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第一年(十八)
一段关系如果戛然而止,原因说到底,是有一方认为自己丢了面子——恼羞成怒,于是痛下决心,抽刀断水。水是否继续流,那是以后的事情,刀,一定要抽出来,要抽得果断,狠心,才泄愤。
白胖子令卡卡丢了脸。
他的冷漠时时在提醒卡卡,她没有被爱。同时,也令卡卡深一层地想到,她总是不被爱——她那么渴求被爱,被肯定,被看到,却总是失望。原本,卡卡有的是办法逃避去想这一点,可是白胖子的存在,却像一束手电筒的光,精准地照在卡卡心里最痛的地方:没有人爱她。
而卡卡刚刚24岁,脆弱得像盛夏里一只刚从麦当劳橱窗里拿出来的甜筒,不出一分钟就会化为一滩白水——她还完全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多年的自卑,对一文不名的自己,连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她整晚整晚地睡不着,想很多很多。
白胖子必须立刻从她的生活中删除!她的心力,均不出来一丝一毫,去包容两人相处中的试探、犹豫、徘徊、迟疑,他对她片刻游移的目光,都令她感觉是在承受耳光:那是对她女性魅力的羞辱,对她的存在的否定。她这样偏激地想。
看看他是否会经历一段分外想念她的日子吧!看看他是否会在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以后热烈地求她复合吧!到那个时候,她自然可以俾倪他,轻视他,趾高气昂、漫不经心地取下他献上的玫瑰花。对,这也是一次试探,看看分手是否会产生应有的痛苦,令对方醒悟。
如果他毫无反应,那么几个月以后,她将回到深圳,在同一个公司里,抬头不见低头见,那个时候,也许,她自然有别的解决方法。
为了抵御内心的疼痛,她想了很多强词夺理的借口,仿佛这只是她高高在上的一次试探,而不是他的意愿。一个自卑又敏感的女孩,被人拒绝以后,产生那种要杀死对方以保全自己荣誉的想法,原来并不罕见。卡卡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点滴的察觉,又不敢深看,她感觉自己稀里糊涂的,昏头昏脑,想什么,都想不清楚。
事实上她很快就开始了发烧,伴随着身体上各处疼痛,以及失眠和呕吐。宿舍里再也没有其他的女同学出现,大家都忙着找工作、签合同、托关系、写论文,家在武汉的回家住,男朋友在外地的去外地住,宿舍里只留下卡卡和研二忙着种玉米的明明。她成天与明明在一处。
早上明明打开生物系实验室的玻璃门,卡卡与她一起进去,擦桌子,开电脑,洗烧杯,明明选种子,卡卡看论文。中午明明关牢玻璃门,悄悄拿出电磁炉,炒菜做饭,卡卡淘米择菜切土豆。下午明明在从冰箱里取出玉米种子放在烧杯里摇啊摇,明明看参考书。晚上她们一起回宿舍睡觉。卡卡与明明聊实验室师兄师姐的绯闻八卦,聊明明武汉的亲戚,聊以后赚了钱天天买小核桃吃,除了卡卡的失恋,她们什么都聊。
失恋没有什么可聊的,那只是一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的情绪而已,卡卡不想用那些情绪干扰明明种玉米,她想要营造一个坚强无畏的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她羞于向明明展示自己的失败,在谈恋爱这件事情上的失败。
明明却说,“年轻的时候总是犯傻,总是犯傻。我一点都不想回到过去。我希望时光哗哗流逝,未来赶紧来。”
在一个很普通的睡不着觉的晚上,明明对卡卡聊起曾经惨败的初恋,崩溃的自尊心,异地的荒凉。。。。。。两个人分别哭了出来,先是明明说着说着流了眼泪,然后卡卡也流了眼泪。那眼泪是怎么流出来的呢?如果诉说的当下,比那些过去过得更好,也许倒不致于流那么多泪,要命的是,现在并不比过去好,即使是未来,也缥缈不可知地悲观着。。。。。。
明明已经26,还在读着茫然的研二,等待玉米开花,好做毕业论文,下一年,就是排山倒海的找工作结婚买房子生子过生活,沉重的未来,令她们在时间的空隙里,流一流眼泪,令自己舒服一点。
这一场谈话进行了整整48个小时,藏青色的窗帘外面,天黑了又亮了,又黑了,又腾起朝霞。她们两人终于在畅快淋漓地诉说之中,疲惫地睡去了。压力并没有减轻,爱也没有增多,但是彼此的依靠是那么令人宽慰——无论如何,她们得以度过了温暖的48小时。即使没有睡眠,却比睡梦中更加温暖。
她们俩,是大雨中,慌不择路碰巧在一个屋檐下躲雨的朋友。
卡卡的论文题目是导师定的。“有名的批评家写的人太多了,你就写写李长之吧。”
在此之前,卡卡从未听过这个人的名字。他是干嘛的?写过什么文章?怎么一点名气都没有?
