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骗局”
到达芜湖是在下午,天不是特别热,但有一种慢吞吞的荒凉感。坐公交车到达离酒店一公里的某个地方,没有办法转车,只好推着行李箱往前走。如果背包只身走过去,最多二十分钟,但行李箱没有人的速度快,只能量力而行,好在不赶时间,我也有了更多机会慢慢看看这个城市。
在百度上搜索时,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应该算是南方城市的样子,绿树成荫应该是有的,至少有“芜”吧。但一路走过去,两边老旧的房子安安静静地立着,没有广告牌,也少有店铺,整个一幅待拆的模样。走到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天桥也安静的架在中间,有行人路过。后来在路过另一个城市也见过几座天桥,想起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天桥,在某个时段,它应该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象征吧。因为人潮往来而生的天桥,站在桥上看城市风景也好,或是摆地摊也罢。但对于推行李箱的人来说一点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不得已只能跟着车流走绿灯。

住在赭山公园旁边,环境并不是特别好,有窗户,推开窗可以看见灰暗的天井。在这里会停留三天,于是有了大把的时间。也许是我把国内的小城市想象得太美好,也许是城市的发展太急促,这三天的时间里看见了一个小城市,但似乎也把所有的小城市都看完了。旧的被遗忘在角落,新的高楼和街道灯火辉煌。
第二天早上7点出门,过条马路进入赭山公园。太阳还没有升得太高,吸吸新鲜空气也不错。可惜衣服穿错了,不到膝盖的短裤加上诱蚊的O型血,简直给蚊子门当了一回流动的盛宴。公园的小山不高,不到一百米吧,在山顶的时候还是小小的红点,下山就变成了拇指甲盖大的红包了。公园里比外面马路更热闹,懂得养生的大妈大爷三五成群的练太极跳舞快走,很少有年轻人在园里晃悠,我在人群中压力山大,逃也似的快步跨出公园。

出了公园准备找地方吃早餐,沿着九华中路一直走到安徽师范大学附近才看到早点店,这是最近几天吃得最悠闲的一次,可以坐在店里,有煎饺、稀饭、咸菜、煎蛋。店里客人不少,大多是学校里的学生。吃完早点还得继续走,我想看看长江。外面是镜湖公园和鸠兹广场,这里人不多,沿湖一路走下来只看到带小孩出来玩的老人。相对于南京白鹭洲公园角溜鸟的大爷们,这里的人们更喜欢跳舞和练太极。
对于芜湖来讲,长江是交通要道。在长江沿线的各个港口中,芜湖名列前茅。走到防洪大堤处,就可以看到几艘大货轮泊在远处。混黄的河水连接着昏黄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顺着江堤往下游走,树木还未长高,树叶还未成荫,除了时而凹时而凸的观景台,这个滨江公园太过低调,来这里玩的人也并不多,甚至连休息的石凳石椅也只集中到两三个地方。在一处阴凉而通风的几个石椅上,已经被几个中老年人横躺,看上去很是惬意。

沿着河堤走到码头,本想继续找长江大桥,可又怕只能远观不可近临,时间过去却又白走一趟,临时改坐船过江了。其实也不想过江做什么事,不过是想看看河中间和河对面的风景。船票比南京要贵,5块钱单程票,而且要半小时才有一趟。我选择不出渡口,逃票回来。长江把一个城市分隔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一边高楼林立,一边大树参天,一边码头安排了水上餐厅,一边码头旁边长满了芦苇。不远的地方正在修新的过江大桥,各种机器像是巨大的铁人矗立在水中,张牙舞爪。看到货运轮船从江中逆流而上,船尾的空处养着几盆花,晾着大人小孩的衣服。也许这只小货轮上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当家男人带着老婆孩子终年生活在船上,女人一定是个贤妻,把男人的孩子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出行前特意在百度旅游上搜了一下芜湖的特色或是景点之处,其中看到的“陆和村茶艺博物馆”下面有留言说有看到一些古器和茶艺,所以才决定要在芜湖看一看,结果才发现不是茶艺博物馆,而是“陆和村茶馆”!
吃过午饭,我踏踏实实地睡了下午觉,没有梦,没有被吵醒,心里暗示睡一个小时就好的生物钟也正常运转。然后刷刷剧看看书,待太阳下山,我穿着人字拖出门。绕过公园,看见灯火通明的商场,在凤凰小吃街第一次吃了花甲,然后喝西瓜汁、买面包和酸奶当早餐。

