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抱抱
五年前,第一次出国,去了法兰西。回来的飞机上,斜前方靠走廊坐着一个老实模样的国人,旁边是两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国人穿得朴素,塞得鼓起的帆布包让我想起以前老电影里常见的蓝得发白的牛仔大挎包,他跟过道另一边的老乡说话,我耳朵塞着耳机,但隐约传来的熟悉又陌生的北方口音,叫人感到一种真实可触的回家的亲切。
在里昂的半年过得并不痛快,房东太太永远记不住我的名字,直到走的那一天,仍然把我错叫成爱美小姐,那是三个月前搬走的日本女孩的名字。法国人的浪漫我并没有感受到,忍受傲慢是每一天的必修课,可能也只是因为我的法语说得不好,但最终的结果是,我踏上回程的时候就决定不再学法语了。我在法国遇到的所有浪漫的事,都是跟法国以外的人,西班牙女孩,瑞士老头,中国小姐姐,印度先生,那样看来,会说中文英文,会笑,似乎就已经足够了。
飞机餐很普通,土豆泥,酱牛肉,青豆,小面包,点心与水果。舷窗外阳光已经白得打眼,我歪头眯着眼,在一片刀叉纸巾的骚动中,看到斜前方的国人同胞慢慢撕开小块黄油的封皮,犹豫着左右顾看了很久,用吃点心的小勺舀出一点,送进嘴里尝了尝,想必是润滑丰满又带点咸味的,他似乎满意得很,大着胆子,一勺一勺舀进嘴里,黄油的小盒子见了底。旁边的两位金发少女已经笑得花枝乱颤,她们不过十六七岁的模样,明明眼觑着我的同胞,却又拙劣地装出非礼勿视的样子,交头接耳地说着嬉笑着,像头一回看耍猴。当时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着眼睛眼泪就流下来,脑袋里想起哪里看来的一句不太关联的诗,我贫穷的土地。
不知道黄油怎么吃,当然是一种无知,但不知道世界上有人不吃黄油,也未尝不是另一种无知。但我当时脆弱、敏感、自卑又拧巴,只看到同胞的无知,看不到世界一等公民的无知,更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国人对国人的无知是严苛的,对一等公民的无知却是极度宽容的。我们看到不会用筷子的外国人,看到不会吐鱼刺和鸡骨头的外国人,看到吃汤包烫得舌头起泡的外国人,像看一个在地上站不起来的小宝贝,我们宠溺地微笑,然后手把手地扶他们:哦,真棒!
现在的国人里大概没有几个自卑的了,兜里有银子,说话都有底气些。但那是你自己以为。有钱无知而不自觉,买了几只包,扫了几块表,便以为扬眉吐气了一把,但其实还更糟糕。我穷,从不提钱,但狭隘地方主义上来的时候也老说:“古时候中国如何如何…”老公头也不回:“是,是,一千年前。”我不服气:“你们大英帝国现在不也没落了!”他理直气壮:“是嘛,所以我认怂。”我无言以对。
为什么我不能认怂呢?被人瞧不起,不认怂人家就瞧得起了吗?好像没有这个理。可说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让人家瞧得起呢?归根结底,还是自卑。自卑是自卑,自大也是自卑,而自卑究竟也还是无知。如果一无所知,大概也还能过得挺好,怕就怕只知道一丁点,却以为了不得,从那一丁点去看自己,进而去看别人。
本来也没问题,认识世界人人都得有个参照物, 没有参照物,就没法形成印象;没有印象,就没法理解和消化。不然谁也没见过外星人,可外星人怎么都长人样,一只鼻子两只眼?但有了参照物,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进而产生好坏对错的预判与等级层次的区分。譬如我家海带总下咸汤,见到粤人往糖水里落海带,那可不是怪么。怪则怪矣,无所对错,见多而知,见怪不怪。我在英国也亲历过国人与欧人辩论吃狗肉有无道德的时候。我的朋友吃素食,但为了“撕下他们虚伪的面具”,她据理力争地质问他们:“鸡鸭鱼肉莫非也有三六九等,有的尊贵些,有的就该被人吃?”我心里很为她鼓掌,人太容易站在道德的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这不是什么文化的冲击,这是自以为是。
但更容易犯的错误,是对立。因为参照物的不同,变成我们与他们,那可一棒子打死了不知道多少冤鬼。不信你看看,我写到现在,用了多少个我们、你们、他们?我们不懂吃黄油,他们笑话我们乡巴佬;他们吃鸡鸭鱼肉不吃狗,我们鄙视他们虚伪。为了统计的便利、语言的整齐和心理上的集体荣誉,我们忽略个体的差别,简单粗暴地堆出两个堡垒互相对峙,到头来又怎样?过一过嘴瘾罢了,喝甜豆花的、咸豆花的,吃咸海带的、甜海带的,最后有谁赢了吗?