导师对她贫瘠的知识积累早已心里有数,却没有耐心也没有精力再手把手地教什么,一切全凭个人的造化吧。都能过关的,且由得他们自己去闯荡自己的人生吧。
卡卡连连说好,所有的疑问留待课下去查。
她可不敢多说什么。犹记得研一和师兄师姐一起讨论时,“意识形态”这个词屡屡出现在师兄和导师的口中,她按耐不住困惑,张口问,“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师兄瞪大眼睛诧异地看着她,导师则明显生气了:“你连意识形态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何必跑来读我们这个专业?”
卡卡脸憋的通红,知道自己犯了错,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错误,但是从此不敢多问。她考上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本就是运气使然,学问底子薄得可怜,导师以后也不再与她额外探讨什么,只随她自己挣扎去。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她过得很卑微,也很吃力,那些康德黑格尔,对于她,是过于艰涩了。这是她读书生涯中极少体会到的感觉:当一个差生。读书成绩好,曾经是她平凡生活中的兴奋剂,而在读研时,那些仅有的优越感,也荡然无存了。
这卑微,一直延伸在整个做论文的过程里,连绵起伏,与失恋的挫败感一起,对她迎头痛击,一击再击。
好些女同学视读书为负累,十分坦然地道出硕士学历的功利性,“读研就是为了混个文凭而已”,而卡卡却不能。因为,除了读书成绩好以外,她一无所有。24岁的时候,她不漂亮,不聪慧,不健康,不能干,不泼辣,不老练,不圆滑世故,也不天真可爱,什么都看不透,什么也读不懂。读书好,在漫长的少年时代,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因为读书好才与其他的女孩子区隔了开来,否则,她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一个懦弱悲苦的人。而这一点,三年研究生生涯里,也慢慢不存在了。
李长之,李长之,那么接下来就是把你搞定了。除此之外,卡卡还报名参加一年两次的会计师资格认证考试,在结算中心工作,有这个才干得踏实。她没有时间留给自己的情绪了,忙碌的案头工作,将会替代失恋,压垮她的自尊,蹂躏她的肉体。
想了很久,卡卡决定将论文名字定为《李长之文艺批评的现代启示》,她坚定地认为,研究过去,是为了帮助当下看得更加清楚。她对于做学问的目的性,倒是在这里体现得十分鲜明: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要能指导当下的工作。幸运的是,她找到一本已经出版了的专论李长志的博士论文,要命的是,看完那本书,她再也不能忘记作者的观点了。她无论怎么写,都控制不了自己再看一眼别人的论述,别人的观点,从而梳理自己的文字,这样的行为,其实也和抄袭没有太多区别了。——卡卡并没有提出什么新东西。24岁的她,实际上,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一篇硕士论文。
因为害怕导师的指责引起无止境的修改,最后一稿,她在截稿日仅剩两天时,才发送至导师的邮箱。很快,导师的召唤令出现在手机听筒中,口气是对卡卡论文水平的失望后的平淡。
“论文的页码,是WORD自动生成的,不是你手打上去的!明白嘛!各级标题也是!目录也是!你到底熟悉不熟悉WORD的操作啊?!”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副词的用法?你连个句子都写不通顺啊你啊。”
“参考文献太少了!回去补充!参考文献的格式也不对。”
卡卡这个时候才发现,面对研究生论文,她展现出来的态度是这样的逃避和慵懒。对啊,她为什么没有和别的同学一起研究过论文的写法和格式?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她几乎没有和同学们一起谈过学业的问题?以及,她的同学们都去哪里了?