离职后的第一个周五,比反应中的要慢,前一晚睡得有点晚,早上闹钟响完又继续睡了一会儿。起来后吃早餐,然后看会儿书。眼是肿的,吐司面包和紫米酸奶放进嘴里还是没有觉得特别爽口,神识半醒,身体也是半醒。出门第五天,带着的书看了不到一半,累了不想看,太吵了不想看,多亏芜湖的景致不是很吸引人,共享单车不多,我可以不用在外面瞎转悠,老老实实待在酒店看会书。村上君在这本书里开了写作课,讲座的主题是论一个小说家的养成。然而并非每个看书的人都想成为小说家,就像喜欢四处游走的人不一定想成为旅行家。
收到妈妈的信息,问我是不是在外面。我回答她,“还没有,今天会晚一点出门”。过了两分钟她又回信,“跟你讲不要说'出门'你又不听”。我茫然,估计她又是迷信了什么吧,连“出门”在她看来也成了不吉利的词。选择在周一那天出门最初她是有意见的,因为看黄历上说“诸事不宜”。后来又让爸爸算了一下,爸爸说日子还是可以的。妈妈对这些有着无法理解的迷信,而爸爸是怎么算的我也不得而知。为何黄历上说的和爸爸算的会相反,而且妈妈最后相信了爸爸的话,这些依据是什么至今是个谜。
在芜湖还有多半天时间,准备去看看徽商博物馆,然后去买小囧推荐的“小邢板栗”。
微商博物馆从11点休息到下午1点,早上过去,发现门口很冷清,相对于旁边的赭山公园大门,它实在太低调。进去时拿出身份证做了登记,然后被迫把一个随身带的购物袋存在柜子里。问管理员为什么一定要存袋子,回答说是怕包包的边角太硬把藏品碰坏。

按着提示走,院子倒挺大,还有阁楼和地下室。诺大一个馆里,就我一个观光客,展览室里也没开灯。我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看了一下徽商发迹的大致梗概。然后转到楼上,房间很暗,时不时还有人型雕塑立在墙角。一个人穿行在房子里,外面连保安也不见了踪影。瞬间脑补了很多恐怖片的镜头,呲溜溜的跑出了陈列室!馆里最多的藏品就是多年前的一些家具,实木大桌子,像柜子一样封闭的床,还有老房子上抄下来的的镶金边窗户或木托之类的,跟徽商的关联并不大。其实门口挂的牌子如果改成“古董家具珍藏馆”或许更合适。取回包出馆时,发现连登记的女人和门口的保安男人都不见了!天依然是灰蒙蒙的,阳光下的街道很是闷热。
在电子地图上搜到了一家板栗店,走过去时已经关门了,卷帘门上贴着告示,货已售完,要么等到九月份再来,要么去别的分店。因为小囧和Rita都强烈推荐,便按着门上列的店址,又坐上街对面的公交车,去了银湖中路的店。店里的小姐姐说,过两天来就没有糖炒栗子了。我问,你们这儿也要关门吗?她笑笑,门倒是不关,只是没有炒粟子,夏天都是冰粟子。我一阵欢喜又一阵叹息,简直像鱼和熊掌的问题一般,终究是要错过冰粟子了。

遇到了写着博物馆的茶馆,也看到了没有徽商的徽商博物馆,走过了少人有走的滨江大道,穿过城市特意去买一包糖炒粟子。现实冲击想象,脑中的意象犹如斑驳老旧的墙皮落了地,找到结局。旅行途中,很多时候不是为了看到异地的风景,更多的看见自己,美景肯定是别人经历过的美景,而内心的旅程却别人从未到达的旅途。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到芜湖,我也不知道。如果有人笑话白跑一趟我也不会愤怒,毕竟确实没有特别的美景可言。我不会去什么乐园去凑热闹,与其在人堆里穿行,我愿意一个人行走,看看街道两边的老去的即将被抛弃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