大脑,也不必要求他有着宋玉的容貌,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只是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观察和思考周围的每一个人,而恰当地与他们交往。他们在人群之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们就会成为人群的主角。好人缘、好关系,也是一个人一生最为引以为豪的资本,就像聚宝盆一样,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永不干涸、馈乏。

精神财富理一理
先打量一下自己吧。目前你的人缘如何?打算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缘呢。笔者总结了下面几点,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尊重别人
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讲究礼节,是否尊重别人、不冒犯别人。生活中不尊重别人或常冒犯别人的人是不会赢得别人好感的。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对别人表示尊重,是否注重礼尚往来,如果你这样做了,别人也会反过来尊重我们,对我们以礼相待。
帮助别人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如果常常帮助别人,使他们感到我们的力量,给他们以轻松,或脱离了危难,他们就会对我们报以感激,就会赢得他们的好感。
严己宽人
对待自己要严格,对待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格一些,不要浪费他人的时间,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对于别人的失误,要宽容大量,对于别人不可避免的小事或一些失误,不要耿耿于怀,以赢得别人的信赖。
内容来源:文章选自:《精神也需要理财》
作者:陈德军 著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