其实,并没有人认真对待论文。一个都没有。同学中或许有人精于揣摩论文的形式和通关方法,但是没有人真正对文学认真,对专业认真。
生存问题,超越了一切难题,横亘在他们眼前——他们首先要么以更高级别签回原单位,要么找到足以安生立命的好工作,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曾经喜欢过的文学。对学科的轻视和倦怠,游荡在每一个即将毕业的硕士心里:文学有什么用呢?面对坚硬如铁的社会,文学有什么用呢?如果换不来房子和工资的话。
“你这个论文里有什么启示呢?你标题上写了启示。什么启示也没有啊。”答辩会上,系主任说。
卡卡红着脸坐在板凳上。她说的没错,那些书本,在此时此刻,没有给她任何启示。她满脑子想的是,我要生存,我要活下去,我要赚钱。李长之,故纸堆的李长之,没有告诉她方法。
“及格”,是她论文最后的评分。她脸上火辣辣的,但是及格也好,毕竟及格了,这一关算是过去了。
旁边就是博士生答辩,她走进去听听。
“我论文的课题,是研究印度美学和中国美学的异同之处。我的观点是。。。。。。”
“等等,这位同学,你去过印度吗?”
胖胖的博士生扭捏片刻,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我没有去过。”
“你连印度都没有去过,博士论文就做这个题目,是不可信的,也不可取的。”
博士师兄眼神慌张起来,却也不敢乱,口气拼命冷静,说:“老师,我已经签了三峡大学了,老婆孩子这会已经过去了。”
对面的老师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说:“已经签了?定了?”
“定了。”
“你刚才说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继续说。”
卡卡挨着门框,为这位胖胖的师兄松口气。她没有和他说过话,但是打过照面,她猜想他不仅没有去过印度,这位来自荆州的师兄,大概除了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也极少出湖北省。他长得敦敦实实,脸蛋紧绷绷地鼓着,一望而知,是农家人。一个月625元的博士生补贴,他怎么去印度呢?
拍毕业照那天,卡卡照旧戴着大眼睛,穿着旧T恤,套上宽大的硕士袍,与许久没见面的同学们合影。大家喊茄子,她就跟着笑。
“你怎么不化点妆?还戴着眼镜?这不像你啊。”相熟的女同学对她说。
卡卡嘿嘿傻笑。她猜她自己可能起了颓丧的念头,想要对自己,对朋友真实一点,也放松一点。研究生已经毕业了,她不必再假装雄心勃勃、喜气洋洋,与研究生开学那天穿着黑色露背裙相比,三年后的眼下,她已经搞明白了:自己在这三年里,没有长进。三年时光里,她所经历的事情,令她陡变沧桑与衰老,却还没有生出勇气和决断。她变得更加自卑,但是还没有自卑到谷底,从而绝地反击。
晚上聚餐会上,一个女孩鬼哭狼嚎地唱“死了都要爱”,趁着这股喧闹的劲头,席间觥筹交错,“谢谢老师”,“感恩老师”,“常回家看看”。
师生们终究矜持而客套,彼此以眼神送别对方,半举酒杯,点头致意,不知道在毕业散场的酒席上,还能再说点什么,才算自然。
白胖子令卡卡丢了脸。
他的冷漠时时在提醒卡卡,她没有被爱。同时,也令卡卡深一层地想到,她总是不被爱——她那么渴求被爱,被肯定,被看到,却总是失望。原本,卡卡有的是办法逃避去想这一点,可是白胖子的存在,却像一束手电筒的光,精准地照在卡卡心里最痛的地方:没有人爱她。
而卡卡刚刚24岁,脆弱得像盛夏里一只刚从麦当劳橱窗里拿出来的甜筒,不出一分钟就会化为一滩白水——她还完全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多年的自卑,对一文不名的自己,连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她整晚整晚地睡不着,想很多很多。