什么?尊严?在我心里,最大的尊严是包容。文化冲击,谁发明的词?不如改成文化的抱抱吧。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七日一谈
在里昂的半年过得并不痛快,房东太太永远记不住我的名字,直到走的那一天,仍然把我错叫成爱美小姐,那是三个月前搬走的日本女孩的名字。法国人的浪漫我并没有感受到,忍受傲慢是每一天的必修课,可能也只是因为我的法语说得不好,但最终的结果是,我踏上回程的时候就决定不再学法语了。我在法国遇到的所有浪漫的事,都是跟法国以外的人,西班牙女孩,瑞士老头,中国小姐姐,印度先生,那样看来,会说中文英文,会笑,似乎就已经足够了。
飞机餐很普通,土豆泥,酱牛肉,青豆,小面包,点心与水果。舷窗外阳光已经白得打眼,我歪头眯着眼,在一片刀叉纸巾的骚动中,看到斜前方的国人同胞慢慢撕开小块黄油的封皮,犹豫着左右顾看了很久,用吃点心的小勺舀出一点,送进嘴里尝了尝,想必是润滑丰满又带点咸味的,他似乎满意得很,大着胆子,一勺一勺舀进嘴里,黄油的小盒子见了底。旁边的两位金发少女已经笑得花枝乱颤,她们不过十六七岁的模样,明明眼觑着我的同胞,却又拙劣地装出非礼勿视的样子,交头接耳地说着嬉笑着,像头一回看耍猴。当时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着眼睛眼泪就流下来,脑袋里想起哪里看来的一句不太关联的诗,我贫穷的土地。
不知道黄油怎么吃,当然是一种无知,但不知道世界上有人不吃黄油,也未尝不是另一种无知。但我当时脆弱、敏感、自卑又拧巴,只看到同胞的无知,看不到世界一等公民的无知,更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国人对国人的无知是严苛的,对一等公民的无知却是极度宽容的。我们看到不会用筷子的外国人,看到不会吐鱼刺和鸡骨头的外国人,看到吃汤包烫得舌头起泡的外国人,像看一个在地上站不起来的小宝贝,我们宠溺地微笑,然后手把手地扶他们:哦,真棒!
现在的国人里大概没有几个自卑的了,兜里有银子,说话都有底气些。但那是你自己以为。有钱无知而不自觉,买了几只包,扫了几块表,便以为扬眉吐气了一把,但其实还更糟糕。我穷,从不提钱,但狭隘地方主义上来的时候也老说:“古时候中国如何如何…”老公头也不回:“是,是,一千年前。”我不服气:“你们大英帝国现在不也没落了!”他理直气壮:“是嘛,所以我认怂。”我无言以对。
为什么我不能认怂呢?被人瞧不起,不认怂人家就瞧得起了吗?好像没有这个理。可说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让人家瞧得起呢?归根结底,还是自卑。自卑是自卑,自大也是自卑,而自卑究竟也还是无知。如果一无所知,大概也还能过得挺好,怕就怕只知道一丁点,却以为了不得,从那一丁点去看自己,进而去看别人。
本来也没问题,认识世界人人都得有个参照物, 没有参照物,就没法形成印象;没有印象,就没法理解和消化。不然谁也没见过外星人,可外星人怎么都长人样,一只鼻子两只眼?但有了参照物,就容易形成自我中心,进而产生好坏对错的预判与等级层次的区分。譬如我家海带总下咸汤,见到粤人往糖水里落海带,那可不是怪么。怪则怪矣,无所对错,见多而知,见怪不怪。我在英国也亲历过国人与欧人辩论吃狗肉有无道德的时候。我的朋友吃素食,但为了“撕下他们虚伪的面具”,她据理力争地质问他们:“鸡鸭鱼肉莫非也有三六九等,有的尊贵些,有的就该被人吃?”我心里很为她鼓掌,人太容易站在道德的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这不是什么文化的冲击,这是自以为是。
但更容易犯的错误,是对立。因为参照物的不同,变成我们与他们,那可一棒子打死了不知道多少冤鬼。不信你看看,我写到现在,用了多少个我们、你们、他们?我们不懂吃黄油,他们笑话我们乡巴佬;他们吃鸡鸭鱼肉不吃狗,我们鄙视他们虚伪。为了统计的便利、语言的整齐和心理上的集体荣誉,我们忽略个体的差别,简单粗暴地堆出两个堡垒互相对峙,到头来又怎样?过一过嘴瘾罢了,喝甜豆花的、咸豆花的,吃咸海带的、甜海带的,最后有谁赢了吗?
什么?尊严?在我心里,最大的尊严是包容。文化冲击,谁发明的词?不如改成文化的抱抱吧。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七日一谈