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 | 汪洋是如何变成戈壁奇观的?

撰文│刘士忠
摄影│郑云峰
3亿6千万年前,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一样,汪洋一片。
而后高原隆升并崛起,在这一巨变中,高原西北地带出现地层构造横向断裂,断裂地带作为最后的海底保留下来。有限的海水随着高原整体的抬升而升高,在升高的过程中,海水蒸发,飘向远方。

当最后一滴水消失,昔日的海底就彻底裸露于天光之下、寒风之中。
万古的岁月,风磨砺、侵蚀山和土地,风沉积卵石和沙粒,把柴达木变成荒漠和戈壁。
雅丹地貌
7500万年前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升起并脱离水体,裸露于天地之间,接受风的侵蚀雕塑,从而形成如今规模庞大、千姿百态的自然雕塑群。数千平方公里的雅丹群,有如幽灵隐现的魔幻世界。

幽灵当然是风,风是雅丹的主人。
柴达木是旱风的杰作,雅丹则是大地的风雕。柴达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雅丹地貌群。雅丹是维吾尔语“雅尔当”的音译,意为“陡峻的土丘”,是荒漠独有的奇观。

柴达木表面上一无所有,实则富甲天下。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这里有雪花一样的盐、乌金一般的煤炭和石油,还有珍贵的各类金属和稀缺的各种工农业原料。
最大最多最著名的宝物,当然是盐。盐来自盐湖。大的盐湖有26个。最大的盐湖是察尔汗盐湖,世界第二。而茶卡盐湖则是最美丽的盐湖之一。
芦苇草船
柴达木盆地还有许多自然奇观,尤以芦苇草船和贝壳梁最为奇妙。
芦苇草船的景观在都兰县诺木洪乡的霍鲁逊湖。霍鲁逊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湖深8米。此湖的东西部生长着大片临风摇曳的芦苇,茂密繁盛,蓬蓬勃勃。

枯水季节,芦苇将根扎于湖底的淤泥之中,吸收水分和养料,但待到涨水季节,身轻根浅的芦苇便难以在湖底立足,只能漂浮于水面之上。芦苇缠绕扭结,在湖面上形成一片片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芦苇草垫。

这些草垫大如游轮,小似门板,时隐时现,如失去船夫断了缆绳的船般随风飘荡,因而得名“芦苇船”。湖盈水满之际,人可立于芦苇草船之上,飘荡于幽幽湖水之中。

贝壳梁
芦苇草船是一种比喻,而贝壳梁则真正是贝壳堆积而成的山梁。
这是一道长约两公里、底宽约70米、顶宽约30米、高5至10米的小丘陵,位于霍鲁逊湖不远处的努尔河边。

表面上看,它与普通的丘陵并无不同,但揭开表层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瓣鳃和腹足类贝壳堆积层。这些大约15万年前的贝壳数以亿万计,与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密密匝匝。


这些贝壳与如今在大海边见到的贝壳不同,它们呈灰白色,一般只有指甲盖大小,且纹理浅,说明经受过的波浪冲击比较小,是湖泊的沉积物。
贝壳梁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一道珍奇景观,作为中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古生物地层,它更是人类破解自然之谜的一项重要证据。

后经无数次地质变化以及阳光、干旱和风交替的影响,湖水逐渐枯竭。成群的贝类为了最后的生存,挣扎着涌向中心水洼,那挤挤挨挨、密密匝匝的惨景不难想象。贝类不断涌来,越积越多,越爬越高。
然后是河水改道,旱象加剧,风沙愈发狂暴,贝类全部灭绝,只留下贝壳尸体的堤墙,阻挡不了死亡,更阻挡不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贝壳梁是酒泉盆地、柴达木盆地等西部盆地的缩影,它见证着柴达木、三江源乃至世界的前世。

站在贝壳梁上,面对大漠,我们应该听到隐约的警醒之声:如果人类不爱护自己的家园,不做好准备应对大自然的剧变,是不是也会有那么一天,就像这亿万的贝壳一样,堆积凝塑为岁月的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