白胖子必须立刻从她的生活中删除!她的心力,均不出来一丝一毫,去包容两人相处中的试探、犹豫、徘徊、迟疑,他对她片刻游移的目光,都令她感觉是在承受耳光:那是对她女性魅力的羞辱,对她的存在的否定。她这样偏激地想。
看看他是否会经历一段分外想念她的日子吧!看看他是否会在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以后热烈地求她复合吧!到那个时候,她自然可以俾倪他,轻视他,趾高气昂、漫不经心地取下他献上的玫瑰花。对,这也是一次试探,看看分手是否会产生应有的痛苦,令对方醒悟。
如果他毫无反应,那么几个月以后,她将回到深圳,在同一个公司里,抬头不见低头见,那个时候,也许,她自然有别的解决方法。
为了抵御内心的疼痛,她想了很多强词夺理的借口,仿佛这只是她高高在上的一次试探,而不是他的意愿。一个自卑又敏感的女孩,被人拒绝以后,产生那种要杀死对方以保全自己荣誉的想法,原来并不罕见。卡卡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点滴的察觉,又不敢深看,她感觉自己稀里糊涂的,昏头昏脑,想什么,都想不清楚。
事实上她很快就开始了发烧,伴随着身体上各处疼痛,以及失眠和呕吐。宿舍里再也没有其他的女同学出现,大家都忙着找工作、签合同、托关系、写论文,家在武汉的回家住,男朋友在外地的去外地住,宿舍里只留下卡卡和研二忙着种玉米的明明。她成天与明明在一处。
早上明明打开生物系实验室的玻璃门,卡卡与她一起进去,擦桌子,开电脑,洗烧杯,明明选种子,卡卡看论文。中午明明关牢玻璃门,悄悄拿出电磁炉,炒菜做饭,卡卡淘米择菜切土豆。下午明明在从冰箱里取出玉米种子放在烧杯里摇啊摇,明明看参考书。晚上她们一起回宿舍睡觉。卡卡与明明聊实验室师兄师姐的绯闻八卦,聊明明武汉的亲戚,聊以后赚了钱天天买小核桃吃,除了卡卡的失恋,她们什么都聊。
失恋没有什么可聊的,那只是一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的情绪而已,卡卡不想用那些情绪干扰明明种玉米,她想要营造一个坚强无畏的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她羞于向明明展示自己的失败,在谈恋爱这件事情上的失败。
明明却说,“年轻的时候总是犯傻,总是犯傻。我一点都不想回到过去。我希望时光哗哗流逝,未来赶紧来。”
在一个很普通的睡不着觉的晚上,明明对卡卡聊起曾经惨败的初恋,崩溃的自尊心,异地的荒凉。。。。。。两个人分别哭了出来,先是明明说着说着流了眼泪,然后卡卡也流了眼泪。那眼泪是怎么流出来的呢?如果诉说的当下,比那些过去过得更好,也许倒不致于流那么多泪,要命的是,现在并不比过去好,即使是未来,也缥缈不可知地悲观着。。。。。。
明明已经26,还在读着茫然的研二,等待玉米开花,好做毕业论文,下一年,就是排山倒海的找工作结婚买房子生子过生活,沉重的未来,令她们在时间的空隙里,流一流眼泪,令自己舒服一点。
这一场谈话进行了整整48个小时,藏青色的窗帘外面,天黑了又亮了,又黑了,又腾起朝霞。她们两人终于在畅快淋漓地诉说之中,疲惫地睡去了。压力并没有减轻,爱也没有增多,但是彼此的依靠是那么令人宽慰——无论如何,她们得以度过了温暖的48小时。即使没有睡眠,却比睡梦中更加温暖。
她们俩,是大雨中,慌不择路碰巧在一个屋檐下躲雨的朋友。
卡卡的论文题目是导师定的。“有名的批评家写的人太多了,你就写写李长之吧。”
在此之前,卡卡从未听过这个人的名字。他是干嘛的?写过什么文章?怎么一点名气都没有?
导师对她贫瘠的知识积累早已心里有数,却没有耐心也没有精力再手把手地教什么,一切全凭个人的造化吧。都能过关的,且由得他们自己去闯荡自己的人生吧。
卡卡连连说好,所有的疑问留待课下去查。
她可不敢多说什么。犹记得研一和师兄师姐一起讨论时,“意识形态”这个词屡屡出现在师兄和导师的口中,她按耐不住困惑,张口问,“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师兄瞪大眼睛诧异地看着她,导师则明显生气了:“你连意识形态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何必跑来读我们这个专业?”
卡卡脸憋的通红,知道自己犯了错,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错误,但是从此不敢多问。她考上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本就是运气使然,学问底子薄得可怜,导师以后也不再与她额外探讨什么,只随她自己挣扎去。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她过得很卑微,也很吃力,那些康德黑格尔,对于她,是过于艰涩了。这是她读书生涯中极少体会到的感觉:当一个差生。读书成绩好,曾经是她平凡生活中的兴奋剂,而在读研时,那些仅有的优越感,也荡然无存了。
这卑微,一直延伸在整个做论文的过程里,连绵起伏,与失恋的挫败感一起,对她迎头痛击,一击再击。
好些女同学视读书为负累,十分坦然地道出硕士学历的功利性,“读研就是为了混个文凭而已”,而卡卡却不能。因为,除了读书成绩好以外,她一无所有。24岁的时候,她不漂亮,不聪慧,不健康,不能干,不泼辣,不老练,不圆滑世故,也不天真可爱,什么都看不透,什么也读不懂。读书好,在漫长的少年时代,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因为读书好才与其他的女孩子区隔了开来,否则,她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一个懦弱悲苦的人。而这一点,三年研究生生涯里,也慢慢不存在了。
李长之,李长之,那么接下来就是把你搞定了。除此之外,卡卡还报名参加一年两次的会计师资格认证考试,在结算中心工作,有这个才干得踏实。她没有时间留给自己的情绪了,忙碌的案头工作,将会替代失恋,压垮她的自尊,蹂躏她的肉体。
想了很久,卡卡决定将论文名字定为《李长之文艺批评的现代启示》,她坚定地认为,研究过去,是为了帮助当下看得更加清楚。她对于做学问的目的性,倒是在这里体现得十分鲜明: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要能指导当下的工作。幸运的是,她找到一本已经出版了的专论李长志的博士论文,要命的是,看完那本书,她再也不能忘记作者的观点了。她无论怎么写,都控制不了自己再看一眼别人的论述,别人的观点,从而梳理自己的文字,这样的行为,其实也和抄袭没有太多区别了。——卡卡并没有提出什么新东西。24岁的她,实际上,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一篇硕士论文。
因为害怕导师的指责引起无止境的修改,最后一稿,她在截稿日仅剩两天时,才发送至导师的邮箱。很快,导师的召唤令出现在手机听筒中,口气是对卡卡论文水平的失望后的平淡。
“论文的页码,是WORD自动生成的,不是你手打上去的!明白嘛!各级标题也是!目录也是!你到底熟悉不熟悉WORD的操作啊?!”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副词的用法?你连个句子都写不通顺啊你啊。”
“参考文献太少了!回去补充!参考文献的格式也不对。”
卡卡这个时候才发现,面对研究生论文,她展现出来的态度是这样的逃避和慵懒。对啊,她为什么没有和别的同学一起研究过论文的写法和格式?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她几乎没有和同学们一起谈过学业的问题?以及,她的同学们都去哪里了?
其实,并没有人认真对待论文。一个都没有。同学中或许有人精于揣摩论文的形式和通关方法,但是没有人真正对文学认真,对专业认真。
生存问题,超越了一切难题,横亘在他们眼前——他们首先要么以更高级别签回原单位,要么找到足以安生立命的好工作,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曾经喜欢过的文学。对学科的轻视和倦怠,游荡在每一个即将毕业的硕士心里:文学有什么用呢?面对坚硬如铁的社会,文学有什么用呢?如果换不来房子和工资的话。
“你这个论文里有什么启示呢?你标题上写了启示。什么启示也没有啊。”答辩会上,系主任说。
卡卡红着脸坐在板凳上。她说的没错,那些书本,在此时此刻,没有给她任何启示。她满脑子想的是,我要生存,我要活下去,我要赚钱。李长之,故纸堆的李长之,没有告诉她方法。
“及格”,是她论文最后的评分。她脸上火辣辣的,但是及格也好,毕竟及格了,这一关算是过去了。
旁边就是博士生答辩,她走进去听听。
“我论文的课题,是研究印度美学和中国美学的异同之处。我的观点是。。。。。。”
“等等,这位同学,你去过印度吗?”
胖胖的博士生扭捏片刻,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我没有去过。”
“你连印度都没有去过,博士论文就做这个题目,是不可信的,也不可取的。”
博士师兄眼神慌张起来,却也不敢乱,口气拼命冷静,说:“老师,我已经签了三峡大学了,老婆孩子这会已经过去了。”
对面的老师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说:“已经签了?定了?”
“定了。”
“你刚才说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继续说。”
卡卡挨着门框,为这位胖胖的师兄松口气。她没有和他说过话,但是打过照面,她猜想他不仅没有去过印度,这位来自荆州的师兄,大概除了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也极少出湖北省。他长得敦敦实实,脸蛋紧绷绷地鼓着,一望而知,是农家人。一个月625元的博士生补贴,他怎么去印度呢?
拍毕业照那天,卡卡照旧戴着大眼睛,穿着旧T恤,套上宽大的硕士袍,与许久没见面的同学们合影。大家喊茄子,她就跟着笑。
“你怎么不化点妆?还戴着眼镜?这不像你啊。”相熟的女同学对她说。
卡卡嘿嘿傻笑。她猜她自己可能起了颓丧的念头,想要对自己,对朋友真实一点,也放松一点。研究生已经毕业了,她不必再假装雄心勃勃、喜气洋洋,与研究生开学那天穿着黑色露背裙相比,三年后的眼下,她已经搞明白了:自己在这三年里,没有长进。三年时光里,她所经历的事情,令她陡变沧桑与衰老,却还没有生出勇气和决断。她变得更加自卑,但是还没有自卑到谷底,从而绝地反击。
晚上聚餐会上,一个女孩鬼哭狼嚎地唱“死了都要爱”,趁着这股喧闹的劲头,席间觥筹交错,“谢谢老师”,“感恩老师”,“常回家看看”。
师生们终究矜持而客套,彼此以眼神送别对方,半举酒杯,点头致意,不知道在毕业散场的酒席上,还能再说点什么,才算自然。
阿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散文《雪花儿2》(钢的城,片段) (2人喜欢)
- 散文《雪花儿》(钢的城,片段) (7人喜欢)
- 论小说创作中的非逻辑性——2024年感悟总结二 (30人喜欢)
- 2024年收获到的感悟(可能是一) (38人喜欢)
- 银河旅人(九)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